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有這麼一個一直飽受爭議的男人,他就是李世民,大家都知道,李世民的皇位是憑藉玄武門之變搶來的,這一度被後人各種議論,就連李世民自己也感到自己的做法不對,不過,唐太宗李世民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謂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其對中國歷史的貢獻遠遠蓋過了玄武門之變的負面聲譽。
唐太宗看到了隋朝由盛到衰的全過程,是有感而發,知道國家安穩在於民,要強國就要休養生息,從而有了貞觀大治這麼一個說法。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形容當時的繁華,那就是車水馬龍。
唐太宗是要把他的帝國打造成一個大都市,他一邊減免賦稅,一邊大力提高經濟。一時間,大唐人口快速回升,很多荒廢的農田也陸續恢復生產。另外,李世民還提倡節儉(幾乎每個開國皇帝都是這般,可惜抵不過百年後的後代啊)。李世民登基稱帝后,禁止大建土木,也不許大臣們平日奢華的生活。
歷朝歷代,國內國外,無論是什麼情況下,法之根本準則,永遠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為不二法門!!這也是真正的“以德治國”!
緊接著,唐太宗依法治人。他讓房玄齡、長孫無忌制定《貞觀律》,可以說是做到了王子犯法於民同罪的境界。當然了,對於死刑犯,正所謂人命關天,可以進行再次審查訴訟。而且明文規定在京城要在兩日內五次復奏,在各州需三次復奏(除非你是大奸大惡該死之人,其他的都有機會緩刑哦)。
唐太宗可以說是自己帶頭執行,如有膽敢挑戰律法的話,不管你是皇親還是外戚,都必須定罪。這使貞觀盛世又邁進了一步,好日子快來了。這樣的帶頭作用,真的是起到蝴蝶效應,各地官員無不效法,漸漸地各地的犯罪事件越來越少,都逼著山賊改行做正道了。
當然,唐太宗還重視人民的文化教育,都把科舉搞起來,科舉考試製度進一步落實起來。他杜絕任人唯親,親力親為選拔人才,讓真正有才華的人能得到發展,大家各司其就,大家也是感恩戴德是無不稱讚。而在地方,也是大力支援百姓疾苦,讓大家都有好日子過。
唐太宗還特別重視納諫,他任命敵手魏徵為官,時刻提醒自己的不足,“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成為唐太宗的座右銘。唐太宗也是總結前朝教訓,要大家時刻提醒自己哪裡做得不好。這讓貞觀時期湧現了一大批敢於直諫說話的大臣,如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馬周、劉泊、褚遂良等,併為貞觀之治作出了大貢獻。
到魏徵死後,唐太宗李世民感傷地說:“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今魏徵歿,朕失一鏡矣!”(這句話裡蘊含了治國理政,識人用人,以史為鏡的經驗教訓)
在邊防上面,東突厥此時一直騷擾著唐朝邊境。唐太宗李世民剛即位那會,東突厥大首領頡利可汗便親率20萬鐵騎只殺長安城,並派使者執失思力對唐朝進行施壓,異變獲得更多的利益。於是便有了後來的渭水岸邊,李世民單人六騎嚇退頡利可汗20萬大軍的一場鏡頭。唐太宗李世民這次是也是有驚無險(估摸著當時也是嚇得魂不附體),為了長久的邊境和平和安定,從而解決東突厥的威脅,唐太宗於貞觀2年(即公元628年)遣使者與東突厥的薛延陀部落建立合作,這樣兩軍成為掎角之勢,南北夾擊東突厥。
到了貞觀3年(即公元629年)11月,李世民命李靖、李勳、柴紹、薛萬徹(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等人統兵10餘萬北進突厥。貞觀4年(即公元630年)春,李靖首選大敗東突厥軍,頡利可汗被俘,東突厥正式滅亡。對其他征服的突厥部落,唐太宗採取開懷的民族政策,讓他們保留各自風俗習慣,估摸著和今天的自治區差不多。
突厥擺平之後,還不行,唐太宗又收復了吐谷渾、高昌、焉耆、龜茲等地,並在龜茲建立了大唐安西都護府,重新恢復了對西域這片土地的統治。打開了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原王朝與西域以及中亞地區的經濟文化與交流。
不管是被征服還是主動歸附的少數民族部落,唐太宗都不強行改變他們原來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並且任命原來的部族首領作為長官來管理他們,因此他們尊唐太宗為“天可汗”。
唐太宗還用和親的辦法,和周邊少數民族進行了深入的聯絡。這就不得不說下吐蕃的和親,吐蕃是現代藏族的祖先。貞觀14年(即公元640年)吐蕃大首領松贊干布主動和大唐示好,並遣使臣向唐求婚,唐太宗將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為妻。文成公主進入吐蕃後,帶去了很多漢族人民,以及將農耕、紡織、建築、造紙、制筆、釀酒、冶金農具製造等技術帶入吐蕃,對吐蕃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即使宋朝更為富足,但是相比較而言,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鼎盛時期,是世界的大都會!所以,以強立足才能讓他人臣服,富而不強只能是個胖子,富豪,讓他人覬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