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第一名將,武安君白起!
秦國將軍白起是一位卓越非凡的軍事家和功勳卓著的統帥,他為秦國兼併六國、統一天下立下了無可比擬的功勞。後世常常將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四人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而白起則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白起戎馬一生,歷經大小數十戰而從無敗績,這是一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輝煌戰績。白起指揮作戰的風格是快、準、狠,尤其擅長突襲戰和殲滅戰,關東六國之軍隊無不聞白起之名而喪膽。
但是白起也有殘暴不仁,虐殺俘虜等缺點,尤其是長平之戰後,白起下令坑殺四十餘萬趙軍令世人震驚。自古以來"殺俘不詳",而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時所感嘆的:"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或許就是這位名將的肺腑之言、悔恨之語吧!
白起最終在晚年被秦昭襄王賜死!
一、白起之赫赫戰功白起是戰國後期的秦國名將,在他之前,他的家族從來沒有出現過顯赫的人物,所以白起在當時就是個普通的貧寒子弟。對於白起的早年經歷,史書記載有限,僅有“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的簡短記載。而從白起後來的人生經歷來看,他極有可能是自幼從軍,而後憑藉一場又一場的浴血奮戰才成為軍功顯赫的將軍。
白起的人生轉折點是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在這一年中,他得到秦國新任丞相穰侯魏冉的推薦而升任左庶長,這在秦國二十等軍功爵制中是第十級,當年商鞅在秦國主持變法時也是這個爵位。從這一年開始,白起進入他軍事生涯的輝煌期,其職務升遷也進入快車道。
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白起率領秦軍進攻南韓的新城(今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結果取得了輝煌勝利,順利地攻佔了南韓之新城。
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白起因新城之戰的軍功而晉升為左更,這是秦國第十二級爵位。同年,白起取代向壽作為秦軍主帥並領軍與韓、魏兩國聯軍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南部)地區交戰,結果白起一戰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餘人、俘虜魏將公孫喜、攻佔魏國五座城池、而後白起又率軍奪取了南韓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以東、乾河以北(今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的大片土地。
伊闕之戰的輝煌勝利對於秦國有著重要意義。因為此戰不僅一舉消滅了魏、韓兩國二十餘萬的精銳部隊,更重要的是此戰之勝利徹底打通了秦國東征的通道,保證了秦國以後東征關東六國的優勢地位。尤其是秦國奪取了伊闕地區後,魏、韓兩國喪失了抵禦秦國的西大門,這為秦國以後征伐魏、韓兩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與韓、魏兩國之間的伊闕之戰示意圖!
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92年),白起因伊闕之戰的軍功而晉升為大良造,這是秦國第十六級爵位,相當於卿大夫級別。同年,白起領軍再次攻打魏國,結果連續攻克了魏國大大小小共計六十一座城池。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白起領兵進攻趙國,結果攻佔了趙國的軍事重鎮光狼城(今山西省高平市)。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白起領兵攻打楚國,結果攻佔了楚國的鄢陵(今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鄧城等廣大區域。次年(公元前278年),白起再次領兵攻楚,結果一舉攻佔了楚國的國都郢城(今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火燒了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其兵鋒直指竟陵(今湖北省潛江市)。楚頃襄王不得不逃至陳縣以暫避秦軍鋒芒(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
白起這次攻楚一連串的勝利對秦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因為經過這次征戰,秦國的勢力範圍成功擴充套件至長江中上游,深入到今兩湖和貴州等地區,而且還與早已被征服的巴蜀地區連成一片。戰國初年幅員最遼闊的楚國現在只剩下長江中下游的部分地方,秦國已經超過楚國成為當時疆域最大、人口最多、經濟軍事力量最強大的諸侯國。而白起也因為此番攻楚之功而被加封為武安君!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白起率軍攻魏,此戰白起斬殺十三萬魏軍。繼而又戰勝支援魏國而來的趙國將軍賈偃,並將俘獲的二萬趙軍悉數淹死於黃河之中。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64年),白起領兵進攻南韓的陘城(今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得手後,又連拔南韓五城並斬殺五萬韓軍。隨後,白起猛攻南陽太行道(今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斷絕了南韓南北領土的聯絡,這使得本就領土促狹的南韓被攔腰斬斷,從此南韓面對強大的秦軍徹底失去了反擊能力。白起趁熱打鐵,於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再度領軍進攻南韓的野王城(今河南省沁陽市),逼使其守將舉城投降。如此一來,南韓的上黨郡就孤立懸絕,成為夾在秦、趙之間的一塊飛地,處境極其危險。
二、白起之長平之戰這時南韓的上黨郡守馮亭明白,以自己一郡之力根本無法抵禦強大秦軍的攻勢。而乖乖地向秦國投降,他又心有不甘,於是馮亭決定投靠與之接壤的趙國並繼續與秦國對抗。當時趙國在位的趙孝成王聽信平原君趙勝的主張,接受了馮亭的投誠並封其為華陽君。趙國君臣自認為討了個大便宜,其實引來的是一場決定趙國命運的長平之戰。
上黨事件使秦國對南韓和趙國的憤怒變成了一連串東向進擊的軍事行動。
秦昭襄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1年),秦國進攻南韓的緱氏、藺(今河南鞏縣、登封之間)等城池並迅速將其佔領。次年年初,秦國決心懲罰歸附趙國的上黨郡,於是秦昭襄王命令王齕(與"和"字同音)領軍再度攻韓。經過一番並不激烈的戰鬥,秦軍很快就攻佔了上黨郡,而上黨郡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國為了遏制秦軍的攻勢,趙孝成王命令老將廉頗率領四十餘萬趙軍進抵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準備與秦軍進行上黨郡的爭奪戰。
趙孝成王派遣老將廉頗率領四十餘萬趙軍與秦軍對峙!
