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隋朝統一了分裂數百年的中國,建立了南北統一的政權,統治初期“戶口益多,府庫盈溢”,並開啟了唐朝盛世,每每為後世所稱頌。然而,隋朝政權實際上只存在了38年,導致其滅亡的原因眾多,綜合史料來看,隋煬帝不斷啟動的“大工程”也起了加速隋朝滅亡的作用。
一、舉全國之力營建都城
隋煬帝一即位,就開始了營建東都洛陽的工程。“民為國本,本固邦寧”,早期的隋煬帝是有這種理政意識的,對於東都工程特地下詔書要求:“今所營構,務從節儉,無令雕牆峻宇復起於當今,欲使卑宮菲食將貽於後世。”(《隋書》卷三)皇家建造力行節儉,為天下後世以作垂範。
實際上,隋煬帝營建東都工程浩大,每月動用的壯勞力為200萬人——而隋煬帝初年的總人口為4602萬左右(錢穆《國史大綱》)。在營建東都的施工過程中,工程的具體負責大臣楊素等人為討隋煬帝的歡心,大興土木,極盡奢靡,皇宮建築“苑囿連線”“周圍數百里”,壯麗無比,還大舉搜尋全國各地的珍禽異獸、奇花異草栽植到皇宮中。同時為迅速打造東都的繁榮市容,推動東都經濟發展,隋朝將登記在冊的全國數萬家富商大賈強制遷徙到“東京”——洛陽。
營建東都工程巨大,條件艱苦,工期緊迫,加上官吏督促嚴酷,壯勞力活活累死的達到一半,“僵仆而斃者,十四五焉”(《隋書》卷二十四)。如此粗略計算,隋煬帝的東都工程使得近百萬的壯丁殞命。當時運送勞工屍體的車子像運送工料的車子一樣,在去洛陽的大道上綿延不斷!
同時,大業九年(613年)三月,隋煬帝“發丁男十萬城大興。”“大興”即隋朝都城(唐代改名為長安城)——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開始興建,經過隋煬帝的再修建,規模宏大的大興城格局形成,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組成,面積達到80多平方公里,外國文獻稱之為“胡姆丹”,成為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
隋煬帝這樣大規模營建都城,耗費了過多的財力、物力,以及帝國的強壯勞力。
二、不惜民力數次開渠通河
歷史上,隋朝數次開渠通河,實現了大運河貫通中國南、北的格局,意義深遠,但是就當時而言,確實加重了隋朝百姓的負擔。
隋文帝楊堅在位期間,為了漕運和軍事需要,先後兩次開渠,但是規模都不大:一條是廣通渠,300多里;另一條是山陽瀆也是長約300裡。
隋煬帝楊廣一即位,大業元年(605年),在大舉營建東都之時,“雄才大略”的隋煬帝又“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通濟渠工程浩大,自皇宮西苑引洛陽的谷水、洛河水流到黃河,再打通黃河一側的板城渚口,引黃河水東達淮河,長2000多里。
大業四年(608年),隋煬帝沿洛陽東北方向開鑿永濟渠,“發河北諸郡百餘萬眾,引沁水,南達於(黃)河,北通涿郡”,使得運河向北延伸,直至當時帝國的北部邊境涿郡,便於皇帝北巡邊疆,所以稱之為“御河”。御河邊上,修建平整的御道,兩旁栽種柳樹。永濟渠工程也十分浩大,有1900多里。
大業六年(610年),隋煬帝下令繼續開鑿江南運河,使得京口(今鎮江)至餘杭(今杭州)段通航,全長800餘里。
於是,在隋煬帝統治的前六年間,以京都洛陽為中心,透過通濟渠、永濟渠兩大渠道,打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總長2700公里的中國南北大運河全線貫通,對此後的中國歷史影響深遠。
然而,這使得隋帝國的勞動力構成發生重大轉變,男性壯丁無法滿足大規模開渠工程的需要,不得不開始以婦女摻雜其中服勞役。可見,在較短時間內,隋煬帝一再大規模開渠通河,極大透支了民力和帝國穩定的根本——財富與壯丁,這一點為帝國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三、漠視民瘼樂於對外誇富
從父親手上接過錦繡江山,隋煬帝一切都順風順水,國力強大國庫殷實,使得他在外交上格外注重排場氣勢。
大業三年(607年)七月,秋天,隋煬帝為建立他在西域的威信,帶領大批扈從去榆林接受東突厥啟民可汗的朝見,一路沸沸揚揚。史書記載,相見甚歡,煬帝對啟民可汗的賞賜也極其豐厚。並且在酒桌上,隋煬帝乘著酒性對著在場的高麗使節說:“你看到了吧?回去告訴你們國王,早點來朝見朕,否則的話,我會與啟民一起去教訓他!”
