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自20世紀50年代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掘以來,關於這一遺址到底是屬於夏還是商的爭論始終不休。最近幾年,學界終於形成了一個主流觀點,即二里頭遺址很有可能是夏都的中心都邑(目前學界尚不能給出定論)。沒錯,這裡的“夏”指的就是那個史載為中國第一王朝、距今約四千年的夏朝。而關於夏朝的歷史,一切還得從大禹治水說起。

大禹治水

上古舜世,天下洪水滔滔,舜帝廣求治水能人,眾臣適時推薦了禹。舜帝對禹說:“你去治水平土吧,要努力辦好。”禹叩頭拜謝,態度恭謹,卻多番推辭,先後推薦了契(商代祖先)、后稷(周王朝祖先)和皋陶。禹這般推諉,事出有因。

這場洪水來勢洶洶,已延續了近十年之久。十年前,洪水暴發之初,時值堯世,堯帝也曾廣招天下良才前去治水。當時,眾人推薦了禹的父親鯀,堯帝卻不甚滿意,覺得鯀道德敗壞,難堪重用。但在眾人的勸說下,堯帝最後還是任用了鯀。

結果不出堯帝所料。鯀採用堵塞的方法,治水九年仍不見效。那時,舜是天子繼承人,正代行天子之職。在巡視四方時,舜看到鯀治水無效,便懲治了鯀,將其流放羽山。後來,鯀死在了羽山。

父親因治水無功而死,如今天子又要將這“燙手山芋”丟給自己,禹自然要推託一番。奈何舜帝偏偏看中了禹,只催促他趕緊去治水。聖命難違,禹只能走馬上任。

大概是因為其父鯀的前車之鑑,對於治水一事,禹十分盡心,可謂鞠躬盡瘁。他行走天下,一邊修湖測地、敷土浚川,一邊賑濟災民、廣播稻種。十三年裡,他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將洪水治理妥當。當九州統一,四方安定,禹也成為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因他有“治水大德”,故人們又稱他為大禹。

史載大禹治水範圍遍及長江、黃河兩個流域,近現代史學家們對此頗為懷疑。如現代史學家呂思勉就認為,這恐是後人所文飾的敷張之詞,皆非真相;禹之治水,亦僅限於一隅。這個“一隅”,史學家們多認為是黃河中下游區域。

考古學家也確實在包括二里頭遺址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區域的多處遺址中發現了洪水堆積的遺蹟,時間處於龍山文化晚期與二里頭文化早期之間,恰好是傳說中的大禹治水時期。不過,這些也只是推論,尚需進一步考證。

總之,自近代“古史辨運動”後,學界對傳世上古史料頗多存疑。多年來,大禹治水與夏朝的存在一樣,是一個既不能證實,又不能證偽的問題。因此,二里頭遺址的發掘無異於開啟一扇門,給人們帶來了希望:若夏朝真的存在,那麼證實大禹治水的時刻還會遠嗎?

姒姓夏後

大禹是夏朝的開創者。他因治水有功而得民心,繼而成為天下共主。即位後,他建夏後國,姓姒氏,這就是中國第一王朝—夏的由來。

夏朝是“三代”之首,也是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以前,天下共主大多由德才俱佳的氏族部落首領透過“競選”擔任,自夏朝後,歷朝歷代的天子之位只由一個家族內部人員世襲罔替。

在大禹及其之前的時代,氏族部落之間鬥爭激烈,群雄並起,競逐天子之位,最後總是強者勝出。那時,血脈雖然可以證明一個人的出身,但並不具備晉位天子的資格。堯帝則視天下為“公有”而非一傢俬產,主張讓最有道德的人當天子,並實行禪讓制。大禹是禪讓制的受益者。他借治水“起家”,又因禪讓制而登帝,可最後,他又成為禪讓制的終結者。

其實,大禹本人有意延續禪讓制,維持公天下的局面。他先是舉薦皋陶為天子繼承人,但皋陶早逝。後來,大禹想把天子之位讓給臣子伯益。大禹死後,伯益卻推辭不就,堅持要將帝位讓予大禹的兒子啟。因為啟很有才能,大臣們默許了伯益的退讓,紛紛臣服於啟(戰國時期魏國史官編撰的編年體通史《竹書紀年》記載為:伯益與啟爭奪王位,啟殺之)。於是,啟順理成章地當上了天子。

乍一看,似乎啟的登位也是人民的選擇,但公天下的性質事實上已終結。啟死後,其子太康即位;太康死,其弟中康嗣位……縱觀整個夏朝,從禹至桀,國祚綿延四百餘年,共歷十四代、十七任帝王,全是姒姓夏后氏家族血脈,多是父死子立,只有兩任是兄終弟及,這就是所謂世襲制。

世襲制是家天下的基礎。在夏朝之後的幾千年中,這種世襲制與宗法制和嫡長子繼承製相互交融,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基石。

少康中興

現代史學家認為,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標誌著中國從邦國時代進入王國時代,但它也只是一個以某氏族為中心演化成的王國,這意味著,其他氏族始終是這個王國的不安定因子。事實上,夏朝國祚也確實曾因氏族作亂而近乎中斷。

