秦國曆經36代君王一覽表,方便大家理清秦國從無到有,從弱變強的脈絡。
1、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約前900年。
東周孝王封贏非子於秦邑(今甘肅省清水縣東北)始建秦國 。
2、秦侯 (前857-前848年在位)。
3、秦公伯(前846年—前844年)。
史書上很少關於秦公伯的記載,大略知道他是秦侯與秦非子之後。
4、秦仲 (前845年—前822)。
周宣王五年(前823年)以秦仲為大夫,令攻西戎,次年秦仲戰敗而死。其長子贏也繼位。
5、秦莊公 嬴也(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
周宣王七年(前821年),秦莊公率兄弟五人以及周朝兵馬七千人,擊敗西戎,周宣王封莊公為西垂大夫,封大駱犬丘(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
6、秦襄公 嬴開(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
秦國列為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亂時,犬戎進攻鎬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戰爭中陣亡,葬於故地西垂。
7、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 在位50年。
建立新都。十六年(前750),文公派兵討伐西戎,西戎敗逃,地盤擴充套件到岐山。五十年(前716),文公去世,埋葬在西山。
8、秦竫公 秦文公之子,文公四十八年(前718),太子即竫公去世,賜諡號為竫公。
9、秦寧公 嬴立(前715年-前704年) 在位12年。
寧公二年(前714年),自郿邑(陝西郿縣東北)遷都平陽(陝西眉縣),同年派兵攻下亳戎蕩社(陝西西安)部落。在位十二年而卒,葬西山大麓,其臣下廢太子(後為秦武公),立幼子秦出子。
10、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
5歲即位,在位6年被殺。秦出子是秦寧公小兒子。
11、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
12、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
即位以後將國都遷至今天的陝西省鳳翔縣,自此後數百年秦穩定地以此為都。秦國的各項制度在秦武公、秦德公在位時期大體有了雛形,其國力也開始迅猛發展。這為秦穆公時期秦國的興盛並進而與中原各國爭霸奠定了堅實基礎。
13、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秦德公之長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長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於平陽墓區(陝西寶雞縣東陽平鎮)。有子九人,未立,傳位於其弟秦成公。
14、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15、秦穆公 嬴任好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
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胸懷大志,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16、秦康公 贏英(前620年-前609年) 在位12年。
秦穆公和夫人穆姬所生之子,是晉文公的外甥,康公送重耳回國,送到渭陽,作詩、“我送舅氏,日到渭陽”,後人以渭陽喻甥舅關係。
17、秦共公 嬴和(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
《呂氏春秋》中所謂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18、秦桓公 贏榮(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
公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兩軍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惡戰。
19、秦景公 嬴石(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中,將秦國勢力不斷推向中原。
20、秦哀公 (前536年-前501年) 在位36年 。
21、秦夷公 他未曾成為秦國的正式君主。
22、秦惠公 (前500年-前491年) 在位10年。
23、秦悼公 (前490年-前477年) 在位14年。
時值秦國大亂,後來大將伍封大敗秦、巴、蜀三國聯軍,平定秦國之亂,立秦厲公贏利。
24、秦厲共公 贏利 (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
25、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
西戎民族義渠向秦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直至渭水蒿 [ hāo ] 域,被秦軍擊退。隔年,躁公卒,其弟從晉歸來即位,是為懷公。
26、秦懷公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
繼位時,國政被舊貴族所操縱。秦懷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長晁聯合其它貴族逼秦懷公自殺。 由於太子昭早卒,次年大臣立懷公之孫為君,是為秦靈公。
27、秦靈公 (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
秦靈公逝世時,嫡子嬴師隰只有五歲。靈公的叔父嬴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奪位自立為國君,即秦簡公。嬴師隰被放逐到隴西河谷。