大業五年(609年),啟民可汗又到富麗堂皇的東都洛陽來朝見隋煬帝,煬帝覺得很有面子,對其優禮有加,令其“位在諸侯王上”,而且為表寵信,隋煬帝親自去東城外專門為突厥建造的大帳裡,擺“國宴”宴請啟民可汗和他的隨從3500人,儀衛盛大,旌旗飄揚,數千人邊吃邊喝邊看歌舞雜耍演出,“奏百戲之樂”,場面壯觀。招待突厥客人們吃喝玩樂盡興之後,還都有高低不等的賞賜。與此對應的另一番情形的是:修築榆林長城,死亡50多萬隋朝壯丁!
當年,隋煬帝巡視黃河以西地區,西域少數民族首領帶領部落百姓在道路旁隆重迎候煬帝,為了向他們顯示大國風範,隋煬帝命令隋朝與少數民族接壤的邊境地區——武威、張掖的百姓人等,都穿著華麗的盛裝參加歡迎活動。對於那些沒駕好車、沒穿漂亮衣服的百姓,州縣官吏負責檢查督促他們換新衣華服參加活動。一時之間,百姓為避免被胥吏嚴斥,只得節衣縮食,甚至高息借貸來買新衣服參加歡迎活動,民怨沸騰。
對於隋朝來說,大業五年(609年)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隋煬帝親征西域強敵吐谷渾,隋軍大勝,收復了西域數千裡之地,並且在西域建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四郡。隋軍也死傷甚眾,兵力大損。然而,隋煬帝卻毫無悲憫之情,令人制造了一個十分氣派拉風的、用輪子推行的“觀風行殿”,上面陳列著琳琅滿目的古董裝飾,“奏九部樂”,大開音樂會,笙歌燕舞,用山珍海味招待西域30多個部落首領。不顧將士的死活,一味誇富享樂,這嚴重傷害了隋軍將士的感情。
唐人張鷟的《朝野僉載》中也記載了“觀風行殿”,他說隋煬帝在巡狩西北地區時,曾經制作了一個大行殿七寶大帳篷,大到可容納數百人,用各種各樣的珍寶裝飾內外,一時之間,“光輝洞徹”,把匈奴的一些首領看得目瞪口呆,“疑非人世之有”,對隋煬帝的威儀確實也起了一些壯色作用。但是,隋朝有見識的官員們卻不以為然,私下認為,隋煬帝建造“大行殿”是個不吉祥的兆頭。——“大行”有一去不返之意,在古代指新近去世的君王。——實際上,反映了隋煬帝外交上的極度鋪張奢侈也是導致亡國的惡兆。
大業十一年(615年)正月,隋煬帝大會近三十國使節,儘管其時各地的反叛頻起,但是依然大擺宴席,設定了大型雜耍表演,而且,大賞參加宴會的人等,一派歌舞昇平。大業十二年(616年)五月,隋煬帝在洛陽的“景華宮徵求螢火,得數斛,夜出遊山,放之,光遍巖谷”。被各地叛軍迭起而傷神的隋煬帝,依然不忘為一己的歡娛,漠視民瘼,大搞情調,此時距他被弒只有兩年時間。
四、窮兵黷武屢屢大動干戈
在隋朝短短的歷史上,共4次征伐高麗。第一次是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二月,隋朝水陸30萬大軍進攻高麗,由漢王楊諒為行軍元帥,但是“九月己丑,漢王(楊)諒師遇疾疫而旋,死者十八九”(《隋書》卷二)。東征高麗失敗,這幾乎成了隋文帝留下的政治遺憾。而在隋煬帝手上又共計征伐高麗三次。
為了防範高麗,或者說是為進攻高麗作準備,隋煬帝上臺後的大業三年(607年)七月,“發丁男百餘萬築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工程綿延千餘里,在當時極其簡陋的工程工具下,這項大工程花了多長時間呢?十天。因為工期短極、任務極重,加之監工苛酷,這次修築榆林段長城的死傷巨大,如果按照正史記載“死者十五六”的話(《隋書》卷三),最少有50萬壯丁死亡,傷者不算在內。此時,隋煬帝正在榆林現場辦公,對於50萬壯丁的死去,他毫不憐憫。
