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段傳奇時期,無數的豪傑將自己的名字銘刻在歷史的天空當中,熠熠生輝。其中,有四位戰將,成為了持續兩百多年戰亂不休的戰國時代軍人的代表,他們是誰呢?
《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軍分別是著名的“殺神”白起,秦軍一統天下的重要將領王翦,善於防守的大將廉頗,以及曾經大破匈奴的李牧。
一、殺神白起說起白起,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因為上學的時候都學過,長平之戰,秦將白起一舉坑殺趙軍四十萬;那麼,歷史上的白起,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影視劇中白起
看過《羋月傳》的人肯定知道,白起與秦宣太后也就是羋月關係十分密切,同羋月的弟弟,當時權勢相當大的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輔佐羋月的兒子,也就是秦昭襄王,屢立戰功,可謂是功勳赫赫!他先是在伊闕之戰中,大敗了韓魏聯軍,緊接著攻破了楚國的國都,幾乎讓楚國覆滅;而在著名的長平之戰裡,他使用離間計,離間了趙王和同是四大名將的廉頗,使得趙軍更換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為主帥;輕敵冒進的趙括中了秦軍的埋伏,趙軍大敗,趙軍幾十萬的主力被坑殺,也就是自此戰之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與秦國爭霸!白起也榮獲了“殺神”的稱號。
影視劇中的羋月
秦昭襄王
白起一生經歷了大小70餘戰,所攻克的城池超過70座,未嘗敗績。因為其巨大的功績,被封為“武安君”,後人也常稱他為“武安君”白起。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後,白起打算乘勝滅掉趙國。白起圍攻趙國都城邯鄲,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也正是這次結怨,造成了後來白起的悲劇結局。
後秦軍再次出兵攻趙,正巧白起染病不能走動,結果秦軍損傷慘重;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秦昭襄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後秦王改派大將王齕,結果被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大敗而歸。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三月後,秦軍戰敗訊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一代名將白起自此隕落。
縱觀白起的一生,可謂是輝煌璀璨,他是古代將領的傑出代表,他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冷兵器時代的巔峰造詣,無愧於戰國四大名將之名。毛澤東主席曾說:“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只可惜下場悲慘,最後落了個被賜死的結局。
二、王翦王翦自幼時,便跟隨在秦王嬴政身邊;當時嬴政剛繼位時,秦國的大權被國相呂不韋把持,呂不韋被尊稱為“仲父”,相傳與嬴政生母,當時的太后有染;呂不韋怕東窗事發,所以獻假宦官嫪毐給太后。嫪毐與太后生下了兩個私生子,以秦王假父自居。後來嫪毐因淫亂宮闈的罪行敗露,發動兵變,進攻秦王嬴政所在的蘄年宮,史稱“蘄年宮之變”。秦王及時察覺了這一陰謀,搶先發兵平定叛亂,追斬嫪毐,在咸陽清洗了嫪毐集團數百人,因此事涉及呂不韋,不久就免去了其相邦之職。不久,在王翦的建議下,將其賜死,秦始皇全面掌握了國家權力。也就是說,在年少時,王翦已經是秦王嬴政的絕對親信,幫助嬴政掌握大權。
呂不韋
而王翦也是繼白起之後,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作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王翦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秦國兼併了所有的諸侯國,統一天下,王翦和蒙恬立的戰功最大。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
王翦一生征戰無數,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顯得極為可貴。
三、廉頗廉頗之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陌生,得益於“將相和”的千古佳話,作為文臣武將和睦相處的典範,廉頗與藺相如之名得以流芳千古。
將相和
在公元前283年,廉頗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陽晉,被冊封為上卿。因為其勇猛無畏,屢立戰功,聲名遂顯譽諸侯。
在長平之戰的前期,採取“堅守不出”的政策,成功地抵禦了秦軍的進攻。在後來與燕國的交戰中,廉頗領軍大敗燕軍,包圍了燕國都城,燕國割地求和,經此一戰,廉頗被封為信平君。此戰趙軍在廉頗的指揮下,利用燕軍輕敵、疲勞,趙軍則同仇敵愾,對來犯之敵予以痛擊,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後來趙孝成王去世,其子趙悼襄王繼位。趙悼襄王一繼位就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在外領兵的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於是離趙投奔魏國大梁。
廉頗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雖然收留了他,卻並不信任和重用他。趙國因為多次被秦軍圍困,趙王想再任用廉頗,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
於是就有了著名的“廉頗老矣”的故事;趙王派使者面見廉頗,趙國使者見到廉頗以後,廉頗在他面前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有用。但使者回來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沒任用他,廉頗也就沒再得到為國報效的機會。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最後,一代名將廉頗老死於楚國,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四、李牧李牧生平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優秀的將領。他的無辜被害,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胡三省注《通鑑》時曾將李牧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絡在一起:“趙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贊》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
戰國四大名將,無一不是戰功卓絕,功名赫赫,但因為獨特的歷史時期,結局大多悲涼;軍人勢大,就會被掌權者猜疑,自古以來,鮮有例外;這也就是為何有“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說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