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西四環滎陽故城的西南角,有一個村因人命名,叫紀公廟。村中有一巨大的墓冢,乃漢代名將紀信的衣冠冢。紀信何許人也?誰給他建的衣冠冢?面對著這一省級文物,需慢慢揭開它神祕的面紗。
公元前205年,劉邦率軍駐紮滎陽,項羽也統領大軍將滎陽城包圍得水洩不通。城內糧草眼看就要斷絕,但又突圍不成。在這危難關頭,劉邦手下大將紀信主動提出由自己出城去誑騙楚軍,劉邦可以乘間逃跑。在夜間,陳平派二千名女子穿戎裝手持兵器,紀信身著劉邦的衣服,坐著劉邦的車子,出滎陽城東門,聲言向楚王投降。楚軍放鬆警惕,高喊楚王萬歲,聚集在東門外觀看。這時劉邦率幾十匹人馬從西城逃跑。項羽見是紀信而非劉邦怒不可遏地說:“劉邦在哪裡?”紀信說:“漢王已經離開滎陽”。楚霸王氣得火冒三丈,當即在滎陽城外用烈火將紀信燒死 。
劉邦得天下後,仍念念不忘保駕忠臣紀信,在滎陽西門外修一紀信衣冠冢。隋唐以後多代皇帝屢有封敕和祭祀,宋封“忠祐安漢公”,元封“輔德顯忠康濟王”,明封“忠烈侯”。1941年,蔣介石率領國民政府要員于右任、林森、衛立煌、陳立夫、程潛、李培基等十數人前來紀公廟祭拜,並勒石刻匾。
《漢書高帝本紀》紀信(?—前204年),字成,將軍,趙人。隨劉邦起兵抗秦,曾參與鴻門宴,屢見忠心。由於身形及樣貌恰似,在滎陽城危時假裝劉邦的樣貌,向項羽詐降,被俘。項羽見紀忠心,有意招降,但紀信拒絕。最終被用火刑,多年後被人民奉為“城隍”。
據《文獻通考》記載,此廟始建於唐天寶七年(748)。紀信(?-前204年),字成,末初時的部將。先從起兵,為部曲長。前204年,劉邦被項羽圍困,紀信替劉邦詐降,被火焚而死。後人為其修墓立廟,今廟已無存,只剩唐代以後重修廟宇和讚頌紀信的碑刻30餘塊。
其中以大書法家、唐尚書右丞盧藏書寫的石碑最為珍貴,碑額篆書“漢忠烈紀公碑”六字,碑身隸書,字跡端麗,吸引了無數書法愛好者來此臨摹拓寫。
紀信墓冢的情況,《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記載:“墓冢高11米,周長125米,墓前建有紀公廟,樹有祭祀碑碣多通。1977年該墓發掘,為一大型空心磚墓,出土銅、鐵、玉、陶器及五銖錢等300餘件。”
“紀公廟在墓南,廟內有戲樓、大門、大殿、捲棚、東西廊房,大多已改建。廟內有唐長安二年(702)“漢忠烈紀公碑”,高2.27米,寬1.07米,記述紀信功績。”
紀信廟現在為省級文物,現在經過政府投資整修,已經初現當時規模。當地百姓為紀信忠義英勇、替主獻身的行為,專門把“紀信豐碑”列為古滎八景之一。
當地作家毛豫華曾作詩稱頌紀信功績:“隨漢起兵抗暴秦,鴻門赴宴有其人。劉邦征戰滎陽困,詐降被焚留忠魂。後世美名傳千古,供奉城隍佑庶民。封疆拜侯襲三代,省級文物古滎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