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劉備伐吳,可以說是全三國中最有名的公案之一。

公元219年冬,關羽在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後,被孫權偷襲後方,兵敗被殺。蜀國朝野一片震驚。公元221年,已經稱帝的劉備調動全蜀漢國力,發兵討伐東吳。開始一路高歌猛進,如入無人之境,但由於遭到陸遜火攻連營,最終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蜀國最終元氣大傷。這場伐吳之戰也成為三國曆史的轉折點。

關羽

其實,伐吳之前,張飛就在籌備過程中,激怒手下將士,慘遭殺害。而趙雲則勸劉備,國賊乃是曹操,要先伐魏,伐魏成功,吳國自然“賓服”。同時,學士秦宓上書勸諫劉備不要伐吳。劉備“被仇恨懵逼了雙眼”,對這些勸諫言論一概不理,甚至還把秦宓下獄。最終“一意孤行”發動了伐吳戰爭。

趙雲都勸不住劉備了

筆者今天想就另一個問題較一較真:劉備真的是因為情緒失控,衝動選擇了伐吳嗎?首先,從時間間隔上來看

關羽戰敗殞命是在公元219年冬,而劉備伐吳是在公元221年。中間竟然隔了1年多之久!如果說劉備情緒失控,衝動選擇了伐吳,那麼為什麼不在關羽被殺的219年末220年初出兵,而非要等到公元221年夏天才“衝動”地出兵伐吳?

劉備

那麼,問題自然來了,這一年劉備在幹什麼?

答案是,他在等!等什麼?

等一個出兵的機會。

之前出兵伐魏,就是因為吳國偷襲,以至功敗垂成。現在如果馬上伐吳,如果曹魏也如法炮製,在伐吳的時候來偷襲,豈不是還要再吃敗仗?

所以,劉備在等待一個出兵的機會。

這個機會還真讓他等來了。

公元220年,劉備的老對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死了。

曹操

劉備集團一向自詡要“匡扶漢室”,對曹操早就定性“託名漢相,實為漢賊”。但曹操死了的訊息傳來,劉備不但沒有和群臣“開香檳慶祝”,竟然派出了使團去弔唁。

《魏書》的記載就很有意思了,說文帝(曹丕)惡其“因喪求好”,把蜀漢來弔唁的使節砍了。“因喪求好”四個字,資訊量極大,也就是說劉備此時,竟然想透過弔唁曹操,來緩和與曹魏的關係。

曹丕

敏銳的讀者已經猜到了,魏蜀吳三國之間“相愛相殺”,當蜀國緩和與吳國關係的時候,那顯然是要對付魏國。

那當蜀國緩和與魏國關係的時候,又要對付誰呢?

當然,曹丕雖然砍了蜀漢的使團,沒有選擇主動與劉備改善關係。但是,曹丕剛剛繼位,首先要掌控國家大權,尤其是軍事權力;其次要限制和控制對自己有威脅的宗室和臣子;再次要想辦法動員宣傳機器為“接受獻帝禪讓”樹立合法性。

所以,魏國當時的環境,決定了曹丕會以內政為主,不會輕易對外用兵。而曹丕之後迅速稱帝,更給劉備送上了大禮。一向以“漢室正統”自居的劉備,在群臣擁戴下,也立刻稱帝。從此,漢朝法統也盡歸劉備。

劉備稱帝

此時,劉備終於等到了完美的機會:曹丕此時會以內政為先,不會輕易對外用兵。而自己也已經稱帝,盡收漢朝法統。此時伐吳,於私是報“御弟”關羽之仇,於公是收復漢之故土“荊州”,絕對師出有名。如果一切順利,拿回荊州,甚至滅掉吳國,都是有可能的。

“劉備伐吳”到底是不是正確的,千年來一直爭議不斷。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劉備伐吳”絕對不是“一時衝動”。恰恰相反,劉備為了伐吳,保持了極大的政治智慧。他沒有在關羽身殞後立刻起兵,而是強忍悲痛,先想盡辦法協調與魏國的關係,甚至還派使團給老對手曹操弔喪。最後,機會終於來臨:曹操身死,曹丕篡漢。劉備看準了魏國當時不會輕易對外用兵,於是在自己稱帝,盡收漢朝法統之後,才發起了伐吳戰爭。

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李大釗5子女:長女投身教育,長子官至省部級,另3子女皆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