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將家人安置妥當,隨後他打聽到太子被擁立為新的皇帝,已經在靈武(今寧夏)即位。
“朝廷正當用人之際,我怎麼能躲在家裡看電視?”顧不得四處戰火紛紛,他立馬啟程奔赴靈武。
誰知剛走到半路就被敵人抓住,押送到了長安。
杜甫的許多朋友都被敵人捉住,統一送到安祿山稱帝的洛陽監視,王維等官大名氣大的首當其衝。
而杜甫因為氣質太平民,敵人連管都懶得管他,任他留在長安自生自滅。
戰爭砸碎了盛唐如詩如夢的盛景,留下一個滿目瘡痍的山河。
長安和洛陽早已淪陷,昔日大唐帝國的象徵,萬國來朝的帝都,如今籠罩在一片死亡的陰影之下。
杜甫走在曾經遊人如織的曲江,看著遍地荒草和廢墟,憂從中來,卻只能壓低了哭聲。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哀江頭》
他在荊棘叢中發現一個乞丐,一問才知道居然是李唐皇室的子孫。
原來安史叛軍在城內殘酷屠殺貴族,這位皇孫在荊棘叢中躲藏了幾個月,身上傷痕累累,沒有一寸完好的面板。
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已經百日竄荊棘,身上無有完肌膚。
——《哀王孫》
貴族尚且淪落為乞丐,更何況在戰火中四處逃難的平民?
戰亂四起,令人擔憂的壞訊息不斷傳來。
公元 756 年,宰相房琯帶領四萬唐軍與叛軍在陳陶作戰,結果全軍覆沒,大敗而歸。
胡人的軍隊得勝歸來,抹著沾滿同胞鮮血的弓箭,在酒肆喝酒唱歌,大肆慶祝。
人民淒涼地望著北面,盼望唐軍早日收復長安。
悲陳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2.
春天到了,這個春天沒有為新科進士舉辦的曲江宴,沒有塗脂抹粉的大唐麗人在江邊賞花,也沒有梨園子弟的絲竹管絃。
只有破碎的山河,此起彼伏的戰火,給家人的書信無法寄出去,也收不到他們的音訊,杜甫愁得頭都禿了。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深夜,一輪明月靜靜地掛在深藍色的夜空。
他久久地仰頭看著月亮,思緒卻飄到了離長安600多里外的鄜州羌村。
他想象著此刻天真的孩子正橫七豎八地躺在妻子身邊,無憂無慮地酣睡著。
妻子卻睡意全無,她仰頭看著月亮,雙眉緊蹙。月光冷清清地照亮她瑩白的手臂,夜晚的露水打溼了她柔軟的秀髮。
“哎,孩子那麼小,怎麼會明白他們的父親如今處境之兇險?”他悲哀地獨自坐著,心裡多希望此刻家人能團聚,但是現在看來,這是一個太過奢侈的夢想。
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轉眼到了4月,杜甫在長安已經呆了將近10個月。
“趁著現在草木繁盛,我何不偷偷溜走?”
打定了主意,他悄悄告訴好友鄭虔,想和他一起逃跑,或許是擔心危險,鄭虔沒有答應,杜甫只得孤身上路。
他躲藏在叢林之中,心驚膽戰地逃出金光門,一路跋山涉水,期間還遇到前線的戰火,隨時可能被飛箭射中。
按一般人的想法,逃出危險區,第一件事肯定是回去和家人團聚,老婆孩子熱炕頭。
但是沒有國哪兒來的家?作為一名胸懷天下的儒者,杜甫的選擇很明確,他不顧一切地直奔鳳翔,去向唐肅宗報到。
當杜甫穿著破爛的草鞋,衣服袖子破得遮不住手臂,像個難民似的出現在皇帝面前時,看到的人無不動容。
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
——《述懷》
唐肅宗大為感動,當即給杜甫升職加薪,雖然依舊是八品,卻是舉重若輕的左拾遺,也就是給皇帝提意見、推薦人才的諫官。
杜甫受寵若驚,馬上打起一百分的幹勁,兢兢業業地履行職責。
然而剛剛升職沒多久,杜甫就栽了個大跟頭。
事情跟宰相房琯有關,沒錯,就是那個在陳陶和青坂打了兩次敗仗的房琯。
本來唐肅宗對他打了敗仗就不滿,再加上他還是唐玄宗的舊臣,新官上任的皇帝,怎能容忍身邊有個前任皇帝的人整天給自己指指點點。
唐肅宗有一百個理由清理房琯,只等著他自己被揪住小辮子。
機會終於來了。
某日,房琯被舉報門客貪汙受賄。唐肅宗大喜過望,立馬準備辦他。
朝臣們噤若寒蟬,這時杜甫拍案而起:皇上,宰相的下人犯錯跟他無關,您要以大局為重啊!
