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素有“世界糧倉”之稱。它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氣候也相當適合農作物生長。如此誘人的肥沃之地,自然引起了不少國家的覬覦,從而引發了不少爭奪,飽經戰亂。
一、烏克蘭的歷史12世紀到14世紀期間,古羅斯部族分為三個支系分別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之後這三個支系分別被佔領:烏克蘭是被波蘭佔領,白俄羅斯被立陶宛佔領,而俄羅斯是被蒙古佔領。
波蘭佔領烏克蘭後,烏克蘭進入了一個社會動亂時期。波蘭對烏克蘭人民十分殘暴,導致烏克蘭暴亂四起,從1625年開始,每一兩年就發生次規模性抗議或者戰爭。然而烏克蘭人民力量有限,發動這些抗議與戰爭都是以失敗告終。
烏克蘭人想要擺脫這困境,脫離波蘭的控制,可是苦於領導者的能力有限。於是烏克蘭起義的領導者就找到了沙俄作為靠山,二者結為盟友,由沙俄幫助烏克蘭擺脫波蘭的控制。令烏克蘭沒有想到是,剛剛脫離了波蘭的控制,緊接著就陷入被沙俄控制的命運。
二、與蘇聯的宿怨沙俄利用烏克蘭急切想擺脫波蘭控制的心理,許之以甘露。當烏克蘭真正擺脫波蘭控制後,沙俄就開始食言並趁機吞併了烏克蘭。
烏克蘭人民不明就裡地被納入到沙俄的統治中,直到蘇聯斯大林蓄意製造烏克蘭糧食危機,餓死了幾百萬烏克蘭人後,烏克蘭才徹底醒悟。
烏克蘭人感到憤恨不已,為了取得真正的獨立,又多次起兵抗議斯大林的統治。不過,烏克蘭的力量與其對比,無疑就是以卵擊石。
斯大林為了讓烏克蘭可以長久地歸於自己國家的版圖之下,於是就對烏克蘭實施了苛政,以此來減少烏克蘭的人口數量,遷入對蘇聯的擁護者,來達到烏克蘭徹底蘇聯化的目的。
1922年,蘇聯準備將國內的工業規模化發展,以此來提高國內的生產力改進落後的生產方式。發展工業,也就意味著需要佔用更多的土地。糧食與工業原料,必然會佔用更多的農業資源。
糧食不足一直困擾著蘇聯,農業資源本身就十分緊張,而在這時還發展工業,無疑就是雪上加霜。斯大林當然不會逼迫自己本土的人民去承受這種痛苦。他決定讓烏克蘭來提供這些所需要的糧食與原料。
斯大林發起了集體化農村經營的方針,就是讓烏克蘭內的勞動人民只能保持自己所需要的口糧,除此以外的口糧都必須上交給蘇聯,滿足蘇聯的工業化需求為主。這其實就是一場消滅烏克蘭富農的運動。
農戶們努力生產糧食就是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然而,集體化農村經營的要求使富農多生產的糧食都要上交,不能用作市場流通,糧食產多產少對富農來說差別不大。因此遭到了當地富農階層的牴觸。
同時,很多農戶也害怕自己被劃分成為富農階層做白工,而消極怠工。如此一來,糧食以及原料的產量大大減少。無法滿足蘇聯的工業化需求。
瞭解了具體情況後的斯大林,並沒有停止這項方針,而是加緊了剝削富農的步伐。不僅加大了搜刮糧食的力度,還要強徵富農的土地。對於反抗情節較輕的富農被流放到蘇聯的窮苦邊境地帶。而那些反抗激烈的富農就被直接關入監獄中。
如此一來烏克蘭人民人人自危,大家都更加害怕被蘇聯政府判為富農階層。而富農們多半都被關入了監獄。斯大林的苛政造成烏克蘭地區糧食嚴重縮水,連烏克蘭本地的口糧都無法滿足,活活餓死了好幾百萬人。
