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咳咳,鄭重宣佈,今天我們終於對牛下手了,一起來看看古代人是怎麼花樣吃牛的吧!

很多同學的腦海裡的第一想法應該是——古代不是不能吃牛的嗎?還花樣?你怕不是在吹牛!

終於,為我和牛正名的時候到了。

到底能不能吃牛?

首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古代真的不能吃牛肉嗎?比較準確的答案是不能、也能。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長久以來的農耕社會中,鐵犁牛耕的出現和推廣無疑大大提高了耕種效率,而牛作為重要的生產工具之一,地位當然也就不一般了,甚至得到了官方保護。早在戰國時,商鞅就給大家立了規矩:誰要是敢偷牛,就等著坐牢吧!

商鞅 畫像

“盜馬者死,盜牛者加。” ——《鹽鐵論》

而到了漢代以後,幾乎各朝都會有禁止殺牛的法律條文,只不過是在對違反者的懲罰力度上有所差別。正如清代學者俞正燮所說,“古殺牛之禁,寬嚴不同”。

就拿明朝時期為例,如果偷偷殺了自己的牛,就要被打一百大板,如果殺了別人家的牛,除了要挨板子之外,還要被判徒刑。

“凡私宰自己馬牛者杖一百。”

“若故殺他人馬牛者杖七十,徒一年半。” ——《大明律》

《大明律》

說到這裡有人就會產生疑問了,既然國家都立法管控了,那還怎麼吃牛肉?

首先,歷朝歷代都不乏知法犯法的人,否則頂風作案、膽大包天這些詞是怎麼來的?另外,法律的規定多是對平民而言,對於皇親貴族自然又另有一番解釋。

比如說,儘管漢代時有明確規定:“不得屠殺少齒”,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私自宰殺的現象。劉安的《淮南子》中就記載了多種牛肉烹飪方式,如果私宰真的被禁絕了,那這些烹飪方式又是從何而來呢?

“今屠牛而烹其肉,或以為酸,或以為甘,煎熬燎炙,齊味萬方,其本一牛之體。” ——《淮南子》

再者,仔細審題很重要,各朝各代禁的是殺牛,而不是吃牛。是牛就有生老病死,當一頭老黃牛辛勤耕耘了二十年,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這時,變成更多人的入口之食就是它最後的歸宿。

所以,總體看來,古代還是吃牛肉的,只不過可能不像雞、魚那樣來的普遍而已。

周朝

說到古代吃牛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在位列“三禮”之首的《周禮》中,就有相關的記錄。

據說,周王的飲食非常講究,吃牛肉時要配粳稻飯,吃羊肉時要搭配黃米飯,吃豬肉時要搭配稷飯,吃狗肉時要搭配樑飯,吃鵝肉時要搭配麥飯,吃魚肉時要搭配蓏米飯。

“凡會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樑,雁宜麥,魚宜蓏。” ——《周禮》

當然,這種飲食搭配並不是重點,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傳說中的“八珍”。可惜《周禮》中只提過幾次這個名字,卻沒有詳細的介紹,我們只能去參考書《禮記》中找答案了。

“凡王之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 ——《周禮》

八珍,顧名思義,就是八種珍貴的菜餚。它們分別是淳熬、淳毋、炮豚、炮羊、搗珍、漬珍、熬珍、肝膋。換成現代的名字,應該就是肉醬油澆飯、肉醬油澆黃米飯、煨烤炸燉乳豬、煨烤炸燉羔羊、燒牛/羊/鹿裡脊、酒糖牛/羊肉、五香牛肉乾、網油烤狗肝。

其中的酒糖牛肉,就是今天要C位出道的選手了,看似做法簡單,實則也不太難。

第一步,選擇原材料,這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定要選取新鮮的牛肉,切成薄薄的小片,注意了,切的時候要切斷肉的紋理。

接下來,把切好的肉片泡在好酒裡,大概等個十二天左右,就可以準備開動了。吃的時候要再配上醋、肉醬、還有梅漿來調味,這道酒糖牛肉也就大功告成了。

“取牛肉必新殺者,薄切之,必絕其理;湛諸美酒,期朝而食之以醢若醯醷。” ——《禮記》

北朝

眾所周知,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被譽為中國古代農業的百科全書,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這本農書還是一本隱藏的菜譜。

賈思勰 雕像

《齊民要術》中有很多關於牛肉的做法,從烤牛肉到五香牛肉乾,再從臘牛肉到牛肉醬,各種牛肉的做法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只有想不到,沒有找不到。

俗話說,最簡單的做法也是最考驗功夫的,那就讓我們來學習一下,北朝時的烤牛肉究竟是怎樣做的。

首先,把牛肉切成一寸大小的肉塊,放進碗裡備用,然後加入切碎的蔥白,再倒入鹽和豉汁,要注意,調料汁只需正好淹沒肉塊即可。醃製一會兒就可以準備開烤了,如果醃製時間過長,牛肉就會變老了。

把爐子中的炭火撥旺後,再把肉塊拿的離火近一點,不停地轉動肉塊,均勻地炙烤。等到肉的顏色變白,就可以趁熱吃了。這時一口咬下來,汁美肉嫩、鮮香四溢。但是,如果烤制的時候是上下來回移動的話,肉就會被烤乾,也就不好吃了。

“羊、牛、鵝麞、鹿肉皆得。方寸臠切。蔥白研令碎,和鹽、豉汁,僅令相淹。少時便炙,若汁多久漬,則肕。撥火開,痛逼火,迴轉急炙。色白熱食,含漿滑美。若舉而復下,下而覆上,膏盡肉乾,不復中食” ——《齊民要術》

講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南北朝可以說近乎是同期,北朝的農書《齊民要術》中有大量關於牛肉的做法,而南朝的飲食專書《食珍錄》中卻看不到任何和牛相關的菜品,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牛肉進入食譜,與民族間的融合不無關聯。北方的遊牧民族,養牛牧羊本就為了吃肉,所以存在關於牛肉的烹飪方式再正常不過了。

即便有些遊牧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了政權,受到了漢族文化的影響,也開始逐漸發展農耕,但長久以來的傳統不可能完全改變。更何況,文化間的影響是相互的,在遊牧民族受到漢族文化影響的同時,他們的文化也在向漢文化滲透。

清朝

袁枚 畫像

袁枚是我們的老朋友了,作為清朝著名美食家,他的代表作《隨園食單》向我們展示了眾多南北菜餚,今天要介紹的,是其中收納的關於牛舌的吃法。

牛舌最好的一種吃法,就是把它表面的膜撕掉,然後切成片,放進鍋中和牛肉一起煨煮就可以了。

還有一種做法,在冬季將牛舌醃製,然後進行風乾,隔一年後就食用,會有一種極品火腿的味道。

“牛舌最佳,去意撕膜,切片入肉中同煨。亦有冬醃風乾者,隔年而食之,極似好火腿。” ——《隨園食單》

牛,一方面作為農耕社會的重要生產工具,另一方面也是古代選單上的常駐嘉賓。雖然戰國以來的歷代王朝都有禁殺耕牛的律令,卻也沒能阻擋一道又一道關於牛的美食的誕生,從周朝的酒糖牛肉,到清代的風乾牛舌,牛以一種不容拒絕的姿態霸佔了中中國人民的餐桌。

參考文獻:

《鹽鐵論》

《大明律》

《周禮》

《禮記》

《淮南子》

《齊民要術》

《隨園食單》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僱傭希特勒”的克虜伯家族:托起德意志的軍工巨輪,刻著他們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