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高力士的家世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馮元一,是譙國夫人——冼夫人的六世孫。

馮家先祖名馮弘,是北燕昭成帝。

譙國夫人——冼夫人是誰?

冼夫人(約512年-602年),歷經梁、陳、隋三朝。

冼夫人,俚族人首領,在部落裡實行仁政,對外驍勇善戰,謀略過人,威震南越的各個部落。南海沿海地區(包括越南)和海南島近千餘個部落,感念其仁德,率部落子民,尊冼夫人為首領。

時任羅州刺史的馮融,聽聞冼夫人的威名,全力促成其兒子高涼太守馮寶與冼夫人的婚姻。婚後,冼夫人在統治區域大力推行中原文化,教導俚人“使從民禮”,政治上‘政令有序’。以嶺南大首領的身份上書朝廷(梁皇朝),在海南島設定崖州,自漢代脫離了中央王權586年之久的海南島,重新收歸國家管理。

隋朝統治初期,政局動盪,冼夫人率嶺南各部,歸順隋朝,中國再次實現了大一統。

后王仲宣謀反,很多地方首領響應,整個嶺南地區戰火紛紜。冼夫人統領孫子馮盎(高力士的曾祖父)與隋鹿願軍會合,打敗了王仲宣、斬殺了陳佛智。嶺南地區,再次安定下來。隋高祖楊堅,驚歎於冼夫人的勇謀,封馮盎為高州刺史,冊封冼夫人為‘譙國夫人’。

冼夫人在任期間,嶺南地區安定繁榮,耕者有其田。對於嶺南地區的統一,無出其右者。

民間尊奉她為:“嶺南聖母”、 “南天聖母”、“南海保護神”等。她的生平載於《二十五史》的《隋書》《北史》和《資治通鑑》等正史。

冼夫人,被周總理評為:巾幗英雄第一人。可比那花木蘭,更加的真實。

耿國公——馮盎

高州刺史馮盎,冼夫人之孫,高力士的曾祖父。

隋朝初期,隨冼夫人,平定王仲宣叛亂,封高州刺史。

武德五年(622年),率嶺南各部歸順唐朝,高祖李淵,封馮盎為‘耿國公’。

貞觀年間,羅竇各洞的僚民造反,馮盎率二萬先鋒軍,據險要之地,打敗數萬僚民。唐太宗,對馮盎讚賞有加,賞財物無數。

貞觀二十年(646年),馮盎病逝,追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荊州都督。

高力士的父親——馮君衡

馮君衡,襲封潘州刺史。

長壽二年(693年,武則天在位時期),監察御史萬國俊到廣州,誣告嶺南流人謀反,錯殺二千餘人。潘州刺史馮君衡也遭誣陷,家產全部被沒收。

自此,馮家家道中落。

高力士的升職之路

因‘嶺南流人謀反案’,馮元一被閹割,同另外一名閹人,被嶺南討擊使李琳進奉入宮。

因武則天信奉佛教,李琳為討好女皇,於是將馮元一取名‘力士’,另一名閹人取名‘金剛’。力士與金剛均是佛教術語。

力士,自幼聰慧,長得也俊美無比,深得武則天的喜愛,便留在了身邊。

可能,身為‘官二代’的力士,一時難以適應宮中的生活,犯了小錯,便被逐出了宮中。

宦官高延福,看力士聰穎,又是名門之後,於是便收他為義子,取名高力士。高延福,歷事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皇帝,是忠誠謹慎之人。

一年後,在高延福的推薦下,高力士復召入宮,這次他變得謹小慎微,生怕有什麼閃失。

705年,神龍元年,太子李顯,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復辟唐朝統治,史稱‘神龍政變’。由於李顯昏庸無能,朝政一直由韋皇后把持。

由於朝廷勢力的大換血,高力士並沒有得到重用。

景龍年間,25歲的李隆基廣結才俊之士,以備日後所用。20歲的高力士,看李隆基絕非平庸之輩,決定輔佐李隆基。

景龍四年(710年),韋后與安樂公主合謀毒殺唐中宗,後傭立年僅16歲的李重茂為帝。韋后傭立少帝,自己以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

同年六月,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發動政變,史稱唐隆政變。高力士在內,李隆基在外,他們裡應外合,一舉誅殺韋后及其黨羽。

政變成功後,太平公主脅迫少帝李重茂將帝位傳於李旦。

李旦稱帝后,封李隆基為太子。因高力士在‘唐隆政變’中有功,晉封為太子太保,每日侍奉在李隆基左右,後被李隆基提拔為朝散大夫、內給事。

太平公主自恃傭立有功,經常干預政事,也有心做唐朝的第二個‘武則天’。忌憚於李隆基的精明強幹,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矛盾日益激化。

712年,李旦恐太平公主生事變,遂將帝位傳於李隆基(唐玄宗)。

開元元年(713年),太平公主聯合蕭至忠等人圖謀不軌,意圖推翻李隆基。李隆基得知此事後,先發制人,命令弟弟岐王李範、薛王李業及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姜皎、太僕少卿李令問、尚乘奉御王守一(也是玄宗的內兄)、內給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率先採取行動。