斯大林聞訊後,並沒有感到半點的同情。同時對烏克蘭表示這饑荒是全蘇聯範圍內的饑荒,並不是只有烏克蘭一個地區的饑荒。因此烏克蘭還是要繼續實行優先供應糧食給蘇聯,先解決蘇聯地區的饑荒問題。
烏克蘭人民不堪重負,很多人都想逃離烏克蘭,無論是逃到哪裡都好。蘇聯知道後,斷然是不能夠允許這種情況發生的。
於是蘇聯政府下令,烏克蘭戶籍地不允許隨意遷移流動,必須獲得政府的許可才可以。若是沒有得到許可的烏克蘭人,只能留在本區域內不得離開。這就等同於將烏克蘭人民的逃生之路都給切斷了。
斯大林的這項決定,讓烏克蘭地區死亡人口數量急劇增加。烏克蘭人口的死亡率超過烏克蘭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若是繼續下去烏克蘭將會面臨著滅頂之災。
烏克蘭人毫無反抗能力只能聽之任之,然而內心卻無時不刻地仇視著蘇聯政府,默默地等待著擺脫蘇聯的機會。
這給烏克蘭人民帶來了擺脫蘇聯統治的希望,就像當時借沙俄的力量擺脫波蘭一樣。
戰役開始,德軍一路披荊斬棘,蘇聯被打得潰不成軍。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蘇聯損失慘重,因而不得不改變戰略,利用本身遼闊的土地來拖延德軍消耗它的戰鬥力,給後方充足的時間準備軍需。
陷入時間戰的德軍,出現了糧草不足的問題,急需補充。這一突發情況使得希特勒不得不改變原先的作戰計劃,暫停攻打莫斯科,集中火力轉向烏克蘭。烏克蘭是遠近聞名的世界糧倉,攻下烏克蘭並且取得糧食,對德軍來說是一舉兩得的事。
對莫斯科來說,烏克蘭表面上看似是比較容易進攻的,實則不然。斯大林在戰前分析戰役後就發現糧草短缺是德軍短板。
因為德軍發動戰爭的糧食主要都是向其它國家購買的,在戰場上若出現糧草不足,最大的可能就是就地補充,以戰養戰。而烏克蘭就是以戰養戰的絕佳之地,這塊肥沃的土地,德軍必然不會放過。因此,斯大林調遣了重兵把守烏克蘭。
為了應對蘇聯留在烏克蘭的重兵,希特勒將攻打莫斯科的軍隊調了過來,一起集中火力攻打烏克蘭。
1941年9月,蘇聯在德軍的猛烈攻勢下不得不向東撤退,邊打邊撤。驍勇善戰的德軍攻破了防線進入到了烏克蘭內,然而,烏克蘭內發生的情景讓他們大吃一驚,甚至是感到難以置信。
德軍本以為進入到城內會迎接一場惡鬥,沒想到卻看到了烏克蘭人紛紛跑出了屋子到街上,拿著鮮花,還有抱著食物興高采烈地迎接德軍。
面對如此情景,德軍一度還以為是不是蘇聯有什麼詭計十分警戒。經過德軍的細細排查,確定沒有問題後,接受了烏克蘭人民的鮮花與美食。
烏克蘭人民不僅送衣服,送食物,還自願組織了婦女聯合會為德軍送軍需,為德軍的休養操碎了心。德軍在這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待遇,軍隊得了很好的補給。甚至還有很多烏克蘭人主動加入到德軍的隊伍中攻打蘇聯,作戰之勇猛不亞於德軍。
四、善良沒有換來優待,反而招來滅頂之災可嘆的是善良的烏克蘭人並沒有得到德軍善待,反而是差點換來了滅頂之災。他們忽略了殖民侵略者的本性,就是佔有與掠奪。
不過,這也不能怪烏克蘭人被德軍迷惑。因為,二戰時期德國軍隊的紀律十分嚴明,軍中紀律不得向對被佔領地區的人民燒殺搶掠,若有違抗者將接受嚴厲的懲罰。因此,在德軍所到之處,都未曾聽聞軍隊有脫離指揮的惡劣行徑,名聲頗高。