與秦軍的幾場試探性戰鬥失利後,廉頗洞察到秦軍遠離本土腹地而傾巢出動,其軍糧與其他軍需物資的供應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秦軍利於速決而不利於持久。於是廉頗決定以堅壁不戰的策略拖垮秦軍。這一策略展現了廉頗的老謀深算,如果此策略得到貫徹執行,長平之戰的結局至少是秦軍因為拖不起而退兵,趙軍縱使不能取得完勝,也不至於全盤皆輸。
然而,愚蠢的趙孝成王根本理解不了廉頗的戰略意圖,只是認為他年老氣衰,勇毅不復當年。趙孝成王心生疑忌的同時又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轉而讓毫無實戰經驗、僅能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統帥趙軍,這就使趙軍失去了可能取勝的前景。而正在此時,秦國祕密讓武安君白起代替王齕前去統帥秦軍,全權指揮對趙軍的戰鬥。
趙孝成王臨陣換將,以趙括取代廉頗!
在秦國成功地運用反間計破壞了廉頗的持久策略之後,白起祕密地來到長平前線,接掌了秦軍的指揮權後。此時的白起對於如何戰勝乳臭未乾的趙括已是成竹在胸。
白起先是引誘急躁冒失的趙括輕兵出戰,使趙軍取得小勝,調起趙括的胃口,使之全力攻擊而無暇後顧;而後白起又暗中指揮秦軍一面佯敗,一面派奇兵二萬五千人斷絕趙軍後路,再以五千騎兵隔絕趙軍糧道;結果趙軍被一分為二,完全陷於被動挨打的困境。此時秦昭襄王也親臨河內郡以鼓舞秦軍士氣,同時還以賜民爵一級的優厚條件徵召秦國國內十五歲以上的男丁都奔赴長平戰場。由此長平的趙軍徹底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
身陷重圍的趙括明白無法戰勝秦軍進而產生了深深的畏懼心理。於是趙括下令全軍轉入守勢,等待援軍,這似乎又恢復了廉頗的"堅壁不戰"策略。然而,此時的戰場形勢與廉頗掌軍時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趙軍的糧道被秦軍切斷了,而趙軍的存糧又不足以支撐固守待援的策略,時間只能增加趙軍的被動,趙括是無法堅持下去的。
被連續圍困了四十六天的趙軍陷入了"人相食"的險惡困境,趙軍士氣之渙散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這迫使趙括只能率領疲憊之卒向秦軍做孤注一擲的反擊。最終,白起指揮以逸待勞的秦軍輕而易舉地射殺了趙括,而抵抗無望的趙國四十萬飢餓之師也選擇了投降。
白起指揮秦軍射殺了趙軍主帥趙括,迫降了四十餘萬趙軍!
在長平之戰這場大獲全勝的戰役中,白起抓住了趙軍的兩個軟肋,即愚蠢的統帥和糟糕的後勤補給線,於是白起一面誘使趙括改變廉頗的堅守策略,一面又截斷糧道使趙軍陷於飢餓。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完美地展示了他作為將軍所具備的智、勇、嚴等專業素質以及穩、準、狠的用兵風格。
如何處置長平之戰中的四十多萬趙軍俘虜?這對白起而言是一個大難題。白起最終權衡的結果是將他們全部坑殺。他給出的理由是:"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坑之,恐為亂。"意思是"之前秦國攻佔上黨郡後,上黨郡的百姓都不願意成為秦國百姓而紛紛逃往趙國。趙國士兵反覆無常,如果不將其盡數坑殺,恐怕日後會繼續作亂。"至此,白起的軍事生涯達到了輝煌的巔峰,他的名字成為秦國"虎狼之師"的同義詞而使六國君臣聞之色變。
白起取得長平之戰的最終勝利!