在李隆基的帶領下,太平公主的黨羽悉數被殺,太平公主也被賜死家中,史稱“先天政變”。

因高力士,在“先天政變”中有功,破格授官銀青光祿大夫,任內侍省同正員。

開元初年(713年),兼任右監門衛將軍,執掌內侍省事務。

七年,加封力士驃騎大將軍,其家產富有非王侯能比。

高力士,在得到玄宗賞賜之後,再三推辭,即使身居高位,也謙遜有禮。

《舊唐書》記載高力士:“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故近無閒言,遠無橫議。”這是極高的評價。

高力士與唐玄宗

高力士,一路陪著李隆基從‘臨淄王’到‘唐玄宗’,可以說是李隆基身邊最親近的人。

《舊唐書·列傳》:李隆基:力士當上,我寢則穩。

高力士,常伴玄宗身旁。四方奏文,常常都是高力士先行批閱,小事自己決斷,大事才上奏玄宗。因此,曲意逢迎高力士的人很多,都想讓他在皇帝耳邊美言幾句。

舊唐書記載,被高力士提拔的人很多,如宇文融、李林甫、李適之、蓋嘉運、韋堅、楊慎矜、王鉷、楊國忠、安祿山、安思順、高仙芝等。高力士善於審時度勢,知進退,即使是自己提拔之人,犯了罪,也從不庇護。

高力士,勸誡唐玄宗,小心安祿山,慎用李林甫。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七》上嘗謂力士:“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復何憂!”力士答曰:“邊將擁兵太重,陛下將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禍發,不可復救,何得謂無憂也。”又言“自陛下以權假宰相,賞罰無章,陰陽失度,臣何敢言。”

唐玄宗,晚年昏聵,怠政,安於享樂。將政事交於宰相李林甫,邊疆軍事交於安祿山處理。

高力士勸誡玄宗,萬不能將權力交於他人。苦心提醒唐玄宗,倘若安祿山擁兵自重,我們將難以自救。朝中諸事,也不能全權交予宰相一人,否則綱常會亂,難以控制。

安史之亂,陪玄宗顛沛流離。

天寶十一載十一月(753年1月),李林甫,病逝。

李林甫病逝後,擔任檢校右相兼管文部的楊國忠,冊封為衛國公,身兼四十餘職。

楊國忠素來與安祿山不和,多次進言玄宗,安祿山有反叛之意。安祿山,對楊國忠懷恨在心。

755年,以‘討伐奸臣楊國忠’為名,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祿山佔領長安。

玄宗,悔不當初,沒有聽高力士勸誡,才導致今日事變。

唐玄宗一眾逃到馬嵬坡,眾將士疲憊不堪,認為今日之禍事,皆因奸臣楊國忠所起。士兵殺死並肢解了楊國忠,史稱:馬嵬兵變。

陳玄禮及韋諤請求玄宗殺死楊貴妃。

高力士,勸唐玄宗,殺楊貴妃,以穩軍心,玄宗忍痛殺死了楊貴妃。

同年,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不久將李隆基迎接回長安。高力士因護駕有功,加官開府儀同三司,賜給五百封戶以食租稅。

高力士震懾李輔國。

唐玄宗,回到長安,被兒子李亨安置在了興慶宮,實為軟禁。

唐玄宗,雖已老矣,可餘威尚存,長安百姓也感念玄宗皇恩浩蕩。

一日,高力士陪同唐玄宗在興慶宮的閣樓上飲酒,百姓看到唐玄宗,紛紛跪拜,這讓李亨夜不能寐,加上李亨病重,恐政權不穩,遂命李輔國,將玄宗移居位置更加偏僻的太極宮甘露殿。

李輔國,拿著雞毛當令箭,帶五百精兵,手持大刀,分列道路兩排,說是護駕,實為押送。

高力士,上前呵斥,這李輔國本就懼怕高力士,再加上唐玄宗餘威尚存,竟一時不敢言語。

事後,李輔國緩過神來。下假詔書,將高力士流放黔中道。

臨行前,高力士請求再見玄宗一面,未得。

高力士,行至巫州,見滿地薺菜沒人採食,感傷不已,道:“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採。夷夏雖不同,氣味終不改。”這首詩,雖然文采欠佳,但單單一句‘氣味終不改’,已值千金,表達了他對長安的思念,對唐玄宗的忠心不變。

帝駕崩,力士吐血而死。

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大赦天下。

高力士,在返回長安途中,行至郎州,碰到流放之人談及長安事,聽聞唐玄宗已死。

高力士,絕望痛哭,吐血而死。

唐代宗李豫,感念高力士的功績,曾護衛先帝於戰亂之中,追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於泰陵,也是泰陵的唯一一座陪葬墓。

後記

萬千功過,僅留後人評說。

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宋朝的男青年人生奮鬥目標是考上進士,女青年都想嫁給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