28、秦簡公 嬴悼( 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
秦懷公之子。奪其侄嬴師隰位,自立為秦王。在位期間曾在洛水西岸修築長城,用以自守,史稱“塹洛長城”。
29、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
在位的第十三年,對蜀國發動進攻,攻佔了南鄭。病死,其子秦出公繼位。
30、秦出公 (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 。
即位時兩歲,由母親主持朝政,重用宦官與外戚,“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鬱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長嬴改發動政變,將出公、太后沉到渭水,迎接被贏悼放逐的嬴師隰回國都雍城。是為獻公。
31、秦獻公 嬴師隰(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
32、秦孝公 嬴渠梁(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戰國時代秦國有名的一位君主。商鞅強秦九論 。
33、秦惠文王 嬴駟(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
34、秦武王 嬴蕩(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
最大的願望就是見九鼎,九鼎乃天下的象徵。於是發兵進攻羸弱的周天子都城洛陽。 在周室太廟,武王舉周鼎,不能持,受傷而死。
35、秦昭襄王 嬴稷(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36、秦孝文王 嬴柱(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
(有傳說在位僅三天,服太子子楚所進美酒後猝死)。初封太子,號安國君。
37、秦莊襄王 嬴異人 又名子楚( 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秦王嬴政之父。
38、秦始皇帝 嬴政(前246年-前222年)
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
秦朝皇帝列表
1、秦始皇帝 嬴政(前221年-前210年)。
2、秦二世皇帝胡亥(前209年-前207年)在位3年。秦始皇最小的兒子。
3、秦末王 嬴子嬰(前207年)在位47天。秦穆公(?—前621年),嬴姓,趙氏,名任好,雍城(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南郊)人。
至此大秦帝國的時代結束。
秦穆公的個人簡歷秦穆公,春秋時期政治家,秦國第九位國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秦德公少子。
秦宣公、秦成公之弟。秦德公生了三個兒子:長子秦宣公趙恬,次子秦成公趙載,少子秦穆公趙任好。秦宣公在位十二年,他自己的九個兒子沒有一個繼位,由其弟弟秦成公繼位。而秦成公去世後,他的七個兒子也都沒有繼位,而由秦穆公繼位。
秦穆公善於用人繼位後任用百里奚、蹇叔為謀臣,勵精圖治,擊敗晉國,俘獲晉惠公,滅亡梁國、芮國、滑國等。
秦穆公在位時的主要事件秦穆公元年(前659年),秦穆公正式繼位,同年秦穆公親自率兵征伐茅津一帶的戎人,取得了勝利。
秦穆公二十三年(前637年),幫助晉懷公回國即位,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年),幫助晉文公回國即位,實現秦晉之好。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派兵攻打中原,經歷“崤之戰”和“彭衙之戰”的慘敗,東進之路行不通。
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向西發展,任用由余為謀士,逐漸滅掉戎人國家,受到周天子賞賜金鼓,繼續攻打蜀國和關西(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闢國土千里,被周襄王任命為“西方諸侯之伯”,稱霸西戎,對秦國的發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安葬於雍城(今陝西省鳳翔縣東南),諡號為穆(一作繆)。
歷史上的名人對穆公的評價孔子:
“其國雖小,其志大;處雖僻,而其政中。其舉也果,其謀也和,法無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爵之大夫,與語三日而授之以政。此取之,雖王可,其霸少矣。”
司馬遷《史記》:
1. “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嬴政)乃能並冠帶之倫。”
2. “齊桓越燕伐山戎,趙武靈王以區區趙服單于,秦穆公用百里霸西戎,吳楚之君以諸侯役百越。”
3.“秦穆公廣地益國,東服強晉,西霸戎夷,然不為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況奪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復東征也。”
左丘明《左傳》:“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為君也,舉人之周也,與人之一也。”
賈誼《過秦論》:“自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
春秋時期,群雄並起,先後出現了五個霸主,可以號令諸侯,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然而,在孔子,孔老師的眼裡,春秋國君,唯有秦穆公是最好,只有他才可以排第一。
證據如下:
齊景公來適魯,舍於公館,使晏嬰迎孔子。
孔子至,景公問政焉.孔子答曰:“政在節財。”
公悅,又問曰:“秦穆公國小處僻而霸,何也?”