三、白起之冤死長平之戰是白起軍事生涯的巔峰,也是白起的人生由盛轉衰的起點。
長平之戰勝利後,秦軍乘勝追擊、擴大戰果。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秦軍徹底佔領了上黨郡,同時秦將王齕攻取了趙國之皮牢城(今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秦將司馬梗消滅了趙國的太原守軍,河東地區的大片土地收入秦國囊中,由此進一步形成了對秦國極其有利的軍事態勢。但是恰在此時,趙國蘇代謀劃的反間計獲得成功。
原來此前不久,範睢以"秦人只知有宣太后,而不知有秦昭襄王"的理由,成功勸說秦昭襄王要多多打壓以宣太后(秦昭襄王之母,即羋月)為首的外戚勢力。結果秦昭襄王在朝堂之上一舉掃除了宣太后和穰侯(宣太后之異父同母弟)的勢力,范雎得以接任秦國丞相併加封為應侯。蘇代至秦國直接見範睢,一番勸說使範睢改變了支援秦國繼續進攻趙國的軍事策略。
蘇代在秦國使用反間計!
蘇代問范雎道:"武安君白起擒獲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了嗎?"范雎說:"擒獲了!"蘇代又問道:"武安君白起包圍邯鄲城了嗎?"范雎說:"包圍了!"於是蘇代說道:"趙國滅亡,秦王就要君臨天下了,武安君當封為三公。武安君為秦國攻佔奪取的城邑有七十多座,南邊平定了楚國的鄢、郢及漢中地區,北邊俘獲了趙括的四十萬大軍,即使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呂望(即姜子牙)的功勞也不過如此了。如果趙國滅亡,秦王君臨天下,那麼武安君位居三公是毫無疑問的,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嗎?即使您不甘心屈居下位,可已成事實也就不得不屈從了。秦軍曾進攻南韓,圍擊刑丘,困死上黨,上黨的百姓都轉而歸附趙國,天下百姓不甘作秦國臣民的日子已經很久了。如果把趙國滅掉,它的北邊土地將落入燕國,東邊土地將併入齊國,南邊土地將歸入南韓、魏國,那麼您所得到的百姓就沒有多少了。所以不如趁著南韓、趙國驚恐之機讓它們割讓土地,不要再讓武安君白起建立功勞了!"
范雎為了防止白起軍功過高以至於影響自己的丞相之位,於是就對秦昭襄王說:"秦國將士們都太勞累了,請您應允南韓、趙國割地講和,暫且讓士兵們休整一下吧。"秦昭襄王聽從了范雎的建議,下令允許韓、趙兩國割地求和。武安君白起在前線聽聞是范雎勸說秦昭襄王罷兵言和的,從此以後,白起和范雎二人就有了矛盾。
只不過擅長軍事的白起在玩弄政治陰謀方面遠不是范雎的對手,白起最後更是悲慘地死在范雎的讒言和秦昭襄王的剛愎自用中。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九月,秦國再次發兵進攻趙國。秦將王陵揮軍長驅直入,圍攻邯鄲,白起因生病未參與此役。不久王陵失利的訊息傳到秦國,恰在此時,白起病癒,秦昭襄王要求他代替王陵統帥秦軍繼續攻趙,白起拒絕任命,講了一通圍攻邯鄲難以取勝的道理:"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意思是"邯鄲委實不易攻下。而且諸侯國的救兵天天都有到達的,他們對秦國的怨恨已積存很久了。現在秦國雖然消滅了長平的趙軍,可是秦軍死亡的士兵也超過了一半,國內兵力空虛。遠行千里越過河山去爭奪別人的國都,趙軍在城裡應戰,諸侯軍在城外攻擊,裡應外合,內外夾擊,戰敗秦軍是必定無疑的。這個仗不能打。"
事實上,白起對當時秦軍圍攻邯鄲的軍事形勢的分析是正確的。但被長平之戰的勝利衝昏頭腦的秦昭襄王仍然強行要求白起統帥秦軍繼續圍攻邯鄲,這就與對當時軍事形勢洞若觀火的白起在戰略與策略上發生矛盾和衝突。白起沒有答應秦昭襄王的要求,秦昭襄王就讓丞相范雎前去勸說,白起也沒有答應。後來秦昭襄王為了挽救邯鄲城下秦軍的危局,就命令秦將王齕代替王陵前去指揮秦軍,但也同樣沒有扭轉秦軍之敗勢。不久,楚國春申君和魏國信陵君統帥的數十萬諸侯聯軍大軍前往救趙,疲憊不堪的秦軍被徹底擊敗。白起了解到前線的形勢後,有點幸災樂禍地說:"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意思是"秦國不聽我的意見,現在怎麼樣了!"