唐肅宗氣得炸毛:原來你跟他是一夥的,虧我還給你漲工資,豈有起理!
唐肅宗的怒氣瞬間轉移到杜甫身上,還下令有關部門好好審他,幸好其他同事極力為他說好話,才沒有讓杜甫成為第二個司馬遷。
雖然沒有被問罪,但是被皇帝記在黑名單上,無論如何都不是一件好事。
“小杜啊,你工作太辛苦,最近公司沒什麼事兒,給你放個探親假吧。”為了讓這個工作兢兢業業,從不遲到早退,每天不厭其煩給自己提意見的員工消停一會兒,唐肅宗決定給他放個帶薪長假。
一年多沒見到家人,杜甫其實一直想請假回去看看,但考慮到國家危難之際,自己職務在身,一直不好意思開口。
如今領導主動給自己假期,杜甫也來不及多想這會不會是裁員前的訊號,立馬感激涕零地踏上回家的路。
家還在不在?妻子和孩子們都還好嗎?回去了會不會只剩自己一人了?他不是沒考慮過這些可能性。
帶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杜甫星夜兼程地走了600多里的路回到羌村。
黃昏時分,漫天雲霞,他看到鳥兒立在家門口的柴門上嘰嘰喳喳地叫,似乎在驚訝這個歸客的到來。
“你這死鬼怎麼還活著!”進門後,妻子口不擇言地喊出聲,隨後大哭不止,一年的心酸、委屈、擔憂,真不知從何說起。
孩子們一開始對他還有些生疏,但很快就纏住他,擔心和父親再度分離。
鄰居早已趴滿了牆頭,唏噓感嘆地看著這一家人團聚的畫面。
生在亂世,活著已經是最大的幸運,還能奢望什麼呢?
晚上點著蠟燭,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還覺得像在做夢一樣不真實。
羌村(其一)
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
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
鄰人滿牆頭,感嘆亦歔欷。
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3.
公元757年,長安和洛陽收復,杜甫帶著一家老小回到京城。
家人團聚、工作穩定,杜甫的生活似乎在慢慢變好。
但是形勢很快急轉直下。
隨著唐肅宗和被尊為太上皇的唐玄宗順利歸來,秋後算賬也來了。
先是王維、鄭虔等朋友因為深陷淪陷區時接受了敵人的官職被問罪。
隨後太上皇唐玄宗也被軟禁起來。
前任皇帝的舊臣自然在劫難逃,這次唐肅宗不但要收拾房琯,連帶著將房琯一黨的嚴武、杜甫等人統統貶出長安。
杜甫被貶為華州參軍(今陝西),這是個負責管理人事的芝麻官,工作瑣碎,環境惡劣,還要跟討厭的領導周旋,杜甫不勝其煩。
第二年,杜甫請假從華州前往洛陽探親。
安史之亂仍未平息,戰火依舊肆虐。
返回華州的路上,杜甫親眼看見了戰爭給人民造成的傷害。
他看到還是孩子的男孩被徵入伍,看到一對剛剛結婚的夫婦就要面臨分離,看到一位失去親人的退伍老兵剛回來就再次被招入軍隊,看到一位老年婦女被逼無奈隨軍出征……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戰爭使得一幕幕人間慘劇輪番上演,杜甫因為是官員,得以免去徭役,但他卻無法不為人民的痛苦而觸動,寫下了震撼人心的千古名篇——三吏三別。
他心痛地記錄著,顫慄地吶喊著: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新安吏》
4.
