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清朝官僚

提到晚清清流派,一般印象就是他們標榜清流,自命清高,眼高於頂,掣肘洋務派,直接加劇中國的落後。清流派首領就是李鴻藻,此人科舉正途出身,文化極高,但缺乏政治實踐,也看不清天下大勢,認為當前危機是背棄祖宗,想要解決危機只能復古。這種書生之見反而加劇中國危機,李鴻藻的經歷就是清流派歷史的縮影。

清朝官員

一、李鴻藻簡介

李鴻藻,河北保定人,1820年出生,自幼學習儒學,對四書五經爛熟於心。1852年中進士,此後歷任多地學官;1861年被咸豐帝選為咸豐帝大兒子載淳的老師。被選為載淳老師這是李鴻藻命運的轉折,因為載淳就是後來的同治帝。載淳幼年登基,兩宮太后是女流之輩雖然實際決策但也不好拋頭露面,所以她們就要提拔一大批同治帝的親信。李鴻藻作為帝師,自然是最先受到照顧的物件,結果同治帝登基的當年(1862),一介教書先生李鴻藻就被升為了內閣學士、戶部左侍郎。1865年,李鴻藻升為都察院左都御史。

同治帝和兩宮太后

李鴻藻一直是書齋型學者,在地方也是當學官,從沒有直接管理過百姓,絲毫沒有政治經驗,一介書生強行被提拔為帝國管理者之一,這不得不說是命運的安排。因為由學者直接當政治家,政治經驗的缺乏,李鴻藻不懂得治理大國的道理,也看不出清朝所處的“幾千年未有之變局”。他的政治經驗完全來源於儒家四書五經,認為身正清廉就是好官,洋人蠻夷必須剿滅,卻不懂得政治場上的手段和風雲,以及清朝所處的國際環境。這種治國經驗的缺乏是李鴻藻為何傾向於當清流的原因。

李鴻藻,和李鴻章沒有親戚關係

二、清流派的初現

19世紀60年代,清朝成功平定“發捻”等心腹之患,而洋務運動的發展又使得國力提升,清朝貴族就在 “大清中興”的讚歌中一時苟安,表現就是1868-1871年同治帝、慈禧多次提出要重修圓明園。但他們忘卻的肢體之患、肘腋之患一直在發酵,表現就是沙俄窺伺新疆;英國入侵西藏;美國垂涎臺灣;日本吞併琉球、染指朝鮮;法國挑釁越南、覬覦滇桂。而六、七十年代的中國又是多事之秋,爆發了歷時兩年、跨越九省的丁戊奇荒。在這種內憂外患之下,一大批儒學士大夫崛起,他們為了挽救時局而奔走呼喚,這就是清流派出現的原點。

清流派

都察院,初見於明代,清代繼承,其實就是歷史上的御史臺,專門負責督查百官、諫言時政、糾正過失。翰林院始於唐代,名義上是養著一群文人給皇朝點綴文字標榜功績的宣傳部,但也有條陳時弊的職權。本來在傳統專制社會下,監察權從屬於皇權,而翰林院又都是書生,指望這些人匡扶時弊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的職權大多都流於形式。直到慈禧時代,慈禧擺出了“開明專制”、“詢於芻蕘”(不恥下問)的樣子,鼓勵臣下上書言事。御史、翰林這些被壓制百年的書生一聽說現在太后都鼓勵咱們批評時政,所以這些人也就真信了。慈禧的鼓勵直接促成了清流派的出現。而慈禧的算盤則是利用他們掣肘洋務派,平衡日漸勢大的洋務派官僚。

慈禧

李鴻藻,1865年、1871年兩次擔任都察院左都御史,這是都察院的長官,所以慈禧的“開明專制”對李有巨大鼓勵。而且1867年後李鴻藻還入軍機處參與軍機。在軍機處的李鴻藻和同為軍機的沈桂芬產生了嚴重矛盾。二人矛盾眾多,首先沈桂芬祖籍江蘇,李鴻藻是河北,二人之間南北地域黑是根源;第二,政見不同,李以儒學為根據 “錙銖必較”,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沈則長期混跡政治場,沒有書生之見,主張順勢而為,比如對日本滅琉球之事,李主張打日本救藩國,沈則主張打也打不過算了吧。李沈之爭也成了李組建清流派的又一原因。

