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資治通鑑》,寫透了人生百態,寫盡了帝王將相,權術謀略。
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原地區的富庶曾多次吸引了外敵來犯。縱觀歷史,各朝各代都飽受著外敵的侵擾,少數民族的部落也總想著入主中原,這就導致了中華文明不斷地經歷著關乎民族存亡的危機。
好在,中華肥沃、富饒的土地也孕育出了不少的民族英雄。每當危難時刻來臨,這些民族英雄都能挺身而出,穩定朝局。例如,漢朝時抗擊匈奴的名將霍去病、衛青等;又如,宋朝的抗金名將岳飛;再如,我們接下來要了解的,唐朝的一位民族英雄——汾陽王郭子儀。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唐朝是一個非常繁盛的朝代,有著發達的經濟、貿易與文化。然而,即便是這樣一個強大的朝代也免不了外敵的侵擾。相反,大唐的富庶更加吸引了周邊的少數民族來犯。當時的吐蕃、回紇等邊疆各國都蠢蠢欲動,他們也曾多次挑釁,這使得大唐不堪其擾。
唐朝最大的外敵——吐蕃,他們本是中國西部地區古老遊牧民族羌人的一個分支。自唐朝建立起,吐蕃就屢次三番地侵擾大唐,和唐朝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地持續了百年。
《資治通鑑》記載:貞觀時期,吐蕃的首領松贊干布與唐朝修好。唐太宗為維持這一相安無事的局面,不得已將文成公主下嫁給了松贊干布,以此換來了與吐蕃多年的和平。但在唐太宗與松贊干布死後沒多久,吐蕃就再次與大唐起了衝突,一度控制住了瓦罕走廊,甚至使得唐高宗派出的大軍全軍覆沒。自此一戰,吐蕃便再也不把大唐放在眼裡,大唐可謂是腹背受敵。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像)
無奈之下,唐玄宗只能透過與回紇聯盟的方式來防範吐蕃。但不久之後,中原就爆發了安史之亂。這時,唐朝已經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與吐蕃相制衡,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吐蕃一點一點地蠶食唐朝的國土。從肅宗時期一直到代宗時期,唐朝被吐蕃打得毫無還手之力,而吐蕃則是長驅直入,一直打到了長安城。
就在這時,一位身經百戰的將領站了出來,他就是郭子儀。郭子儀頂住了當時大唐內外的雙重壓力,歷經艱難,終於把吐蕃逐出了長安城。經此一役,吐蕃雖然沒有全方位地停止對大唐的進攻,但也對郭子儀這位傑出的將領留下了幾分忌憚。而回紇本是大唐的盟軍,幫助唐軍平定了安史之亂,但不久後卻居功勒索,與大唐撕破了臉。
《資治通鑑》記載:到了公元765年的九月,唐朝的一位大將——僕固懷恩,因為被誣告而心生反意,他聯合回紇與吐蕃等共計三十萬大軍,一路直奔長安城。面對這三十萬叛軍,唐代宗李豫派出了讓吐蕃深深忌憚的老將郭子儀。但在當時的時局下,能派給郭子儀的唐軍僅有一萬人。雖然前路艱難,郭子儀也並沒有退縮,他一邊率領一萬唐軍趕到涇陽城,一邊想著退敵的辦法。郭子儀清楚地知道,僅憑一萬唐軍是不可能敵得過來勢洶洶的三十萬敵軍的。更何況,當時的吐蕃、回紇聯軍已經佔領了涇陽城,就在地勢這一點上,唐軍也毫無獲勝的可能。
無奈之下,郭子儀想出了一個險招,他深知回紇軍乃是牆頭草,雖然此時與吐蕃聯合了,但也有拉攏過來的可能性。而此時,前方又傳來了一個好訊息,那就是叛將僕固懷恩已死。要知道,吐蕃與回紇的聯盟並不牢固,此前的聯合都依賴於僕固懷恩這個聯絡人。雖然唐軍在“地利”上不佔優勢,但這下總算佔住了“天時”和“人和”。於是,郭子儀決定單槍匹馬地與回紇軍對峙談判。
而當郭子儀力排眾議、單槍匹馬地站在回紇大軍的營前時,回紇人都大吃一驚。原來,叛將僕固懷恩為了說動回紇與吐蕃聯盟,詐稱唐代宗已經駕崩、郭子儀已經死了。而此時,郭子儀卻受天子之命帶兵前來,活生生地站在了回紇大軍的營前。
回紇的諸位酋長,看到面前一邊走一邊脫下盔甲,又主動卸下武器的郭子儀時,都驚喜地說:“果吾父也!”隨後,回紇的諸位將領又紛紛向郭子儀下拜。此時的場面,竟然不像是正在對峙、劍拔弩張的兩方軍隊首領的會面,而像是老相識間的重逢。
原來,回紇軍曾與唐軍結盟,回紇的這些將領也曾是郭子儀的麾下,他們十分尊敬郭子儀,甚至稱他為父親。而此時,郭子儀單騎匹馬地卸甲前來,不但戳穿了僕固懷恩的謊言,還給了回紇軍一個迴轉的餘地。畢竟,若是回紇真的與唐軍動起了干戈,也只能落到一個兩敗俱傷的結局。
面對禮數周到的回紇將士,郭子儀沒有忘記自己肩負的任務,他鄭重地對回紇將領藥葛羅說:“回紇曾幫助我大唐平定內亂,確有功績,大唐待你們不薄,你們為何要背信棄義與吐蕃聯盟呢?我此次孤身一人前來,要殺要剮隨你們,只不過我的部下一定會與你們血戰到底的!”
聽了郭子儀的話,藥葛羅頓時慌了,他直言是受了僕固懷恩的欺騙才作出如此舉動。如今,僕固懷恩已死、天子尚在、郭子儀也近在眼前,回紇再也沒有與吐蕃聯合的理由。
看到藥葛羅鬆動的態度,郭子儀進而說降,承諾回紇若是願意與大唐重新結盟,一同對抗吐蕃,不僅能得到豐富的戰利品,大唐也會對此事既往不咎。
得到了郭子儀的承諾,回紇終於決心變更旗幟,重新投靠大唐。隨後,回紇突擊吐蕃的大營,與郭子儀的部隊數次配合,經過多次苦戰,終於一舉擊潰了吐蕃敵軍。
後來,郭子儀位極人臣,子孫繁多,富庶一方,成為了人人敬仰的汾陽王。司馬光在《資治通鑑》對他的評價是:“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疾,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這一評價可謂是非常的切合了,郭子儀的英勇事蹟也因此被後世子孫永遠地銘記在心。
看了這個歷史故事,不知大家是否有所感觸。因此我建議大家,要多讀讀資治通鑑,吸取前人的教訓。畢竟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鑑》幾乎是一本,能夠讓人各方面素質都全面提升的書,看完等於多活了1300年。
因此透過《資治通鑑》,我們可以前人的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和教訓,只要學好了,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學習工作,都能遊刃有餘。但是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閱讀文言文還是比較吃力的。因此,向大家推薦一套好書——《資治通鑑》。
這套書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臺灣大學國文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錦鋐領銜主持,集中臺灣地區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學者,歷時3年,合譯而成。
因為編纂此書的學者本都是國學大家,因此這套書絕不是現在市面上,那些粗製濫造、攜帶私貨的資治通鑑。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而且是全本。
作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因為這一套在做活動,一套6大本,原價198,現在讀者只要98,可以說是很超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