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從一介小吏奮死拼殺,終於開創了大漢帝國,當上了漢朝的開國皇帝。在他進入暮年之時,手握大權,身邊伴著嬌妻美兒,朝中又有許多賢臣輔佐,國泰民安,盡享富貴,正可謂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就在劉邦覺得萬事順心的時候,仍然又一件事情總是橫亙在劉邦的心頭中讓他想咽也咽不下去。究竟是什麼事讓這位雄才大略的開國皇帝如此煩心而又國無法解決呢?
原來,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後,立了他和皇后呂雉所生的兒子劉盈為太子,這就是以後的漢惠帝。然而劉盈從小就和父親分離,父子倆的感情十分生疏劉邦雖然因為他是正妻所生而立了他為太子,可卻始終感覺劉盈為人過於"仁弱",恐怕不能成大事,當一個合格的一國之君。於是,他幾次想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可最後終究沒敢改立,這就是劉邦終其一生最為遺憾可又無力改變的事。
劉盈出生之時,劉邦還是秦朝的泗水亭長,因為私自放刑徒逃亡而犯了殺頭大罪,從此拋家棄兒,亡命天涯。父子倆這一別,就是兩年。公元前209年,劉邦在沛縣起兵時,他們父子有過一次短暫的相逢。此後劉邦轉戰南北又是三年未曾與兒子相見。楚漢戰爭爆發時,劉盈得以與父親同行,當時楚軍在後面追得很緊,於是劉邦幾次把同坐一輛車子的劉盈推下車,以加快逃亡的速度。由此看來,劉邦對待劉盈可以說很冷淡,根本看不出什麼父子之情的這主要是由於長期分離造成的,也是劉邦想改立太子的原因之一。
劉邦當了皇帝以後,非常寵愛戚夫人。據說這戚夫人貌美如花,深得劉邦喜愛,傳說劉邦時常當著大臣的面,也還把她抱在懷裡不願放手。戚夫人所生的兒子,就是趙王劉如意。劉如意聰明伶俐,堅決果敢,常在劉邦身邊撒嬌,使他深深享受到了天倫之樂。劉邦總覺得如意才像是自己真正的繼承人。戚夫人也自然明白母以子貴的道理,如果如意能被立為太子,日後自己就是皇太后。這樣,善於妒嫉的呂后也就無法再加害自己了。於是,戚夫人日夜懇求劉邦改立如意為太子,廢掉劉盈,有時甚至哭泣相求,劉邦禁不住她這樣哭泣於是打起了改立太子的主意。但是,他的開國重臣們卻極力反對劉邦改立太子的打算,有的人甚至斬釘截鐵毫不留情地說:"臣口不能言,然臣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絕不奉詔。"於是,在群臣的反對聲中,劉邦只得暫罷此項動議。
這時,呂后知道劉邦寵愛戚夫人到了極點,說不定真的會改立太子,她非常害怕劉盈的太子之位不保後,自己會遭人暗算。於是,她懇求劉邦最器重的謀士張良出面相助。張良知道劉邦很尊重"四皓",曾經多次請四皓出山,但都被拒絕了。張良建議呂后說,如果能請四皓來輔佐太子,一定能保住太子之位。呂后聽從了張良的建議,懇請四皓出山輔佐。四皓深受感動,終於答應出山輔佐劉盈,使他在處理問題時與太子的地位非常相稱,這樣,劉盈的太子之位才漸漸穩固了。
公元前194年,異姓王韓信、彭越均被誅殺,淮南王英布知道下一個就是自己了。他暗中聚集軍隊,以防不測。可是,英布的中大夫及時地向劉邦密告了英布想謀反的訊息,劉邦立即派人調查,結果反而逼得英布提前造反。劉邦親自率兵平定這些功臣們的叛亂。兩軍大戰之時,英布大敗而逃,劉邦卻也在戰鬥中受了重傷。一年後,劉邦傷勢加重,一病不起,就更想趕緊廢掉劉盈,在他死前,把如意立為太子。大臣們全都據理力爭,甚至以死相諫,劉邦就是聽不進去。後來還是因為四皓出面,才使劉盈再一次轉危為安。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在一次家宴中,劉邦命令劉盈出席陪同席時,他發現劉盈身後有四位八十多歲的白髮蒼蒼的老翁,正是自己平素最敬重的四皓,於是大吃一驚。劉邦詢問他們為何不接受自己的邀請,反而甘願輔佐劉盈?四皓回答說:"陛下從來沒瞧得起儒生,經常侮辱取笑讀書人,不尊重知識禮儀。而太子敦厚仁慈,聰慧賢明,虛心求教,所以我們願意輔佐他治理國家。"劉邦看到劉盈既有大臣擁護,又受高人指點,羽翼已經豐滿。如果自己再強要改立太子,勢必引起流血鬥爭,於是從此不再談改立太子之事。
此外,劉盈的舅舅呂澤、姨夫樊噲都是跟隨劉邦打天下的開國功臣,他們在朝中都擁有很大的勢力。劉邦要更換劉盈改立如意,劉盈母家這一關就很難通過。劉盈的母親呂后,跟隨劉邦平定天下,也掌握著很大的政治權力,是漢朝宮廷的第二號人物。如果劉邦不聽勸諫,執意改換太子,恐怕會引起夫妻反目,發生宮廷政變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到頭來,趙王如意的太子地位仍不穩固,而且必定招致殺身之禍。因此,劉盈身後的強大勢力,也是讓劉邦止步、不敢更換太子的另一重要原因。
儘管劉盈有大臣支援,四皓輔佐,外戚擁護,保住了太子之位,並即位登基,成為歷史上的漢惠帝,但是,劉邦的確沒有看錯,惠帝實在太過懦弱,不敢過問朝政,聽憑母親執掌大權,使漢朝在劉邦開國後就籠罩在後宮亂政的陰影之下。母親的強勢,自己的軟弱,讓漢惠帝終日鬱鬱寡歡,最後患病英年早逝,僅二十四歲。
幼年隨父親征戰顛沛流離,少年陷於奪嫡立儲的爭鬥之中,青年又被強勢的母親支配著,到最後鬱鬱而終。劉盈的諡號更是古人對其一生的總結,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漢孝惠皇帝,可謂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