大業八年(612年)正月,在修建好了東都,貫通了南北大運河,降服了西域後,隋煬帝壯志滿懷地在前線涿郡下詔大徵高麗,這是他第一次征伐高麗。隋軍規劃24路兵馬齊頭並進,“舟舮千里,高帆電逝”,共計113萬餘人,同時後勤輔助人員等量配備,當時號稱200萬大軍,史書稱“近古出師之勝,未之有也”。到了七月份,因為地形不熟悉、糧草不濟、氣候變化多端等原因,隋軍無功而返。
隋煬帝第二次征伐高麗是在大業九年(613年)。正月,“徵天下兵,募民為驍果,集於涿郡。”——驍果軍是隋朝的驍衛御林軍,是直接受隋煬帝指揮的勁旅。二月,隋煬帝再次討伐高麗,他帶著驍果軍親征,這次的準備比上次要更加充分,器甲精良,糧草充足,隋煬帝勢在必得,但是又出了個小插曲:國內一個高官——禮部尚書楊玄感叛亂,為平定內亂,隋朝征討高麗的精銳大軍立即中道撤回。
大業十年(614年)三月,基本平定了內部局勢後,隋煬帝第三次調兵征討高麗。這次,高麗國王一聽說隋軍又要來進攻,立即派人來投降了,還將一個叛逃到高麗的原隋朝兵部侍郎斛斯政交還給隋帝國,見高麗王如此恭順,隋煬帝的氣消減了大半。再說這時的隋帝國四處瀰漫著叛亂的戰火烽煙,於是就坡下驢,隋煬帝立即宣佈接受高麗國王的投降,隋軍班師,歷史上隋煬帝沸沸揚揚征討高麗的大業就此收場。
隋煬帝三次征討高麗,都是浩浩蕩蕩帶著後宮上陣的,“從行宮掖,常十萬人”,征討兵馬更是幾十萬、上百萬,所有的軍需供用都由地方州縣承擔,這幾乎耗盡了地方政府的財力,士卒傷亡也很大。
更為關鍵的是,三次大舉征討高麗給隋帝國留下了一個致命的後遺症。“於時遼東戰士及饋運者填咽於道,晝夜不絕,苦役者始為群盜。”(《隋書》卷三)——很多隋軍士兵和後勤伕役為躲避戰爭“轉型”成了土匪強盜。雖然,隋朝中央政府嚴令郡縣嚴格追拿叛亂盜賊,抓住了立即斬首,但依然無濟於事。因隋煬帝的窮兵黷武,逃兵逃役者越來越多,不但使得國內農業生產一蹶不振,而且使社會更加不穩定,對帝國的安全造成了極大威脅,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成為推翻隋朝政權的重要力量。
五、勞民傷財三次巡幸江都
在隋煬帝的皇位坐穩以後,他就開始追求享樂起來。隋煬帝一生曾經8次巡遊,其中4次北遊,1次西巡,3次遊江都,尤其是巡幸江都的聲勢規模巨大,“隋煬帝下江都”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事件。
在隋煬帝大規模營建東都、貫通南北大運河的同時,隋煬帝還派遣了大臣專門到江南收集巨木,建造龍舟、鳳艒、黃龍、赤艦、樓船等不同規格的船隻數萬艘。當時,全國各地將選中的巨木源源不斷地向東都運送,其場面史書用了一句話來概括“遞送往返,首尾相屬,不絕者千里。”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八月,登上皇位後,隋煬帝第一次乘龍舟巡幸江都,隨從文武官員五品以上乘坐樓船,九品以上乘坐黃篾船,還有龐大的警衛部隊,在大運河上,船隊浩浩蕩蕩,“舳艫相接,二百餘里”。這些船動用拉船的民夫共計8萬多人,僅龍舟就需要1080個身穿華麗服飾的民夫拖曳前進(夢華:《中國通史》)。規模之大,空前未有。
按照命令,船隊經過的運河兩岸的500裡以內的州縣負責招待上至皇帝后妃、大臣百官,下至軍士縴夫所有人員的吃喝用度,地方官吏絞盡腦汁接待供奉。對於招待得好的州縣官吏,煬帝為其加官晉爵,招待稍稍不周或者備辦食物簡單者,立即斥責甚至處死。於是,從洛陽到江都沿運河的各地官吏放下一切政務,將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接待隋煬帝上。
