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來自書籍《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提到穿越,很多朋友第一時間擔心的往往是在古代怎麼上廁所。那麼,古代的廁所是什麼樣子呢?
可以想象,在歷史早期,廁所就是簡陋的糞坑。史上最倒黴的君王可能要算春秋時的晉景公了,他就是如廁時掉進糞坑裡淹死的。
到了漢朝,廁所搭在高處,下方連著豬圈,既節約空間,又能資源再利用。這種廁所叫作“圂”[hùn]。如今,在陝南、四川等部分偏遠地區還有圂廁。
在室內的話,則流行用夜壺。古代夜壺形狀像老虎,所以叫做虎子。到了唐朝,因為開國皇帝李淵的爺爺叫李虎,為了避諱“虎”這個字,就把“虎子”改名為“馬子”。後來,馬子變成了桶形,也就成了“馬桶”。
你可能想不到,古代會有專人來收糞便。這種職業在唐宋時期叫作“傾腳工”,他們在城市裡挨家挨戶收集糞便,然後運到農村去當肥料販賣,獲利頗豐。唐朝有個叫羅會的人就靠掏糞成了萬元戶。
到了明清時期,這個職業被叫做“糞夫”。糞夫為了爭奪富人區的“優質肥料”而大打出手,後來劃定地盤,不得越界收糞。這種固定的收糞區域和收糞路線,被稱為“糞道”,也算是一種特殊的“特許經營權”,可以轉讓買賣。
直到近代普及抽水馬桶後,糞夫的職業才慢慢消失。
那麼,重點來了,古人上完廁所用什麼擦屁屁呢?
造紙術是在漢代才改進並推廣的。但在當時,紙被認為是文化用品,人們相當愛惜,可不捨得用來上廁所。直到元朝,廁紙才普及開來,一直延續至今。不過古代的廁紙有點硬,使用前得反覆揉搓軟化。
在元朝之前,古人用的是“廁籌”。這是一種二十多釐米長的條形木片或竹片,具體用法我們就不多描述了。中國人用廁籌的最早記載見於三國時代,相傳是由印度傳入的。
那在廁籌出現之前呢?古人用什麼當廁紙呢?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了,很大機率是樹葉、卵石之類的。
其實,我們現在用的衛生紙,只有一百年的時間。據說在20世紀初,美國史古脫紙業公司購進一大批紙,在運輸中紙受潮產生皺褶無法使用,老闆史古脫靈機一動,在捲紙上打上一排一排的小洞,賣給火車站、飯店、學校等地方,作為如廁用紙。衛生紙由此風靡美國,然後走向世界。
接下來要聊一聊女孩子很關心的問題了:在古代來大姨媽怎麼辦?
其實,古代也有類似現在衛生巾的月事布。月事布沒有公開製造和售賣,都是媽媽私下教女兒怎麼做。
簡單來說,就是用乾淨的布做成10釐米寬的長條形狀,兩頭各有一條細長的繩子,可以將月事布系在身上。在月事布的正中間,會有一個小口袋,裡面填充草木灰,有吸水、祛溼、殺菌的作用。月事布用完一次,就要將裡面的草木灰換掉,用清水洗乾淨,以備下次再用。
直到1920年,世界上才有了衛生巾,再慢慢傳入我國。胡適創辦的《知識》雜誌還刊登過一篇名為《女子例假布之研討》的文章,大力提倡女子購買使用西藥房出售的“上等經布”,也就是衛生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