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周朝,自武王伐紂,即天子位,成康繼之,真個是文修武偃,物阜民安。自武王八傳至夷王,諸侯日漸強大起來。到九傳厲王,暴虐無道,被國人所殺,這就是千百年民變之始。厲王的兒子繼位,是為宣王。周宣王雖然勤勉,但也無力迴天,最終含恨而死。大臣們扶太子在周宣王的柩前繼位,是為周幽王。
幽王為人,暴戾寡恩,動靜無常。自從母親姜後去世後,更加肆無忌憚,耽於聲色,不理朝政。大臣們屢屢勸諫,周幽王惱怒,有的大臣被他囚於獄中,有的逃往別的國家。其中有個大夫叫褒珦,就被幽王囚禁在獄中。
周朝有個地方稱作褒地,有個叫姒大的人,因妻子生女不育,恰好有個被人遺棄的女嬰無人撫養(傳說此女嬰大有來頭),姒大和妻子就把她撫養成人,取名褒姒。褒姒長到十四歲,已經是如花如月之容,傾國傾城之貌。
卻說褒珦的兒子名叫洪德,偶爾到鄉間辦事,湊巧碰到褒姒到門外汲水。雖然是鄉野裝束,不掩天姿國色。 洪德大驚:“如此窮鄉,乃有此等麗色。”私下裡又想:父親在獄中已經三年還沒有釋放,如果把此女獻給天子,可以為父親贖罪了。於是準備了許多金帛把褒姒買回家,香湯沐浴,食以膏粱之味。飾以文繡之衣,教以禮數。然後帶褒姒到都城鎬京,打通關係,把褒姒獻給了周幽王。
周幽王見到褒姒龍顏大悅——後宮佳麗三千,不及褒姒萬分之一。也不通知申後(幽王的正妻),留褒姒於別宮,降旨赦褒珦出獄,恢復其官爵。自此周幽王和褒姒坐則疊股,立則並肩,飲則交杯,食則同器,一連十日不上朝,群臣侍立於朝門外,最終只能嘆息而去。
自從有了褒姒,周幽王二人居於瓊臺,三個月不進申後之宮。早有人報之申後,如此這般,申後不勝其憤,忽一日引著宮娥來到瓊臺,正遇著幽王和褒姒聯膝而坐,並不迎接。申後忍氣不過,罵了幾聲。幽王護著褒姒,申後只有恨恨而去。
申後在宮中憂悶不已,太子宜臼跪而問曰:“吾母貴為六宮之主,有何不樂?”申後將幽王褒姒之事細訴與太子,不覺淚下。太子懷忿出宮,第二天早上,趁著幽王出朝,太子派數十宮人往瓊臺,將院中種的花朵亂摘一通。早有人告知褒姒,褒姒親自出來觀看,怒從心生,正要發作,那太子仇人相見,分外眼紅,趕上一步抓住褒姒的頭髮邊罵邊打,奈何太子也怕出人命,不敢下重手。
周幽王回到瓊臺,褒姒好一番哭訴,幽王為給褒姒出氣,罰太子到申國,聽從申侯(申後之父)教訓。
卻說褒姒十月懷胎,生下一子,幽王愛如珍寶,取名伯服。遂有廢嫡立庶之意,怎奈找不出申後的毛病。褒姒深知幽王心意,密遣心腹日夜尋申後之短。申後獨居後宮,思念兒子,便給兒子寫了一封信,被褒姒截獲。褒姒拆信觀看,有“別做計較”之詞,心中大怒,將書呈於幽王。幽王下定決心,不顧群臣反對,廢申後,廢太子,立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
褒姒雖篡位正宮,有專席之寵,但從未開顏一笑。幽王想盡各種辦法,褒妃全無悅色。遂出令:不拘宮內宮外,有能致褒妃一笑者,賞賜千金。虢石父獻計說:“先王為了防西戎進犯,於驪山之下,置煙墩二十餘所,又置大鼓數十架,一旦有賊寇,放起狼煙,直衝雲霄,附近諸侯,發兵相救,又敲起大鼓,催促前來。如今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啟齒,就和王后同遊驪山,夜舉烽煙,諸侯援兵必至,至而無寇,王后必笑無疑。”幽王說:“此計甚善。”遂依計而行,大舉烽火又擂起大鼓,鼓聲如雷,火光沖天。畿內諸侯,以為鎬京有變,一個個立刻領兵點將,連夜趕至驪山。只聽得樓閣中管樂之音,幽王和褒姒飲酒作樂。使人謝諸侯曰:“幸無外寇,不勞跋涉。”諸侯面面相覷,卷旗而歸。褒姒在樓上憑欄而望,諸侯忙來忙回,並無一事,不覺撫掌大笑。幽王說:“愛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石父之力也。”遂以千金賞之。至今俗語“千金買笑”,蓋本於此。
卻說申侯聽說幽王廢申後立褒姒,上疏勸諫,言辭肯切。周幽王大怒,下令削去申侯之爵,命虢石父為將,討伐申國。申侯聽聞大驚:“國小兵微,安能抵擋王師。”屬下獻計曰:“今西戎兵強,於申國接壤,可以向戎主借兵。”
戎主欣然答應借兵之事,遂發兵一萬五,殺奔鎬京而來。幽王聞變大驚,不知如何是好。虢石父奏曰:“吾王速遣人於驪山舉起烽火,諸侯救兵必至。”幽王從其言,派人舉烽,諸侯之兵,無片甲來者。虢石父只好奉幽王之命,硬著頭皮出戰,被斬於車下。可憐幽王一國之君和兒子伯服也一併被犬戎主砍死。褒姒美貌饒死,被犬戎主帶回氈帳取樂。
卻說申侯回到京師,安排筵席,款待戎主,庫中金玉珠寶被搬取一空,指望他們滿欲而歸。誰想西戎人馬盤踞京城,終日飲酒作樂,絕無還君歸國之意。申侯無可奈何,只好寫密信三封,發人往三路諸侯,約會勤王。三更之後,犬戎主毫無防備,被打個措手不及,狼狽逃竄。褒姒不及隨行,自縊身亡。
次日,鄭世子掘突遂往申國,迎太子宜臼為王。宜臼聽說周幽王已被犬戎所殺,念及父子之情,不覺放聲大哭。遂宜臼即位,是為平王。
卻說犬戎自到鎬京擾亂一番,熟識中國道路,時常侵犯,連月烽火不斷,鎬京光景甚是淒涼,周平王遂起東遷之意,後把京都遷至洛陽。自此西周遂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