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耀刀劍之銳利,別人必懼其銳利而遠避,或儘可能使刀劍變成鋸條。顯示自己的聰明,別人必恐你的聰明來害人,並希望你變成傻子。
高明的人待人處世,特別注意藏鋒露拙,匿銳示弱。
這裡所說要藏鋒露拙,匿銳示弱,並非是要人埋沒自己的才能,而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導致禍端,從而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專長。追求卓越和超凡出眾,本身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但一味孤芳自賞,無視周圍環境,就會與人格格不入,招人厭惡,千方百計讓你過不去。
戰國末期韓國貴族韓非(約前286—前233年)與吳起、商鞅的政治思想一致,著書立說,鼓吹社會變革。他的著作流傳到秦國,被秦王嬴政(即後來的秦始皇)看到,極為讚賞,設法邀請他到秦國。但才高招忌,入秦後,還未受到重用,就被李斯等人誣陷,屈死獄中。宏圖未展身先死,這樣縱使有滿腹經綸又有何用。如果韓非不是招搖才華,而是謙卑抱朴,等待時機,或另待明主,或婉轉上奏,使自己的政治抱負得以施展,相信他並非僅僅就是一個思想家,同時又會成為一代名臣巨相,而不會是一個悲劇人物。
有成語曰“藏芒畢露”。鋒芒本是刀劍的尖端,它比喻顯露出來的才幹。古人認為,一個人若無鋒芒,那就是提不起來,所以有鋒芒是好事,是事業成功的基礎,在適當的場合顯露一下既有必要,也是應當。
然而,鋒芒可以刺傷別人,也會刺傷自己,運用起來應小心翼翼,平時應插在劍鞘中。所謂物極必反,過分外露自己的才華只會導致自己的失敗。尤其是做大事業的人,鋒芒畢露既不能達到事業成功的目的,又失去了身家性命。
所以,有才華的人應該隱而不露,該裝糊塗時一定要裝糊塗,待機而行動。
杜祁公有一個學生做縣官,祁公告誡他說:“你的才華和學問,當一個縣官是不夠你施展作為的。但你一定要積存隱蔽,不能露出鋒芒,要以中庸之道治理縣政,求得和諧安定,不這樣的話,對做事沒有好處,只會招惹禍端。”他的學生說:“你一生因為正直忠信被天下尊重,現在卻教我這些是什麼原因呢?”杜祁公說:“我為官多年,做了許多職位,對上被皇帝知道,對下又被朝廷的官員相信,所以能抒發志向,現在你當縣令,什麼事情都會發生,牽涉到上下官吏,那縣令可不是好當的,如果你不被別人瞭解,你怎麼能施展你的抱負呢?只會惹來災禍罷了。這就是我要告訴你不方不圓,在中庸之道中求得和諧的這些話的原因啊!”
洪應明的《菜根譚》:“矜名不若逃名趣,練事何如省事閒。”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喜歡誇耀自己名聲的人,倒不如避諱自己的名聲顯得更高明:一個潛心研究事物的人,倒不如什麼也不做來得更安閒。這正是“隱者高明,省事平安”之謂。
自古就有“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就是人的才華不可外露,必深明韜光養晦之道,才不會招致世俗小人的嫉恨,而使你的事業一帆風順的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