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晉高祖石敬瑭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個大反派,對遼太宗耶律德光自認“兒皇帝”,並且割讓燕雲十六州給遼國,使中原大地失去原有的北方屏障。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石敬瑭這樣選擇,也是形勢所迫,否則他就無法對抗並取代後唐。五代十國期間,北方割據勢力尋求遼國支援的大有人在,只是石敬瑭做得太過,才遺臭萬年。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石敬瑭死後,他的侄子石重貴被擁立為新皇帝,很快就有所動作,想調整與遼國的關係。
石重貴派人對遼國表示,後晉可以對遼國稱孫子,但不再稱臣。並且放言,如果老祖父生氣,就開戰吧,孫子有十萬利劍,足以相待。
同意稱孫,是因為這只是輩分上的差別,勉強還可以被中國傳統倫理接受(實際上石敬瑭比耶律德光還大9歲,不過是個遮羞布)。但稱臣就是有失國體的大事了,堅決不能同意。
石重貴本意是,既不想徹底激怒遼國(所以同意稱孫),又不想被本國百姓唾棄(所以拒絕稱臣)。但這樣“兩全其美”的方案,顯然是不存在的。
隨後遼國和後晉的關係迅速惡化,多次發生交戰。後晉總體實力不如遼國,加上重臣杜威投降遼國,後晉很快被遼國所滅。
石敬瑭是沒有氣節,於是背上千古罵名。石重貴稍微想保留點氣節,可結果就是國破身死。
歷史就是這麼現實和殘酷。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