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在以前一直是一個經常容易被忽略的王朝,既是因為之後的盛唐過於耀眼,也是因為隋文帝楊堅以外公的身份奪取北周帝位過於輕描淡寫,還因為隨後的統一南陳過於以大欺小。除此之外,二世而亡的結局太像嬴秦了。一個短命的王朝自然不容易引起重視,特別是隋朝的滅亡往往被後世史家簡化為“窮兵黷武”,認為是三徵高句麗導致的,而這卻是完全沒有從當時的歷史角度著眼了。
楊廣能夠得到“隋煬帝”這個諡號,足以說明他是多麼的不被待見。然而,縱觀楊廣的一生,作為頗類似秦始皇嬴政和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更多的只是天命不同。楊廣時期的隋朝,無論是對於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谷渾還是南方的中南半島,甚至於對於琉球,都取得了輝煌的對外作戰勝利。而高句麗實際上成為了當時東亞地區唯一能夠對於隋朝大一統產生威脅的政權。很多人用後世看朝鮮半島的眼光去看待當時的高句麗政權,這無疑是極為偏頗的。當時的高句麗,就領土面積而言,遠超後來的朝鮮,深入了現在的遼寧、吉林等地。內部統一,人口眾多,對外擴張意願極強。這種情況下,對於高句麗的打擊勢在必行。征討高句麗當然不是在楊廣時期才開始的,在隋文帝楊堅時期,就因為高句麗的入侵,以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陸軍統帥,周羅喉為水軍統帥,組織三十萬大軍水陸征討。後因為陸路泥濘難行,海路風波不定,非戰鬥減員嚴重而作罷。
楊廣繼位之後,征討高句麗依然是既定國策,甚至還為此動員過中國古代史明文記載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兵力動員,各路隋軍加起來高達113萬,而在身後動員的民夫超過這個數目的兩倍,也就是理論上而言,為了征討高句麗動員的人力資源超過了四百萬人。考慮到當時的隋朝在戶籍的人口不過4600萬,這無疑是難以想象的數字了。而實際上,之所以會有這種遠超後世理解數字的出現,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因為高句麗不同於北方遊牧政權,組織鬆散,人口稀少。在唐高宗李治征服高句麗之後對其的人口統計發現,高句麗戶籍人口就有69萬戶,保守估計都在350萬人口之多,而當時的李唐人口不過380萬戶,高句麗人口幾乎接近李唐的五分之一。而這還是在傾國之力對抗隋朝、唐朝數十年征討之後的數字,可以判斷在楊廣時期,高句麗的人口更多,所以必須用大軍征討不可。另一方面,在於李世民之後開始修改史書,致使對於前朝的記載貶低甚多,很可能會誇大某些數字來抹黑。
從楊廣徵高句麗的結果看,第三次征討的時候,高句麗事實上已經請降了,說明其精疲力盡,而當時隋朝內部烽煙四起,無法再奮力一搏,功敗垂成了。而從後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又是前仆後繼,一定要滅掉高句麗看,楊廣的戰略決策並無失誤,而是微操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