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處,有一分退讓,就受一分益;吃一分虧,就積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驕,就多一分恥辱;佔一分便宜,就招一次災禍。
在日常生活中,當自己的利益和別人利益發生衝突,友誼和利益不可兼得時,首先要考慮舍利取義,寧願自己吃一點虧。鄭板橋曾說過:“吃虧是福。”這決不是阿Q 式的精神自慰,而是他一生閱歷的高度概括和總結。
清朝時有兩家鄰居因一道牆的歸屬問題發生爭執,欲打官司。其中一家想求助於在京為大官的親屬張廷玉幫忙。張廷玉沒有出面干涉這件事,只是給家裡寫了一封信,力勸家人放棄爭執,信中有這樣幾句話:“千里捎書為道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聽從了他的話,這下使鄰居也覺得不好意思,兩家終於握手言歡,反而由你死我活的爭執變成了真心實意的謙讓。《菜根譚》中講:“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食。此是涉世一極樂法。”
可謂深得處世的奧妙。
舜敬父愛弟,可他的弟弟像表面看起來敬兄,內心卻總想害死他。有一次他們倆去挖井,舜正在井內時,象卻突然把井口封死。象以為舜必死,就想打他兩位夫人的主意,於是來到舜家裡。不料,舜大難不死,已從井的另一個出口脫身回到家裡。象剛進門,見舜在彈琴,只好尷尬地說:“我正惦讓著你呢。”舜只是平靜地說:“多謝你的美意。你真是我的好兄弟,以後你協助我一起管理臣民吧。”舜有如此廣闊的胸懷,是他成一代帝王大業的重要基礎。
天玄子說:“利人就是利己,虧人就是虧己,讓人就是讓己,害人就是害己。所以說:君子以讓人為上策。”
呂子也曾經說:“退己而讓人,約束自己而豐存他人;所以群眾樂於被用,而所得是平時的幾倍。”所以說:“謙遜辭讓,作為德的首位。”
一個人,對於事業上的失敗,能自任一方面的錯誤,就難讓人感德;在有成就時,能讓功於他人,就能讓人感恩。老子說:“事業成功了而不能居功。”不僅讓功要這樣,對待善也要讓善,對待得也要讓得。凡是壞處就歸於自己,好處都歸於他人。他人得到名,我得他這個人;他人得到利,我得到他這個心。二者之間,輕重怎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分寸了。
讓人為上,吃虧是福。所以曾國藩說:“敬以持躬,讓以待。敬就要小心翼翼,事情不分大小,都不敢忽視。
讓,就什麼事都留有餘地,有功不獨居,有錯不推諉。念念不忘這兩句話,就能長期履行大任,福祚無量。”古人說:“自謙人們就越服從,自誇人們就越懷疑。我恭敬就可以平人的怒氣,我貪婪就可以啟發人們的爭端,這都是在於我的為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