孔子曰:“其國雖小其志大,處雖僻而政其中,其舉也果,其謀也和,法無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爵之大夫,與語三日而授之以政,此取之雖王可,其霸少矣。”
景公曰:“善哉。”
這段話記載於《孔子家語》,什麼意思呢?
就是講了齊景公來到魯國問政於孔子,當時景公下榻在客館,叫晏嬰迎接孔子。
孔子到了,齊景公向他詢問政事。孔子回答說:“治理國家在於節省財務。”
孔子說:“他的國家雖然小,志向卻很大。地方雖然偏僻而政治卻切中關鍵。他行動果斷,策劃事情的時候儘量追求大家的意見。執法沒有偏私,政令不會苟且。第一次提拔就給五百里溪,授給他爵位,封他為大夫,和他談了三天話,就把政事交給他去處理。像他這樣做,即可以稱王了,但能稱霸的就很少了。”
齊景公說:“講得很好啊!”
孔子認為,秦穆公的資歷做一個大王是綽綽有餘,而他只是做一個諸侯霸主,這完全是委屈了秦穆公。
春秋時候國君,一般都是某某“公”,而非某某“王”。可見,孔子對秦穆公評價之高,完全超越了對其他國君的評價。
當然對於春秋五霸的另外四個,除了宋襄公之外,孔子都有評語。
據資料:孔子言,齊桓公正而不譎,晉文公譎而不正......賢哉楚王(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在秦國曆史上,秦穆公絕對是一個重量級的關鍵人物,奠定了秦國爭霸天下的基礎。
最初,秦穆公也是一心向東看,想要在關東諸侯國中立威做個老大,但因為兩次被晉軍擊敗,於是不得不向西發展,攻打函谷關以西的勢力,秦穆公審時奪勢,竟然開闢國土千餘里,稱霸於西戎,讓秦國背後無憂,此後才能心無旁騖的向東發展。
有文章的觀點認為:從春秋大義來看,秦穆公向西發展,此舉非常符合當時社會主流思想,即尊王攘夷。眾所周知,孔子有華夷之辨,對於穆公的向西發展孔子顯然是認可的。
當然秦穆公僅是如此,也不足以讓孔子另眼相看,其實秦穆公還有很多事蹟。
羊皮換名相晉獻公假道伐虢,滅掉了虞國,原虞國大夫百里奚也就成了奴隸。後來,經過一番周折之後,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皮,從市井之中換回了這個一代名相。
百里奚(約前725—公元前621年),姜姓,百里氏,名奚,字子明,號五羖大夫,虞國(今山西省平陸縣)人。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本是虞國大夫。晉獻公假途伐虢後,滅亡了虞國,俘獲百里奚。作為秦穆公夫人(穆姬)的陪嫁奴隸送到秦國。百里奚逃離秦國,跑到楚國宛邑。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皮從市井之中換回後,進入秦國成為大夫,人稱“五羖大夫”。
百里奚主持秦國國政期間,百里奚“謀無不當,舉必有功”,輔佐秦穆公倡導文明教化,實行“重施於民”的政策,內修國政,外圖霸業,開地千里,稱霸西戎,統一西北地區,促進了秦國的崛起。
這一時期,秦孝公稱之為“甚光美”的時代。史載百里奚“三置晉國之君”,“救荊州之禍”,“發教封內,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使秦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為秦國崛起和統一六國奠定了牢固基礎,堪稱一代名相。
秦穆公三十九年,百里奚去世。
