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6月爆發的柏林危機形成第一次美蘇冷戰高潮,在這場歷時324天的危機中,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出動27萬多架次飛機往返於西佔區和西柏林之間,為那裡的250萬德國民眾運送了高達211萬噸的生活物資。
柏林空運的結果是,迫於國際輿論壓力,同時意識到無力阻止“兩個德國”的形成,蘇聯在第二年5月宣佈解除對西柏林的封鎖。那麼,蘇聯為何先挑起這場危機而後又灰溜溜收場?這難道是一代戰略大師斯大林的水平?對這個問題的解釋,一般有三種說法。
其一,面對當時西方的步步緊逼,蘇聯必須予以還擊。
冷戰初期,蘇聯在美國面前確實不佔優勢,當時蘇聯的原子彈還沒研製成功,美國憑藉核壟斷在世界各地耀武揚威,特別是在歐洲。毫無疑問,歐洲是美蘇爭奪的重點,蘇聯要向歐洲不斷擴張,而美國打著復興歐洲的旗號強勢介入歐洲事務,帶領西歐各國共同遏制蘇聯“西擴”。
當時,雖然蘇聯和西方在德國重建問題上分歧不斷,但還沒到撕破臉的地步。1948年2月倫敦會議後,美英法三國宣佈準備將各自佔領區合併,並準備制定憲法成立西德。這一點讓蘇聯很意外,斯大林一直認為,西方並非鐵板一塊,美英法之間也存在很多矛盾。
其實,財大氣粗的美國人早就做好盟友的工作了,在堪稱大手筆的“馬歇爾計劃”面前,備受戰爭創傷的英法兩國怎能不動心?此外,為了拉攏法國,美國還特意透過薩爾憲法把德國這塊地送給法國。
要知道,薩爾地區是僅次於魯爾區的德國第二大重工業區,這裡生產煤炭和鋼鐵,歷史上被德法兩國反覆爭奪,當時已經是八度易手了。
讓蘇聯人吃驚的還在後面,當年6月18日,西佔區宣佈從6月21日起實行新貨幣改革,單方發行新馬克,此舉直接突破蘇聯底線,成為第一次柏林危機爆發的導火線。
面對西方一再挑釁,蘇聯一邊釋出“告德國民眾書”,揭露西方肢解德國的險惡用心,一邊在蘇佔區發行新貨幣。當月24日,蘇聯全面切斷西佔區與柏林的水陸交通,只保留從西德到柏林的三條空中通道,第一次柏林危機爆發了。
其二,蘇聯低估了西方的實力和抗爭精神。
特別是美國,上一年才成立的美國空軍在這場柏林空運中表現優異,此外,在英國皇家空軍帶領下,澳大利亞皇家空軍、加拿大皇家空軍、紐西蘭皇家空軍甚至南非空軍都參加了柏林空運。蘇聯就不明白了,幾年前這些國家還在一塊和德國人打仗,現在卻駕駛著飛機給德國人運送糧食。
從這個角度看,蘇聯無疑是這場柏林危機的失敗者,藉著蘇聯搭建的舞臺,美國人在全世介面前秀了一把自己雄厚的軍事實力。
11個月柏林空運下來,四年前還在戰場上廝殺的美國人和德國人反倒建立起了友誼。戰後,看著蘇聯人從德國拉走一列車又一列車的物資,再看著美國人給德國運來一飛機又一飛機的物資,對比如此強烈,德國人會怎麼想?
其三,蘇聯有意支援東方盟友。
此觀點認為,為了把美國的戰略注意力轉移到歐洲,當時蘇聯有意製造了這場柏林危機,這種說法是否屬實不得而知。
從時間上看,柏林危機的1948年6月到1949年5月,期間正是我們的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濟南戰役、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而美國的援助重心也確實被牽制在歐洲無暇顧及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