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很多電視劇當中,都有著“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臺詞,說的是在古代,國與國之間有一個“潛規則”,就是即使兩個國家正在為敵,互相攻伐,但是雙方也不可以殺害雙方派出的使者。

那麼這種“潛規則”在古代真實存在麼?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這個潛規則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形成了。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極其動盪的時期,那時候在整個中華大地上產生了無數的國家,這些國家相互攻伐,彼此征討,在幾百年的戰爭當中,這才形成了“不斬來使”這麼一個潛規則。而關於這一點具體的產生,還要專門講到當時的一場戰爭。

公元前596年,周朝皇室已經衰落,天下四分五裂,各地諸侯群雄並起,而在這些諸侯國之中,楚國是當時極其強大的一個。這一年,楚國派遣使者申舟出使齊國,但是在申舟臨行之前,楚莊王卻特地告訴申舟,千萬不要從宋國經過。

但是這件事卻被宋國執政王華元聽到了,他認為這是楚莊王對自己國家的不信任,是對宋國名譽和尊嚴的踐踏,於是華元就乾脆把申舟殺害了。楚莊王得知之後勃然大怒,立即就發兵攻打宋國,沒多久之後就達到了宋國國都,並且將其團團圍住長達9個月之久。

宋國打不過楚國,只好叫援兵。於是宋國派遣使者去到當時也比較強大的晉國求援,可晉國在不久前也敗在了楚國手下,因此並不願意跟楚國正面交惡,只是派遣使者解揚前往宋國,勸他們不要輕易投降,死守國都。

結果解揚經過鄭國的時候,卻被鄭國發現並且捉了起來。鄭國與楚國一向交好,就將解揚送到了楚莊王身前,楚莊王逼迫他向晉軍喊話,要他告訴宋軍晉國不會再來支援,以瓦解宋國的守城之心。

而解揚表面答應,可到了宋國國都之下時,卻告訴宋國堅守城池,晉國援軍不日便道。本來楚莊王是想要殺掉解揚的,但是看解揚如此忠貞愛國,就還是將他放了回去。而因為久攻不下,楚莊王也開始打了退堂鼓。

但申舟的父親卻不答應了,畢竟使者代表的可是一國尊榮,申舟被殺,乃是對整個楚國尊嚴的踐踏,因此朝中大臣也大多不主張停戰,楚莊王雖然是王,但也得考慮臣子的心情,因此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打。

最後這場戰爭結束,還是宋國執政王華元偷偷潛入了楚軍軍中,並且挾持了楚國元帥子反之後,楚國才答應退軍。由此兩國之間完成了城下之盟,而華元則作為人質留在了楚國,戰爭才終於平息。

而這場戰爭,則完全是圍繞兩個使者才導致的,宋國直接被打到了國都,最後只能讓執政華元以身犯險才解除了危機,自然對於殺害使者是十分悔恨的。而當時楚國也想罷兵,卻因為使者申舟所代表的尊嚴而無法退兵,以至於戰爭曠日持久,空空消耗了國力,最終兩國都沒有獲利。

也正是因為這場圍繞使者產生的戰爭導致瞭如此多的惡果,因此在之後的戰爭當中,諸國之間都有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潛規則。在之後的幾千年裡,古人都基本上遵守了這個潛規則。

但清朝的時候,還是發生一起“斬”來使的事件。1856年,英法兩國再次挑釁清朝,並悍然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使得咸豐帝大怒,對西方夷狄更加鄙夷,還向兩國宣戰,並且在1859年的大沽口之戰中,清軍意外地戰勝了英法聯軍,這讓咸豐帝的自信大大增強。

而1860年的時候,英法兩國派出了一個總計達到了39人的使者團,來到了咸豐帝面前。咸豐帝本來以為他們“必有高論”,誰知他們非但不下跪,還向當時打了勝仗的清廷提出了很多不平等、不合理的要求。

這讓咸豐帝十分憤怒,於是便將使者團眾人都囚禁了起來,結果導致其中大半人死在了獄中。咸豐帝本想借著此事告訴西方,他大清這天朝上國不是好惹的。結果英法聯軍就藉著這次故意由他們挑起的外交事件,再次侵入清朝。這一次他們做好了完全的準備,而當時積貧積弊的清朝自然不是對手,致使北京失陷,圓明園被搶掠一空,還被迫簽訂了《北京條約》。

雖然當時無論咸豐殺不殺這些使者,估計英法聯軍都不會放過清朝。但咸豐帝此舉,無異於是給了英法聯軍一個侵略的藉口,加速了西方入侵的過程。結果不僅最後清朝戰敗,自己也在熱河病重身死。由此可見,“不斬來使”這個潛規則是多麼重要了。

1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西漢學者劉歆改名劉秀,一切只是為了應驗讖言,坐上皇帝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