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這三個兄弟,如此“迂腐”,最後慘死,卻教會了我們一個道理
古語云:“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中華五千年文化之所以能夠一脈相承,最重要的是先輩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史學典籍,可不要小看這些書,其實裡面蘊藏著中華民族之魂、中華文化之根,至今還流動著滾燙的血液。不僅如此這些史學典籍的撰寫者還用自己可歌可泣的故事,不斷傳遞著什麼是真正的史家風骨,什麼是真正的秉筆直書。
《左傳》裡曾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齊國棠公大夫死了,他的遺孀棠姜天姿國色,崔杼前往弔唁,見過棠姜後就念念不忘,就把棠姜給娶了回來。齊國國君齊莊公是個花花公子,齊莊公看到傾國傾城的棠姜,日思夜想,終和她暗通款曲。崔杼是臣子,他的一切都是君主給她的,所以只能忍氣吞聲。可是這齊莊公來崔家也太勤了,有一次還把崔杼的帽子賞賜給了別人,就是為了羞辱崔杼。是可忍,孰不可忍,忍無可忍,無需再忍。於是崔杼趁齊莊公與棠姜幽會時,安排武士亂刀砍死了齊莊公。
孟子說“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按道理說國君無道,被人殺死完全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崔杼甚至是為民除害。但是在古代君王至高無上,臣下斷不能以下作亂,殺死君主。所以崔杼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先把這件事情隱瞞下來,不能弄得滿城風雨。
崔杼本就是齊國重臣,史官要記錄這件事,崔杼就想用自己的權勢逼迫史官。他對前來記載的史官說:“你就寫齊莊公得瘧疾死了。”史官不聽從他,在竹簡上寫“夏五月乙亥,崔杼弒其君。”崔杼很生氣,拔劍殺掉史官。史官死了,按照當時慣例由其弟繼承職位。崔杼對新史官說:“你就寫齊莊公得瘧疾死了。”新史官也不聽從,崔杼又拔劍殺了新史官。然後更小的弟弟也是一樣被殺。最後是最小的弟弟,崔杼拿著劍抵著他的脖子問:“難道你想要像你幾個哥哥一樣嗎?”年輕的史官還是寫下了“崔杼弒其君。”崔杼生氣的把竹簡扔在了地上,過了很久,嘆了口氣,放掉了史官。
故事並沒有結束,它的後面還記述了這樣一個結尾:那個史官保住了性命,撿起竹簡走了出來,遇上一位匆匆趕來的南史氏(南方記載歷史的人)。史官驚訝地問:“你怎麼來了?”南史氏說:“我聽說你的兄弟都被殺死了,擔心歷史被篡改,所以就拿著竹簡趕來了。”
被殺的不怕,前赴後繼,而殺人的人卻怕了。我每每看到這段歷史,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屠刀雖然可怕,但是史官的堅持更可貴。知識分子氣節的力量,確實不可小覷,人能殺盡,但是有脊樑的中國人,是殺不完的。歷朝歷代,我們都有這樣的人,夏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伯夷、屈原、魏徵、岳飛、文天祥、張養浩、林則徐......都是齊太史的傳人。
只是這樣的人相對於芸芸眾生來說實在是太少太少了。魯迅先生說:“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現在又因為什麼原因將先人原本有的精神丟失了?是我們變聰明了嗎?
以筆為刀,通過挖掘歷史,塑造我們的信仰和凝聚力,將手中之筆化為鋒利的刻刀剜掉那些已經腐爛的膿瘤。因此對於依然奮鬥著的國人,希望我們都能明白“有所為有所不為”,恪守自己的職業素養。大家還有什麼關於“崔杼弒其君”的看法可以在下面留言。
-
1 #
-
2 #
現在在史書上找不到一句實話。
-
3 #
不是太史伯被殺後又出來了太史仲和太史叔嗎,最後都被殺害,太史季趕來依舊如此寫,沒辦法再殺下去齊國就沒史官了只能如此了。
-
4 #
歷史不容更改,頭可斷,血可流。
-
5 #
夏六月,崔杼軾君,到這裡篡改成五月了
-
6 #
從李世民開始亂改歷史,唐以後的歷史,真實的就少多了
-
7 #
清朝以後出漢奸,以前忠臣多
現代社會應如下:崔杼:你就如實的,寫崔杼杼弒君吧。史官:喳!史冊記錄“齊莊公得瘧疾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