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紂王,姓子,名受,稱帝后又稱帝辛,諡號“紂”。
真實的紂王可能與你認知的並不一樣,在他稱帝之前,殷商邊境常年受到東夷蠻族的入侵,百姓死傷無數,紂王的父親帝乙一生都在討伐蠻夷,但收效甚微,殷商國力日衰。
紂王繼位後,廢黜殺戮奴隸舊制,讓其參加公務為國出力,摒棄刀工火種實行集體生產,使用灌溉排水興盛農業,又大興手工業,深受百姓擁戴,甚至一度中興了殷商。
“亞聖”孟子評價紂王帝辛:“有故家遺俗,流風善政”。
之後他又大量打造青銅兵器,主動出擊東夷蠻族,在其在位的三十年間,御駕親征近百次,大殺四方,不僅徹底剿滅了東夷蠻族,還使中原文明在這些地方發揚光大。
中國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曾經如此評價紂王:帝辛對於我們民族發展上的功勞不可埋沒。
真實的紂王還是位只攻不守的“狠人”,國都朝歌居然連城牆都不屑建,僅挖了一條連水都沒有的溝來護城,將安全完全寄託在個人武力和兵力上。
武王起兵伐紂時,他的主要兵力卻在外未歸,匆忙組織大批東夷奴隸充當臨時部隊,這批人當然不肯賣命,最終紂王戰敗。
戰敗後他徹底貫徹了“狠人”的作風,放了把火把自己活活燒死了,這點跟楚霸王有點像,但比霸王更“狠”,可謂最狠莫過殷紂王。
其實他完全可以不死,以當時的制度,他作為正統國君,戰敗也不會被處死,但他有自己的尊嚴。只能用一把火才能掃除屈辱。
歷史上關於他的評價大都是:貪淫好色寵幸妖姬,花天酒地建酒池肉林,親信奸邪殘害忠良,炮烙大夫梅伯,蠆 chài 盆七十二名宮女,挖心比干......
他的名字就是暴戾、昏庸、墮落的代名詞。
但在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殷本紀第三》卻說:帝辛資辯捷疾, 聞見甚敏,才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bai足以識非。
翻譯過來就是:帝辛天資聰穎,口才過人,氣力超群,能徒手與猛獸格鬥,有智慧足以不用諫臣勸諫,話語足可以辯是非。
也是非常正面的評價,稱之為一代雄主並不為過。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反差?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用子貢的一句話概括:“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也可以用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胡適先生的一句話概括:“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在明朝小說家鐘山逸叟許仲琳的著名小說《封神演義》中,紂王因為在女媧廟提了一首詩,被打上了“昏君亡國”的標籤。
當時有大臣說他褻瀆上神,但他卻說自己一代人王,怎麼就不配與神相提並論呢?
接下來發生的事,大家看到了,人和神確實不能平等,人必須崇拜神,景仰神,必須接受神的安排,就算是人王也不能有一點的非分之想。
紂王顯然是不服氣的,可那又怎麼樣,不服氣?
那就去死,而且不僅褻瀆神靈的他要死,為他賣命的所有人和妖都必須死。
《封神演義》表面看上去,是諷刺、批判紂王的昏庸殘暴,書的前半部分實打實地描繪了一個昏君形象。
書的最後在“封神”時卻封紂王為“天喜善神”,這一善神高位,可見作者對他的肯定。
實際上這本書是作為底層小人物對階級不平等的抗爭,但又有多少人看得懂呢?
至於為什麼要把紂王描繪得如此不堪?
可能是因為無奈,或許只有這樣,一代雄主的功績才能流傳下來丁一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