然而這只是表象。主動對無援助需求的國家發動一場戰爭,難道只是為了展示自己的軍紀嚴明?顯然,這十分不科學。
德軍之所以禁止士兵們私下進行燒殺掠奪,並不是為了保護被殖民地人的利益,而是為了保護屬於自己國家的利益。也就是這些東西都是屬於國家的財產與資源,個人不得瓜分。
因此,那些德軍紀律嚴明的說法,不排除是德軍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減少阻力而對外鼓吹的。並且德軍舉出種種例子來證明那些被佔領的國家現在生活得多麼美好。
然而實際情況肯定不能單憑德軍的一面之詞做判斷,被佔領地區的人民表示並沒有德軍所吹噓的那般和諧。
與此相反的是被德軍成功佔領後,德軍就暴露了資本主義的本性開始實施高壓政策,強制性進行規模性的掠奪。
例如德軍在二戰時期打敗了法國,法國被佔領後,德軍就一直標榜自己沒有對法國人民使用武力,沒有侵犯他們的任何利益。同時,希特勒也出面對軍隊多次強調保持法國的相對獨立性,不得趁機燒殺掠奪,要保持好德軍的軍隊紀律。
這些不過是迷惑法國人民所用的障眼法。之所以能讓德國領導人多次出面強調軍紀的原因就是法國需要給德軍納貢,支付德軍大量的費用,類似於保護費。如此一來,德軍就掌握了法國地區的經濟實權。
在掌控法國經濟後的德軍又開始實行了下一步驟計劃,壓低法國貨幣的兌換率。這麼一來法國不得不以十分不公平的匯率差進行交易。
無法負擔高額費用的法國,只得變賣土地來抵債。德國就趁機收購了法國的大量土地。德國採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方法,兵不血刃地佔領了法國土地,可謂是高明至極。
由於當時並沒有網際網路,國與國之間的訊息流通閉塞。烏克蘭人民很難了解到德軍的本性。聽著傳聞甚至認為德軍是正義之師,可以給他們帶來幸福的生活,殊不知是與虎謀皮。
德國是不可能因為感動於他們的鮮花與美食而放棄奴隸他們,因為在強者面前,弱者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所以,無謂的討好並不能改變烏克蘭人被殖民的命運。
順利進軍烏克蘭後,因為德國軍隊的戰力資源嚴重不足,於是對烏克蘭採取了更為嚴苛的高壓統治。他們沒有辦法像從前對待法國那般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蠶食烏克蘭,也沒必要對烏克蘭這個弱國採取這種方式,德軍看中的只是他們的糧食而已。
烏克蘭當地的居民即使是在蘇聯實施饑荒政策時期,也能保持種族不被滅絕,可見其糧儲之豐。可這並不代表,烏克蘭還願意再經歷糧食的洗劫。
於是,自從德軍佔領此地後就立馬本性暴露,要求烏克蘭地區的人民上繳糧食與畜牧。若有不從,德軍將採取就地槍決的懲罰方式以儆效尤。
德軍為了避免烏克蘭的糧食資源流通到蘇聯地區,就採取了比蘇聯更為激進的糧食催繳策略,完全不顧及烏克蘭人民的死活。
除了對糧食的高壓徵繳政策外,德國納粹黨還進行了殘暴的血腥行為。這無疑昭示著烏克蘭人民剛脫離虎口又入狼窩,十分的可憐。
常言道:“弱國無公義,弱國無外交。”與其把希望寄託於他國,不如自立自強,讓別國有所忌憚而不敢欺負。只有自己變得強大了,才有說“不”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