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晉書·嵇康傳》
看過“三國演義”的小夥伴對書中每個經典人物並不陌生,他們的性格特點、外貌身高在羅貫中筆下都極有特色,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有身高九尺的關羽。
提到關羽,眾人都會想到: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如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他的青龍偃月刀在他魁梧的身材下耍得那叫一個帥氣,關羽的氣場來自於他的身高優勢,“劍氣凌雲,實曰虎臣。勇如一國,敵萬人”的勇猛離不開他的九尺身高。
那三國中關羽的九尺身高究竟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釐米?而這個資料是否有可查性?
“七尺男兒”有多高1979年,洛陽關莊村因大雨滂沱導致關羽墓驚現大洞,考古人員接到通知後緊急趕往現場進行勘測,關莊村素來有關羽屍身埋葬於此的傳說。
考古專家在此墓中果然發現了關羽的頭骨,經過考古驗證確實是三國時期的人,有頭骨作證,關羽的身高之謎很快便可揭開!
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年代,“尺”作為長度單位在當時極為盛行,曾有史料記載說尺:“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量度,皆以人之體為法。”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說的就是如此,用尺來比喻高、用寸來形容矮。西漢末年,曾有一位名叫戴德的禮學家這樣形容尺的長度:“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古人用手來丈量長度,一柞相當於一寸,這是民間常用的粗略計算。
而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測量也有所改變,曾有史料記載:“度人之兩臂為尋,八尺也。”以臂長作為測量單位似乎更加方便,它開始以數量作為丈量單位。
透過參考相關史料,我們可以看到三國時期,尺的長度為24.17公分,這個資料並非空穴來風,而是來自於考古人員透過對三國時期古墓文物的研究而得。
古人常言:“人生勝敗無數,吾乃堂堂七尺男兒屹立於天地之間,必能成功”,七尺男兒身高為169.19米,在眾人心中,這種身高就是近乎於完美的身材,健碩且不失風度。七尺屬於完美,那九尺是不是就屬於“逆天”好身材。
桃園三兄弟的真實身高關羽身高九尺,九尺就是217.53公分,這個資料和時下社會對尺寸的定義資料出入不大。考古專家在發掘三國時期的古墓時,曾在古墓中發現了三條漢尺。
這種漢尺有三種不同長度,分別為22.37釐米、22.5釐米、23.04釐米,為了更加精確,考古學家便折中取了一個22.5釐米作為參考。
如果按照22.5釐米為一尺,那關羽身高為202.5釐米。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關羽能夠長到2米以上,這實屬罕見。
在漢朝時期,眾人的平均身高為一米五到一米六,能夠長到兩米就是“時代”高度,難怪關二爺總給人一種不怒自威的感覺,畢竟別人看他都是仰視的目光。
而他的身高為行軍征戰提供了極大便利,腿長騎馬、臂長刷刀,過人的武力,加上超人的品德,難怪被後世尊為“武聖”。
除了關羽身高較高外,三國的其他英雄也是“大高個”,史料曾這般記載張飛:“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
長八尺,比關羽雖然矮了一尺,但身高也有1.8米以上,按照三國的尺度換算,張飛身高乃是193.36釐米,如果按照22.5釐米/尺,張飛也有一米八。張飛的勇猛不僅來自於他的怒目,更來自於他騎馬時的威武。
關羽、張飛都是英雄中的佼佼者,那他們的老大哥劉備又有多高,既然能夠桃園三結義,說明三人不僅三觀相投,身高必定不會有太大差距。
三國書中這樣描述劉備:“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七尺五寸這個身高相當於現在的1.81米,劉備的風度翩翩真的只是因為溫文爾雅嘛,自然還有較為勻稱的身高做支撐!
這三兄弟在當時都是1.8米以上的高個,如果你覺得關羽、趙雲、張飛都是高個的話,那呂布的身高堪稱“小巨人”。
一些資料上曾這樣描述呂布:“李儒見丁原背後一人身長一丈,腰大十圍,弓馬熟閒,眉目清秀,五原郡九原人也,姓呂,名布,字奉先”。
一丈有多高,這種高度幾乎碾壓三國其他英雄,一丈相當於現在的230釐米。呂布身高兩米三,這高度在全球的體育界都較為難得,更何況是當時的戰亂時期。
難怪眾人總說:“馬中赤兔,人中呂布”,呂布的身高乃是常人可望不可及的高度,這種高度對於他轅門射戟有著極大的助力.
他的身高能夠幫助他提高助力,所以當他到轅門外一百五十步地方、一箭射中畫戟的枝尖後,眾人看得目瞪口呆。如果讓“三寸丁、古樹皮”的武大郎射戟,恐怕不能如此吧。
古人對英雄的嚮往三國時期,英雄層出不窮,他們武藝高強、善用兵器,是叱吒一時的人中豪傑。三國時期是個冷兵器時期,出征作戰都需要使用較重、較長的兵器,這對於佔有身高優勢的英雄來講,無異於如虎添翼。
因身材魁梧,關羽耍大刀成為了經典一幕,以至於後人常調侃:“關公面前耍大刀,不自量力”;張飛使用丈八點鋼矛能夠將其運用得行雲流水,這就是張飛賣秤砣,硬碰硬……
這些人的性格被後人編成俗語流傳至今,以耳熟能詳的民間小故事繼承著他們的光輝。他的身高雖然是個謎,但不可否認他們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身影。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這些歌頌三國時期英雄的詩句無不充滿著後人的敬仰。
有人說:三國演義終究是高於藝術的小說,它的真實性有待商榷,像呂布的一丈長明顯是誇大了事實,在真實的三國中,呂布、趙雲、張飛關羽並沒有如此身高。
這是作者為了烘托他們的英雄主義才設定的特定身高,如果真的有人長到兩米三,那必定會被記入正史中,然而,這些記載都是出自於小說演義,正史中並沒有對他們身高的如實記載。
也有人說:無論身高如何,都不能否定古人對身高的一種嚮往,他們將自己的美好願景化作英雄人物,這是好的期望和寄託,先秦時期計程車兵身高普遍為一米七以上,關羽等人未必就是虛有身高。
小結偉人曾言:“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這種高度就是對抗未知領域的信心,它並非只有身高的高度,更多的是對未來高度的憧憬。
在物質充足的現代社會,我國國民的身高普遍在增高,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男子的平均身高為一米六七、女子的平均身高為一米五五,這些資料截止於2015年。
近些年,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極大的滿足,從基本的溫飽到提升的營養,這些現象都意味著時代的進步。
從三國時期發展至今,中國人的身高見證著國家的進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們的身高伴隨著思想的高度在普遍發展,這得益於法治社會給以的和平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