這話傳到秦昭襄王的耳中自然引起了他的雷霆震怒:君王縱有失誤,那也不是臣子可以指責的。秦昭襄王再次強令白起去前線統軍以挽救敗局,但是白起仍然嚴詞拒絕,並且裝病抗拒。丞相范雎奉命再次去請,白起依然不為所動。白起的行動徹底激怒了秦昭襄王,他下令免去白起的官職和爵位,將其降為普通士伍併發往陰密(今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戍邊。
這時侯的白起是真的病了,未能馬上啟程。三個月後,諸侯聯軍再次在邯鄲城下擊敗秦軍,範睢乘機進讒言,秦昭襄王氣急敗壞之下進一步遷怒於白起,下令他立刻帶病啟程,離開咸陽,前往陰密。白起只好拖著病體,黯然神傷地出咸陽西門十里,停在杜郵(今陝西咸陽西)。這時,盛怒中的秦昭襄王召集有關臣子議決對白起的進一步懲罰。他們集體認定白起對秦昭襄王的懲罰不滿,於是決定賜劍讓其自裁。史載:"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意思是"武安君白起拿著劍就要自裁時,他仰天長嘆道:'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然要落得這個結果?'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道:'我確實該死。長平之戰,趙國投降的將士有幾十萬人,我用欺詐之術把他們全都坑殺了,這足夠死罪了。'隨即自殺。"最終武安君白起自殺於秦昭王五十一年十一月(公元前256年)。
白起的生年文獻失記,《史記·白起列傳》所記載的白起在世上活躍的歲月是秦昭襄王十三年至五十一年(公元前294年—公元前256年),共計38年,估計他從軍時的年齡應該是20歲左右,所以白起去世的年齡當在60—70歲之間。
結語自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至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白起統帥秦軍南征北戰達34年之久。如果再加上他自從軍至任左庶長的時間,他在秦軍中服役的歲月應該在40年左右。顯然,他一生都伴隨著戰爭,將自己的聰明才智、雄韜偉略都貢獻給了秦國的統一偉業。
白起是一位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他的一生彷彿都與勝利之神結下了不解之緣,正如秦王嬴政時期的張唐對甘羅所說的一樣:"武安君南挫強楚,北威燕、趙,戰勝攻取,破城墮邑,不知其數。"
白起用兵之所以保持不敗的紀錄,一是他背後有著秦國強大的經濟軍事力量為後盾,充分利用了戰國後期秦軍對東方六國的壓倒優勢。二是他利用昭王和宣太后、穰侯等秦國當權者的全力支援和絕對信任。三是他用兵風格的穩、準、狠。這一特點突出表現在他指揮長平之役的運籌帷幄。
白起用兵百戰百勝、從無敗績!
不過,白起的弱點也非常明顯,即缺少信與仁的品格。白起的軍事生涯既伴隨著一連串的勝利,更伴隨著殘酷無情的大量殺戮。諸如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他在伊闕之戰中一次性斬殺二十四萬韓、魏聯軍;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他率軍攻魏,一戰斬殺十三萬魏軍,而後又與趙軍交戰並將俘虜的兩萬趙軍悉數淹死於黃河之中;長平一戰,白起一次性坑殺四十五萬已經投降的趙軍,這創造了先秦戰爭史上殺戮的最高紀錄,這是何等的凶惡與殘忍!當然,白起這種殺戮俘虜的行動與秦國以首級論軍功的國策有關;與秦國深受戎狄野蠻風俗的影響有關;更與秦國受法家思想影響、講求耕戰的功利主義價值觀有關。但作為戰場統帥,白起難辭其咎。
儘管白起不是一個完美無瑕的將軍,但他卻是為秦國統一大業立下不朽功勳的第一人。白起參軍服役近四十年,一生攻取七十餘城,俘敵近百萬,這在秦國曆史上,論軍事生涯之久,爭城奪地之廣,俘獲消滅敵人之多,謀劃指揮之精明與嫻熟,為秦國統一事業貢獻之大,無人能與他相比肩,大秦帝國第一名將非白起莫屬!
參考文獻(西漢)司馬遷著:《史記》,中華書局2014年點校本。
(東漢)班固著:《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點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