清朝官僚

三、清流派的頭目

清流派形成沒有具體時間,一般認為是19世紀70年代,身為軍機大臣也是都察院長官的李鴻藻,為了和沈桂芬鬥爭,李積極引用御史、翰林以為黨羽。1875年,李的小弟們在李的授意下,意氣風發、激揚文字,以北京旱災為藉口,用漢代發生天災,天子就罷黜宰相為故事,大肆攻擊沈桂芬,沈桂芬因此被革職。李和他的小弟們不僅抨擊沈桂芬還兼談國事、批評時政,因為他們擺出一副抬棺死諫、為民請命的面孔,所以受到了當時士子們的支援,聲勢頗為浩大,世人稱之為“清流派”。

丁戊奇荒下的饑民

清流派擊垮沈桂芬後,開始參與政治。其具體表現為

1、賑災救災

發生丁戊奇荒的時候,同治、慈禧卻要修圓明園。以李鴻藻為代表的清流派堅決反對修園子。反對再修圓明園、省錢用於救災之事是清流派發展的高潮。在反對慈禧修園子的同時,清流派大肆彈劾地方官僚救災不力,逼得地方官僚認真救災。

2、重視教育

李鴻藻和他的小弟們都是科舉出身,對傳統文化深有造詣。他們知道要救亡圖存就得有人才,所以清流派十分注重教育。李鴻藻的幾個得力干將都以精通教育著稱,比如張佩綸、張之洞。

張之洞原本是清流後來投靠洋務

3、匡扶時局,其表現就是彈劾

因為乾隆朝以來,清朝官場的貪汙腐敗尾大不掉,儼然晚清重疾之一。李鴻藻等人以死諫著稱,李的小弟張佩綸以彈劾為名,李的另一個小弟鄧承修也專於彈劾“為人所憚,號為鐵漢”。

4、直言敢諫

1880年發生了“午門案”,受慈禧出宮命令的太監,違反規定,強闖午門出宮,午門守軍盡忠職守拒不開門,太監恃寵而驕,結果雙方其發生衝突,慈禧偏袒太監,要斬殺午門守軍。此言一出,清流派群情激憤力挺午門守軍,結果午門守軍被改為從輕發落。

清朝官僚

5、自主對外

李鴻藻的對外態度無疑代表了清流派的看法。1878年,左宗棠收復新疆,清朝派完顏崇厚去俄國善後,崇厚居然簽署了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訊息傳回國內,舉國憤怒,李鴻藻更是頻繁上書彈劾,就是在李鴻藻等人的壓力下,清朝改派曾紀澤赴俄“虎口索食”,崇厚則被下獄問罪。

中法戰爭則是清流派主導外事的高潮,最開始清朝對法國滅亡越南是不管不顧的。李鴻藻提出:不救越,則滇粵危。而且李鴻藻還分析了中國必勝的原因,首先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實力早已消耗,清朝拉攏德國可以牽制法國;其次中國在主場作戰,且經營洋務多年,軍力有了提升;劉永福(本來要反清復漢,為了民族大義,加入清軍,抗擊侵略者)等人願意效力,證明民心可用。所以李鴻藻和清流派堅決主張對外開戰。

民族英雄劉永福

文史君說

在《郭嵩燾大傳》中曾評價李鴻藻等清流派“平添混亂”,這種評價太過激進,也有失公允。以李鴻藻為代表的清流派,秉持著傳統儒學中治國齊家平天下的精神,以仁義禮智信為基礎,想要救亡圖存的愛國熱心是值得肯定的。李鴻藻等清流派絕對不是壞人,可歷史的諷刺就在於,慈禧卻利用李鴻藻等人的正直,將之變為鞏固自身權力的砝碼,讓他們掣肘洋務派,致使黨爭發生,好人不一定能辦好事。也許正是因為李鴻藻的德行無愧於正直,故1897年在慈禧支援下,光緒贈與去世的李鴻藻文正諡號。

參考文獻

王開璽:《晚清政治史》,東方出版社2016年。

李宗侗:《李鴻藻年譜》,中華書局2014年。

1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晚清五大強軍,吉字營威名赫赫,另一支更是打得清軍望風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