隋煬帝於大業七年(611年)第二次巡幸江都。除了大肆揮霍外,隋煬帝這次還大擺酒席,山珍海味招待江淮以南的名士,藉此炫耀豪華,大擺皇家威風。
大業十三年(617年),是隋煬帝最後一次巡幸江都。儘管百姓已窮困到了極點,但是這次隋煬帝巡幸的規格比原來的還要富麗豪華。
隋帝國還有一件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曾在全國大規模徵用野獸的骨頭、角、牙齒、獸皮,以及飛禽的羽毛等。幹什麼用呢?用來裝飾隋朝皇室的車馬以及儀仗隊的旗幟,以使皇家出巡更顯威風氣派。各地官吏不敢怠慢,立即組織百姓獵戶去山野草澤中捕捉飛禽走獸,一時之間,“網罟遍野,水陸禽獸殆盡”。儘管這樣,州縣官府依然完不成徵收額度,只好花高價從豪富蓄積之家的手上購買獸骨鳥羽等,物以稀為貴,使得當時山林野味的價格高漲,“翟雉尾一,直十縑,白鷺鮮半之”。羊毛出在羊身上,又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隋煬帝每一次巡幸江都皆勞民傷財,幾乎是全天下的百姓在為他準備行裝,供奉食物,堪稱“工程”浩大,給百姓帶來了沉重負擔。
六、並非“後話”
儘管唐朝魏徵等編撰的《隋書》中對於隋朝滅亡的總結為:“跡其衰怠之源,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非一朝一夕。”但實際情形是“煬帝即位,是時戶口益多,府庫盈溢。”(隋書卷二十四)可見,隋煬帝的父親交給他的國家的政治面、經濟面都很不錯。
隋煬帝的父親隋文帝楊堅,成功地統一了當時歷經“四百年的分崩動亂”(錢穆:《國史大綱》)後的中國,但他在生活上,帶頭節儉,後宮女子不作美麗裝飾,都穿著洗了又洗的舊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皇家的車馬轎子傢俱等用舊了,都是能修的就修能補的就補,平常吃飯只允許有一樣葷菜,其他用度也是節儉得近於吝嗇。楊堅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開皇之治”,其時,社會民生富庶、百姓安居樂業、政治相對安定,“天下儲積,足供五六十年”(錢穆:《國史大綱》)。
一個富得流油的“家業”到了隋煬帝手上,十多年就敗廢得不成樣子。導致富庶的隋王朝走向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頻頻啟動“大工程”是加速隋朝敗亡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隋煬帝興建大運河、建設京都大興城、營建東都洛陽,包括修馳道、平定西域、討伐高麗等,就當時的歷史情境而言,都有其積極意義,為什麼卻對王朝統治起了反作用?古人說:“不奪其時,不窮其力,輕其徵,薄其賦,此三皇不易之教也。”(《隋書·食貨》)然而,隋煬帝卻在很短時間內,密集上馬“大工程”,過度消耗了財力、民力和國力,加之生性輕浮的他貪圖遊樂,好大喜功,荒於政事,使隋朝末年出現了“吏在貪殘、官無攸次”的亂局,引發了國內的亂局。這一切,使得諸多問題積重難返,進而一步步走向自身殞命。隋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38年,帝國即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