公元759年,是杜甫一生中最艱難的一年。
因為戰爭和饑荒,或許還有別的原因,杜甫辭去了華州參軍的職務,一家人再次踏上流亡的旅途。
他們先是來到秦州投奔親戚和朋友,想解決溫飽問題,然而親戚自顧不暇,杜甫只得自己種點草藥維生。
此時的他已經成了地地道道的難民,吃飯成了最大的問題,別人給他一把青菜都令他感激涕零。
吃著苦得難以下嚥的野果,沒有禦寒的衣服,全家凍得瑟瑟發抖。
為什麼會淪落至此?因為不想和其他人一樣拿著國家發的工資,卻渾渾噩噩地混日子。
“最後一塊錢了,留著當做紀念吧。”杜甫苦澀地自嘲著。
空囊
翠柏苦猶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
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
戰爭此起彼伏,除了安史叛軍,邊境的吐蕃也不安分。
幾年前李白參與了永王的軍隊,朝廷派兵前去平叛,令人唏噓的是,帶兵前去平叛的正是他們的共同好友高適。
李白被捉住了,後來被流放夜郎,生死不明,杜甫一連三夜夢見了他。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夢李白》
亂世之中,骨肉分散,他和三個弟弟失去了聯絡。
白露之夜,月色明淨,更讓他懷念遙遠的故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月夜憶舍弟》
“子美,聽說你在秦州只能吃土,還不如來同谷,這兒有吃有喝,氣候暖和,快來吧!”
正當杜甫在秦州舉步維艱的時候,突然收到一位朋友的信。
杜甫沒有多想,立即帶著全家南下奔赴同谷。
結果去了一看,什麼地裡盛產土豆,山裡有竹筍,岩石間有蜂蜜都是騙人的,感情你是忽悠我來開荒的!
天氣越來越冷,杜甫穿著蓋不住肌膚的薄衣服,在冰天雪地裡挖糧食。
天黑了,他兩手空空地回到家,孩子餓得哇哇亂叫,家裡冷得冰窖一般,他只能對著牆壁嘆氣。
一個月後,杜甫一家再次踏上流亡逃荒的路,一年之中,這已是第四次舉家搬遷了。
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
——《發同谷縣(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隴右赴劍南》
前往四川的路途遙遠又艱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但是被凍餓逼迫到生死邊緣杜甫一家老小也只能硬著頭皮上。
沿途的狼狽堪比荒野生存,孩子們摔在泥水中,成了小老頭。懸崖峭壁深不可測,不小心掉下去可能屍體都找不到。
進入劍門關,平坦開闊的平原、繁華富庶的城市、人來人往的街道出現在他們眼前,成都到了!
5.
浣花溪畔的草堂,綠竹環繞,果樹茂盛,鳥語花香,儼然一個樸素宜居的鄉村小別墅,這就是杜甫在成都的家。
不過這個家有點特別,家裡的一切,包括地裡的蔬菜、屋裡的瓷碗、門前的樹木還有蓋房子的錢都是朋友們資助的,還有些是他寫詩要來的。
有一次他看中了鄰居家的白瓷碗,便寫了一首詩羨慕不已地說:大邑的燒瓷又輕又結實,輕輕敲擊一下就像玉的聲音一樣好聽,擺在你家的豪宅就像白雪一樣純潔耀眼,如果放到我的破草屋裡肯定也一樣好看。
又於韋處乞大邑瓷碗
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
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
向人討要東西還能說得這麼清新通俗的,也就老杜同志了。
更讓杜甫開心的是,之前的好哥們高適和嚴武官運亨通,在四川當了市長、省長,在他們的資助下,杜甫的生活品質產生了質的飛躍,從原來掙扎在貧困線、凍餓交加的處境,一下子變得不愁吃喝了。
生活改善了,他那長年飽經滄桑的一張臉都舒展了,心情愉快地欣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種花技術哪將強,江畔住著黃四娘。”他悠閒地在江邊散步,看到鄰居家的花開得花團錦簇,好不熱鬧,不由詩興大發: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江畔獨步尋花·其六》
草堂遠離鬧市,房價低,風景好,空氣佳,不像城裡人都擠在格子間裡吸著尾氣,杜甫不由慶幸道: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水檻遣心二首》
他在屋裡聽著春雨,心情愉快,想著明日醒來,到處鮮花盛開的樣子,睡得分外香甜。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不過他眼下畢竟是個沒有收入的布衣,生活難免有些窘迫。
八月的一天,秋風呼嘯,把他屋子上的茅草都卷跑了。
村裡的熊孩子欺負他腿腳不便,撿到茅草拔腿就跑,任他怎麼喊也不肯還回來。
晚上大雨傾盆,一家人睡在漏雨的屋內,被子又冷又硬,老寒腿還犯了,整晚苦苦煎熬著,無法入睡。
此時他腦子卻想著:天下不太平,窮人太多了,什麼時候人人都能住在溫暖的房子裡,我自個兒凍死也值了。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自己都窮困潦倒,卻還心繫天下,心繫蒼生,這是怎樣偉大的胸懷。
6.
