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6月26日,當時世界的51個國家在美國舊金山簽署了《聯合國憲章》,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二戰中第一個遭受軸心國侵略的國家,當時的中國得到第一個簽署憲章的榮譽。當年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
此後,聯合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特別是在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方面。時至今日,聯合國仍是世界範圍內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組織。
類似於一戰後美國人主導成立的國際聯盟,二戰後成立的聯合國也是美國人主導的,所不同的是,威爾遜忙活了半天,美國卻沒加入國聯。而且,由英法主導的國聯僅維持了20多年,期間不僅沒能完成維護世界和平的使命,最終也沒能阻止二戰的爆發。
為了不重蹈國聯覆轍,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籌備聯合國上可謂費盡心思,像當年威爾遜總統親自起草《國際聯盟盟約》一樣,羅斯福親自構思聯合國的框架構成,包括創始成員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甚至“一票否決權”等細節問題。
1941年8月,也就是蘇德戰爭爆發後、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英首腦在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上籤署了“大西洋憲章”,首次提出成立一個國際組織維持世界和平。1942年1月1日,包括中國在內的26國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正式採用羅斯福提出的聯合國這一名稱。
1943年,中美英蘇四國發表《莫斯科宣言》,在隨後的德黑蘭會議上,三巨頭就儘快成立聯合國進行了確認。到1944年9月的華盛頓橡樹園會議時,聯合國的藍圖被正式描繪出來,而牽頭的就是當時的中蘇美英“四大國”。
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就成立聯合國問題,三巨頭做最後安排。此時情況出現一些變化,在上一年的橡樹園會議時,蘇聯方面提出,讓蘇聯的所有加盟共和國都成為聯合國創始成員國,也就是說,除了蘇聯自身,每個加盟共和國單獨擁有一票。這一要求理所當然遭到了美英拒絕。
在雅爾塔,斯大林就此事做了一些讓步,提出只要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作為創始成員國,對這個今天看來都不可思議的要求,羅斯福和丘吉爾居然答應了。現在看看聯合國的成員國,不同於原蘇聯其他十幾個加盟共和國,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在1945年10月24日首批加入的。
想想也不奇怪,當時不管是羅斯福還是丘吉爾,在很多問題上對斯大林不斷“妥協”。他們清楚,蘇聯可不是一戰後被西方合夥欺負的蘇俄了,而斯大林也不是幾年前一再懇求美英開闢第二戰場的那個斯大林了。別說聯合國創始成員國這樣的“小問題”了,就是蘇聯對日作戰的條件這樣的“大問題”,美英還不是犧牲他國利益滿足蘇聯?
說到當年中國成為聯合國五常之一,有一種觀點認為是羅斯福“提攜”了中國,這當然不能說錯,羅斯福確實在聯合國問題上支援中國。而在斯大林和丘吉爾眼中,中國對二戰的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特別是已經淪為美國跟班的英國,作為戰時首相的丘吉爾對中國一直不怎麼友好,這在戰爭期間英國關閉滇緬公路、英緬軍和中國遠征軍“不配合”中體現的很明顯。在頑固的丘吉爾看來,中國甚至還不如六週就投降的法國,哪有資格與三巨頭平起平坐?還有一點,生怕中國戰後收回香港,丘吉爾想方設法阻止中國融入國際社會。
那麼,羅斯福為何對中國這麼友好?這當然不是美國人善良,從某種意義上說,類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也是由自身價值決定的,哪有無緣無故的友好?
當時的情況是,蘇美英三大國中,蘇聯要獨自面對美英兩國,顯然是一比二的劣勢,所以當英國提議讓法國入常時,蘇聯很爽快地同意了。
蘇聯人清楚,法國雖然也屬西方陣營,卻總是不聽美國的,這個高盧雄雞雖然打仗不行,但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總是跟美英對著幹,這一點讓蘇聯很滿意。法國入常後,四國的話語權相對平衡,至少不會出現“三國戰蘇聯”的一邊倒局面。
羅斯福當然也不糊塗,雖然他對法國一直不怎麼看好,但可以給你面子,那我拉中國進來沒什麼意見吧。在羅斯福看來,中國戰場牽制了大量日軍,為太平洋戰場的美軍減輕很大壓力,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入常”於情於理都說得過去,而且國民政府今後也必將跟隨美國。
事實上,斯大林和丘吉爾雖不願承認中國對二戰的貢獻,但也不敢在全世介面前抹殺這一事實,況且,無論從哪方面衡量,作為當時世界響噹噹的大國,中國都具備入常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