現在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但在當時禮制之下,秦穆公此舉可謂石破天驚。
有人就在想,用五張羊皮換個人才,穆公是不是太扣了?其實不然。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故事。
百里奚自幼家貧,在齊遊學時窮得叮噹響,曾乞食於人,就是要飯了,最後碰到一個好心人蹇叔,被他收留,因得不到齊的任用,百里奚只好投奔虞國,為大夫。
周惠王22年(公元前655年)虞君不聽奚言,為晉所滅,奚被俘。這百里奚也是命途多舛,這剛被重用,又因為領導太坑,竟然當了俘虜,當時正巧秦穆公以求婚於晉,晉獻公就將奚作為奴隸陪嫁臣送秦。百里奚面子掛不住了,不堪其辱,咱人窮志不窮啊,於是逃回故鄉南陽,卻被楚王所執,楚王聽說百里奚放牛挺厲害,是十里八鄉養牛一把好手,牛在農業社會作用相當大,楚王於是讓百里奚去放牛養牛了。
穆公聽說百里奚有才能,想用重金贖買他,但又擔心楚國不給,就派人對楚王說:“我家的陪嫁奴隸百里奚逃到這裡,請允許我用五張黑色公羊皮贖回他。”
楚國國君一聽,還有這便宜撿?反正會養牛的人多了去了,就答應了,交出百里奚。
在這時,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穆公解除了對他的禁錮,跟他談論國家大事。百里奚推辭說:“我是亡國之臣,哪裡值得您來詢問?”穆公說:“虞國國君不任用您,所以亡國了。這不是您的罪過。”穆公堅決詢問。談了三天,穆公非常高興,把國家政事交給了他,號稱五羖(gǔ,谷)大夫。
百里奚謙讓說:“我比不上我的朋友蹇(jiǎn,簡)叔,蹇叔有才能,可是世人沒有人知道。我曾外出遊學求官,被困在齊國,向銍(zhì,至)地的人討飯吃,蹇叔收留了我。我因而想事奉齊國國君無知,蹇叔阻止了我,我得以躲過了齊國發生政變的那場災難,於是到了周朝。
周王子頹喜愛牛,我憑著養牛的本領求取祿位,頹想任用我時,蹇叔勸阻我,我離開了頹,才沒有跟頹一起被殺;事奉虞君時,蹇叔也勸阻過我。我雖知道虞君不能重用我,但實在是心裡喜歡利祿和爵位,就暫時留下了。我兩次聽了蹇叔的話,都得以逃脫險境;一次沒聽,就遇上了這次因虞君亡國而遭擒的災難:因此我知道蹇叔有才能。”於是穆公派人帶著厚重的禮物去迎請蹇叔,讓他當了上大夫。
(上圖:百里奚向穆公推薦蹇叔)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內聖外王,其實對於我們個體來講,秦穆公也好,百里奚也好都有我們值得借鑑的地方。
第一:生而為人,首推立志。
志向是一個人慾望的體現,而慾望是催生行動向著最終良好結果邁進的原動力。
對於一個想要在現今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下立足的人,一個想要發家致富的人,一個想要掙脫現在的圈子和工薪階層的人來講,立大志是尤為重要的。
你得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也就是,立志向,設目標,不是你想要成功緻富,而是你要成功緻富,你沒有退路可言,高昂的生存成本,高房價,高醫療費用等等,工價趕不上通貨膨脹,還有那些難以預測的各種風險,時刻都有可能讓你崩潰,只有走出舒適層,認識你自己,清楚你自己的志向目標,努力成為強大的人,世界才會給你讓路,因為你得明白叢林法則對於弱者從來都不友好。
所有的一切都等著你成功!
而你的成功正等著你先立志!