夏啟剛即位不久,有扈氏就起而抗之。有扈氏,據說是夏后氏的兄弟氏族,同屬姒姓,於禹當政時分封而出。有扈氏認為,啟繼任天子是破壞禪讓制的行為。他們對此相當不滿,故拒絕歸順夏后氏。於是,啟御駕親征,在甘地作《甘誓》後,便與有扈氏大戰一場,最終成功消滅有扈氏。自此,天下朝拜夏后氏者增多。

從啟三傳至相時,因累代嗣位天子都不賢明,夏朝的天下就被另一個氏族部落有窮氏奪了去。有窮氏的首領為后羿,善於騎射,是“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的原型人物。后羿奪取夏王室的統治權後,因荒于田獵,又被他的臣子寒浞殺死。之後,寒浞又殺死了夏帝相,夏國幾近覆滅。其時,相的妻子緡已有身孕,僥倖逃生,生下了兒子少康。少康有勇有謀,始終不忘國仇家恨。他在寄居於有虞氏期間,集結夏朝餘眾,最終攻滅有窮氏,恢復夏朝天下,這就是“少康中興”。

然而,並不是所有夏朝天子都如啟和少康那樣能幹。少康之後,夏朝歷任天子要麼不出政績,要麼荒淫無道,如末代君主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故夏后氏德衰。自十四任帝王孔甲之後,很多氏族都已相繼叛離夏后氏。夏朝天子不僅沒有起到震懾作用,反而成為叛亂的導火線。

當夏后氏日漸衰退之時,其他氏族卻發展壯大。氏族之間地位和權力的不對等使這個王朝暗流湧動,鬥爭愈演愈烈,終至不可收拾之勢,夏朝也就難逃覆滅的命運了。

商湯革夏

當夏朝帝位傳至桀時,搖搖欲墜的王朝終於轟然倒塌。

史載夏桀不修德而好武,施行暴政,荒淫無道,勞民傷財,建傾宮、瑤臺,沉迷肉林酒池,朝政上又親小人、遠賢臣,最終導致眾叛親離。據《竹書紀年》記載,夏桀有一位妃子,名叫妹喜。夏桀原本很寵愛妹喜,但自岷山氏向夏桀獻出兩位美女後,夏桀如獲至寶,轉而寵幸二女。妹喜受到冷落,心生怨恨,便與商朝宰相伊尹勾結,兩人裡應外合,致使夏朝滅亡,這就是“妹喜亡夏”的故事。

將一個朝代的滅亡歸咎於一個女人,多少有點將歷史簡單化的嫌疑。夏朝本質上是一個強大的氏族統治其他相對弱小的氏族,這個王朝的穩定來自氏族之間的相互制衡。平衡一旦被打破,王國就有覆滅的危險。若天子個人德才兼備,臣下們則不敢輕舉妄動;但若天子德行有虧,其他氏族絕不會甘心臣服。夏桀所面臨的不僅僅是江河日下的王朝統治和暴政所激起的民憤,還有如商湯這樣雄才大略、深得民心的對手。

商湯是商族始祖契的後代。契興於堯、舜和禹當政之世,他曾因輔佐大禹治水而被舜封於商地。從契至湯,為了氏族發展,商族曾遷都八次。經過世代經營,至湯時,商族早已今非昔比,堪為夏后氏的勁敵。

商湯是個英明的領袖,在他的帶領下,商族發展很快。商湯曾在夏王朝任方伯,為一方諸侯之長,有帶兵征伐作亂諸侯的權力。在一次次征戰中,商湯不僅兼併了叛亂氏族,擴大了勢力範圍,也樹立了殺伐決斷、不失仁德又禮賢下士的聲名。

得知商湯不斷征伐諸侯,夏桀有了危機感。他派使臣將湯召至夏王都,並將其囚禁於夏臺(夏朝設立的監獄)。就在眾人以為商湯要亡時,夏桀又因收了商族臣子伊尹和仲虺進獻的珍寶、玩器和美女而釋放了商湯。結果,商湯毫髮無損地回到了商。

囚禁商湯一事是個轉機,使天下氏族諸侯們看清不少事。夏桀貪婪殘暴又愚蠢至極,他“放虎歸山”,絕非明主。商湯劫後餘生,定不會坐以待斃,重蹈覆轍。於是,各氏族諸侯紛紛投奔於商,願助商湯滅夏。

這時,昆吾氏起來作亂,商湯乘機率領諸侯舉兵討伐。在平定昆吾氏後,商湯立馬將箭頭一轉,對準了夏桀。他發出著名的《湯誓》,以正革夏之戰的合法性,大意是:“不是我個人敢於興兵作亂,是因為夏桀犯下了很多罪行……夏桀君臣加大徭役,耗盡了夏國民力;又加重盤剝,掠光了夏國資財。夏國的民眾都在怠工,不與他合作……夏王的德行已到這種地步,現在我一定要去討伐他……如果你們違抗我的誓言,我就要懲罰你們,概不寬赦!”

商湯一路進攻,在有娀氏故地(今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一帶)打敗了夏桀。夏桀節節敗退,又奔逃至鳴條(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之西),但夏軍已全線崩潰,勝負已成定局。夏桀後來被商湯流放至南巢,夏朝至此滅亡。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千古賢宦第一人’,比竇娥還冤的高力士,最後卻吐血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