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神話故事,往往是一個民族最古老的記憶。它總是可以跨越文字和時空的界限,在一代代人的口口相傳中亙古彌新。

渭水一條流,千山與萬丘。浩蕩的渭河在綿延數千公里的秦嶺腳下穿行而過,滋養這裡的萬物,也孕育出傳頌千年的傳說。

穿越3000餘載時空-----商朝末年,相傳一位60多歲的老人隱居在秦嶺腳下伐魚河畔,一邊靜觀天下大勢,一邊直鉤釣魚。秦嶺無語,以最博大的胸懷包容著這位隱士;渭水長流,把老人直鉤垂釣的另類舉動傳向四方。

他就是介於歷史與神話之間的傳奇人物-----姜子牙。

與此同時,西伯侯姬昌和姜子牙在秦嶺中的相遇也為一個朝代的命運轉折。“我的先輩曾經預言,當有來到周地得聖人之時,周必會昌盛。您就是那位聖人吧?”比起商紂王的殘暴統治,吸引姜子牙的,是西伯侯姬昌以德治國的理念。這位老人以智慧和擔當,暮年“出道”,為日後寫下了經久不衰的傳奇人生。

自此,姜子牙被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稱“太公望”,這就是姜子牙被稱為姜太公的緣由。

對聖賢渴求的背後,是古人對偉岸人格和深邃思想的敬仰。在人類從矇昧走向文明的過程中, 聖賢們往往如同天空中最亮的星,指引著一段時間,造化一方水土,也同時帶給人們福祉。

(電影劇照)

其實,每一個聖賢都是從普通人磨礪而來的,姜子牙也不例外。

據記載,姜太公名呂尚,呂尚本姓姜,字子牙。而如今我們只能在《史記》、青銅器銘文、戰國竹簡的隻言片語中,去拼湊姜子牙早年的身影。

正是姜子牙曾在市井混跡多年,體驗過底層人民的困苦生活,才形成了‘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的民本思想。在收服西戎、經略東方的過程中,姜子牙使“小邦周”迅速壯大,形成“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的局面。

1000多年後,同樣求賢若渴的唐太宗在秦嶺中建造了一座太公廟。所言良禽擇木而棲。在此舉感召之下,很多有才華的人都曾在秦嶺山中隱居,等待獲得建功立業的機遇,其中不乏人們耳熟能詳的王維、李白、賀知章等古代聖賢。

(李白在渭水河畔)

如今,太公廟前古柏枝幹蒼勁虯曲,龍鍾多姿,如同睿智的老人一般,在青山綠水間,對後來人訴說著任人唯賢的千古佳話。一個民族的文化有時不只在傳說中、青銅器的銘文中,和塵封的遺址裡,而是深深的浸潤在一方水土中。

如果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反之一方人也同樣影響著一方水土。秦嶺以開放、中正的力量,影響著中華民族中的聖者與智者,而這些行走在秦嶺中的“神仙”們,也將包容、和合的民族精神鐫刻在這片神奇的山川與大地之上。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關羽不愧是員猛將,大聲說:如果不勝華雄,請斬我的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