第二:要積蓄力量,知識,金錢,你都要積累。
你要知道一分錢難倒英雄漢,錢就是實力,是你辦成事的工具手段,不可不重視金錢,百里奚這種大才的處境告訴我們一定要有錢,不然沒飯吃。暫時沒有錢不要緊,一定要有知識和能力,有了知識和能力,財富自然而然就來了,我們大多數年輕人追著錢跑,生活上又大手大腳,行動上又散漫慣了,沒有理財觀念,沒有行動力執行力,所以一年一年兜裡沒錢,混混沌沌,遊戲比讀書好玩。於是差距就這麼拉開了,日子過得越來越不好也就成了不正常的正常現象了。
所有的一切不幸,幾乎都和沒錢有關。
第三:要有強大的逆商。
現在的年輕人,有闖勁,有個性,有競爭上流的意識,但是太敏感,太浮躁,一點不如意,就放棄了自我,受一點挫折,就否定了自我,要是換作自己是百里奚,早就另開伺服器,重登遊戲帳號了,試想一下若是穆公打了個敗仗就灰心了,那還有稱霸西戎嗎?試想百里奚要是受不了侮辱直接抹脖子不幹了,那還有後來的名相百里奚嗎?人生,你要知道不是一帆風順的,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要想發家致富,揚名立萬,榮歸故里,別人不能受的侮辱,你就得受著,別人不能忍的委屈,你就得忍著。
第四:作為合格的創業者,你的第一任務就是找對人合作。
對於剛下海創業的人來說,要知道你不可能做所有專業的工作,相關的工作必須要交給專業的人,能力強品質好的人,這樣你才能越來越強大,人才是第一競爭力,因為人才是好結果的前提。
泛舟之役晉國鬧饑荒時,恰逢和秦國有矛盾,所以秦國對是否救助晉國爭論不休,但秦穆公認為“有負於我的,是晉國國君,不是晉國的百姓”。由此,秦穆公組織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救援,史稱“泛舟之役”,連綿800裡,可謂千古絕唱。
這樣的舉動似乎在弱肉強食的時代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秦穆公的大境界大格局,為他贏得了好口碑,這種人道主義精神是強者自信心的真正體現,也正是這種氣魄才真正讓孔子孔老師認可其為五霸之首的真正原因吧!
精神上的征服往往比武力更深入人心,讓人豪無抵抗力。這就是王霸強者的人格魅力。
不殺敗將孟明視是秦穆公手下的大將,兩次敗給晉國,但秦穆公卻將戰敗的責任攔在身上,讓他勿忘國恥,以圖再起。結果,孟明視最終大敗晉國,一路上勢如破竹,沒幾天就把曾經失地給收復回來了。古今還有國王這麼寬容?秦穆公不殺敗將的行為,後來秦國一直保持。
《孫子兵法》有云,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在職場最常見的一個現象,那就是很多做領導的,聽從了手底下的建議修改了方案,可是後來結果不理想,案子辦砸了,於是這領導每每看到這出謀劃策的人,就心顫肉跳不舒服,格局終究是小了,你要知道一個方案從謀劃到執行到結果的體現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走直線行駛的,是有很多變數的,而最終決策的人是你,你看人家穆公,主動承擔起責任,不責於人,這一點值得我們很多做企業的老闆以及經理人思考的。
仁而釋人秦穆公的牧場,走失了幾匹馬,結果被一群農民給吃了。管理人員大怒,就將三百農民判了死刑。結果,秦穆公不僅沒殺他們,反而賜給他們酒水,放他們回去了。幾年後,秦穆公被晉惠公圍困,眼見就要兵敗被俘,卻不想三百農民勇猛的殺退晉軍,救了秦穆公。
得饒人處且饒人,有時候寬容大度一點,原諒別人的過失,也是成全別人,成全自己的智慧之舉。
有文章的觀點認為:從儒學角度來說,秦穆公行的是王道,而非霸道,雄才大略卻禮賢下士知錯必改,雄壯勇武卻寬仁大度常常以德報怨。其實,即便以上下5000年的歷史來看,秦穆公這樣的人都極為罕見,胸懷不是一般的寬廣。正因如此,孔子認為他才是春秋最好的國君,能夠力壓齊桓公等春秋霸主!
當然,秦穆公一世英名,卻有一個汙點,就是殉葬了177個人,其中有三個良才。當時秦國人非常難過,賦《黃鳥》之詩:“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由此來表達不滿。當然,秦穆公殉葬汙點,可能是後人所為,或三個良才自己主動要求殉葬,而不是秦穆公的要求,畢竟秦穆公生前不殺孟明視,又怎麼可能忍心用三個良才殉葬呢?
逝者已矣,如今已然不見了穆公和百里奚的真人面目了,但先人的熱血和智慧,先人的勇於開拓進取爭霸天下的堅強意志,仍然是後輩學習的楷模。
用毛主席的詩句作為本文的結尾:
《沁園春·雪》。
原文: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諸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