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出自《木蘭辭》,也作《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的民歌,與《孔雀東南飛》合稱為“樂府雙壁”。

花木蘭這個巾幗英雄,是民間文學創造的藝術形象,傳誦至現代可謂是家喻戶曉,那麼更多的問題也浮現出來,花木蘭要攻打的敵人是誰?她是哪個朝代哪個國家的人?

這首是個最早收錄在南朝陳朝時期的《古今樂錄》中,故事的年代肯迪不會晚於南陳,另外,唐朝詩人杜牧,曾專門寫詩頌揚木蘭,也從側面證明,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至少在唐代就已經家喻戶曉,而故事中對皇帝的稱呼是“可汗”,由此推斷木蘭的故事發生在北朝。

另外一點關鍵資訊也可證實木蘭所屬的年代,木蘭從軍,是因為她的國家實行的是府兵制,所謂的“府兵”,就是職業軍人,士兵由官府統領。家屬隨營居住,編入軍戶。不納糧不納稅,自備武器隨時準備聽候徵調。木蘭他們家就是軍戶,她的父親是府兵,所以有“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木蘭代父從軍,從各個集市上買長鞭和駿馬,為什麼不買刀劍和盔甲?這是因為她們家中本來就有。

而“府兵制”從西魏開始,到唐朝中期結束,所以木蘭是這個時間段的人。

從“可汗”的稱呼來看,木蘭應屬於北魏人,漢族人不會把皇帝稱為可汗,所以木蘭大機率是由鮮卑血統。

搞清楚了木蘭的身世,那麼敵人的身份就好判斷了。《木蘭辭》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根據地點和方向來看,木蘭是對北方遊牧民族作戰。

《北史·蠕蠕傳》中有:“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

《魏書·世祖紀上》:“車駕東轅,至黑山”。

其次,《木蘭詩》中描述的戰爭場景,與公元429年,北魏破柔然的戰爭記載相當,因而花木蘭從軍時攻打的敵人,是北魏時期北方草原的霸主柔然。

淝水之戰後,前秦四分五裂,鮮卑拓拔部趁機崛起,建立北魏

隨著前秦皇帝苻堅,南下進攻東晉,前秦軍在淝水大敗,上演了一出“草木皆兵”,曾經被苻堅征服的北方各部紛紛自立。

鮮卑拓拔珪集合舊部,恢復代國,自立為代王,遷都盛樂,不久又改國號為魏。拓拔珪趁北方各部族之間紛爭不斷的時機,擊敗匈奴人劉顯、劉衛辰,恢復了拓跋氏對部落聯盟的領導權。

此後拓跋珪開始向南北發展,首先征服北方草原的高車部,解除後顧之憂,開始南下中原的征途。公元395年,鮮卑慕容氏建立的後燕忌憚拓拔氏的崛起,出兵攻打北魏。

據《魏書·列傳第九十一》中記載,從公元402—487年,柔然就對北魏主動發動戰爭十次。北魏也不是好欺負的,捱打的多了。終於發了脾氣,抄起傢伙跟柔然幹了起來。

神麚二年(429年),北魏兵分兩路主動出擊。柔然猝不及防,大敗。“國落四散,竄伏山谷,畜產布野,無人收視”。北魏窮追猛打,“東至瀚海,西接張掖水,北度燕然山,東西五千餘里,南北三千里”。經過這一番打擊,柔然一蹶不振。

北魏與柔然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十年。與《木蘭辭》“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描述高度吻合。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如果韓信交出兵權,並且故意貪腐,劉邦還會殺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