最令他牽掛的還是國家的局勢,有時候他登上高樓,繁花似錦的景色無法讓他開心,只能增添傷感。
山河動盪,百姓受苦,誰還有心情看風景。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登樓》
“老杜,聽說了嗎?河南河北收復了!”
公元763年,杜甫收到這個訊息,感覺還像做夢一樣不真實。
7年多了,安史之亂終於平定了,他們等待這一天等得太久了。
這是他在四川的第四年,雖然生活安定了不少,但他沒有一日不牽掛國事,沒有一天不盼望回到日思夜想的長安。
他高興得眼淚鼻涕一起流,而妻子已經迫不及待地收拾起了行李。
杜甫強裝鎮定地看著地圖規劃回去的路線:先坐船下三峽,然後在襄陽轉車北上,就這麼定了!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但是他們很快意識到一個關鍵的問題:路費怎麼辦?
因為囊中羞澀,又聽說長安依舊不太平,杜甫只得繼續留在四川接受朋友的賙濟。
但是沒過多久,高適和嚴武相繼去世,杜甫在四川徹底沒有依靠了。
他租了一條木船,沿著浩浩蕩蕩的長江奔流而下。
“長安,我來啦!”
7.
秋興八首(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菊花已經開了兩遍,兩年過去了,杜甫一家依舊漂泊在西南。
天氣冷了,家家戶戶傳來搗衣的聲音,人們準備做寒衣過冬了。
杜甫心裡更加悲涼,他已經50多歲了,卻還是像一隻漂泊不定的沙鷗一樣,沒有一個能夠停靠的地方。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旅夜書懷》
2年多了,就算走路也該走到了吧?
杜甫也實在是倒黴,安穩的日子沒過多久,又捲入了動盪之中。
西南一帶很不太平,今天刺史被殺,明天節度使被殺,官兵叛亂、盜賊出沒,受罪的都是百姓。
前年渝州殺刺史,今年開州殺刺史。
群盜相隨劇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三絕句》
他還聽說北方被吐蕃騷擾,戰火紛紛。
天地之大,竟沒有他能去的地方。
他疾病纏身,除了早年就患的瘧疾,還有糖尿病、肺病、風痺,輪番折磨著他,痛苦不堪。
疾病、戰亂、貧窮一次次阻止他回家的腳步。
杜甫的晚年,竟然悲慘到長期漂泊在江上,居住在一隻船中,成了徹底無家可歸之人。
早就聽說聞名天下的洞庭湖,他登上岳陽樓,看著山河滿目,烽煙四起,不禁悲從中來。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洞庭湖浩浩蕩蕩,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彷彿將天地和日月星辰囊括其中。
他已經老了,親人多年來沒有音訊,而他只有一身的疾病和一條漂泊的破船。
想回到家鄉,但是家鄉也一樣不安定,他能去哪兒呢?只能看著遠方流淚哀傷。
8.
公元770年,杜甫在船上安靜地去世,享年59歲。
直到43年後,孫子杜嗣業才籌錢將他的靈柩遷回故鄉,葬在祖父杜審言和先祖杜預的邊上。
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
——《南征》
生前窮困潦倒,默默無聞,沒有人像他熱烈欣賞李白一樣欣賞他、理解他,也沒有人為他嘔心瀝血的歌唱喝彩。
但是太陽的光是那麼熱烈,沒有什麼能夠遮擋。
中唐以後,在白居易、元稹、韓愈、杜牧、蘇軾等文壇大佬的發掘下,人們才知道他的價值,甚至地位一度超過他崇拜的李白。
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
杜牧說: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近者四君子,與古爭強梁。
聞一多評價杜甫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大詩人,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絢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或許,他就像自己的詩裡經常歌詠的那隻鳳凰,浴火然而才能飛騰,燃燒自己,照耀古今。
參考文獻:
《杜甫評傳》——孫昌武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洪業
《康震說杜甫》——康震
《葉嘉瑩講杜甫詩》——葉嘉瑩
《杜甫傳》——馮至
《杜甫詩選評》——葛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