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雖然我們現在從上帝的視角來看,日本先和德國一起把蘇聯滅掉,然後再合夥幹掉中國

和英國在亞洲的實力。有這樣的大歐亞腹地的戰略縱深在,那麼美國即便再強大,也拿軸心國沒有任何辦法。

常言“當局者迷”,當事人鑑於當時複雜的形勢與自身條件,做出的決策是後人難以想象的。

那日本人為何從一個自已理想願望點出發,卻走向了一個事與願違的落腳點的呢。這裡有著一根有趣的邏輯線條所牽引。而這種邏輯又告訴我們什麼呢?

一場爭執的會議日本對於蘇聯作戰的利益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而東南亞的利益則是實實在在的。

永野修身

1941年3月的會議中,在陸軍與海軍就爭執北上與南下的會議中。

陸軍次長梅津美治郎說:“如果北進,陸軍的戰力全力發揮,完全可以打敗俄國。”

海軍軍令總長永野修身就毫不掩飾的說:“陸軍到蘇聯難道去西伯利亞抓北極熊嗎?”

梅津美治郎馬上反駁:“我們可以和德國分享俄國的石油、糧食。”

永野修身反唇相譏:“從高加索到海參崴有四千多公里,就靠一條漫長的西伯利亞大鐵路運輸,幾個俄國突擊隊就可以斷掉你的生命線。而要維持住這條生命線,陸軍要耗上多少軍隊啊?”

梅津美治郎與板垣徵四郎一時答不上來。

海軍大西瀧治郎中將又加上一句:“東南亞的石油、橡膠,那是可以馬上挖了裝船出港就走的,大日本聯合艦隊幾艘驅逐艦護航就可以了,海運比陸運那個更合算,難道諸君不知?”

的確,這可是多快好省地建設大東亞啊。

此時,板垣徵四郎又反問:“難道你真的要向美國開戰?”

現在輪到海軍開始磨磨嘰嘰啦。

這時倒是東條英機出來說話:“如果到了帝國生死存亡之際,我們的先輩不是曾經都勇敢的向強大的清國和俄國開戰過嗎?他們不是為帝國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嗎?”

海軍這幫人聽了,這時連忙點點頭,為了帝國利益在所不惜嘛。

這裡就明擺著,要打蘇聯的話,日本必須要做好全國總動員,也不一定能達到目的。

印度南支那事件的意外緊張,引起英美的連鎖反應

可是真正決定日本向美國開戰邏輯的事情,那就是著名的南部法屬印度支那進駐事件。

為什麼要說這個事呢,因為它是珍珠港事件的起源。

印度支那是個地名,位於印度和中國之間,就是現在越南、寮國、柬埔寨這一塊,這一塊在當時是法國的殖民地。

這個地方的資源很豐富,盛產大米和橡膠,是一塊天然的糧倉。

到了1940年6月的時候,德國入侵法國,法國政府投降,之後法國政府搬到了法國中部的維希,所以那個時候的法國政府也被稱作維希政府。

日本飛行員訓練

傀儡政府也有尊嚴的

這個維希政府理論上是德國的傀儡政府,但是它們也很有權勢,它們的情況是既不完全配合宗主德國,也不強烈反對德國的指導,總之就是個很特別的政權。

後來德國、日本要結成盟友了,小日本就打主意了,都是好朋友了,法國也敗了,那我去法國的殖民地印度支那搶點資源,豐富一下自己的資產能有多大的事呢?

是吧,本來也沒多大事,日本就跟德國和維希法國政府談妥,商定時間準備簽約,到時候日本軍隊5萬人先進駐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6月,這眼看生米已經下鍋,離煮熟就差一步了,這個時候出事情了。日軍第五師團,就是板垣徵四郎所在的師團的一個大隊,居然在這個時候擅自從中國鎮南關提前進入印度支那領土,這個行為叫做擅自越境,往大了說就是入侵。

羅斯福發表宣告

法國人不樂意了

這時候維希法國政府就不樂意了,雖然讓你進來是個喪權辱國的事情,我是沒辦法阻止你,但是我讓你什麼時間進來你才能什麼時間進來,沒到你進來的點你要硬闖,那就不行。

雖然我們是戰敗國,雖然政府被稱為傀儡政府,但是傀儡政府也是有尊嚴的好不好,於是維希法國政府開始強烈抵制日本的入侵。

這眼看生米要煮成熟飯了,結果又被硬生生地倒了出去。這個時候日本的高層就懵逼了,什麼事這是,這幫軍人還能不能管住了,於是處罰肇事者,然後接著談判,再次商量進駐時間。

三國軸心同盟

擅自進攻印度支那

到了7月份時,剛剛商量妥當,安撫好了法國人民的情緒。日本人擺好姿勢表好了情,準備重新來一次,日本總參謀長也已經下達了停止進攻的命令。

結果又出事了,在前線指導工作的參謀本部作戰部長富永恭次少將和華南方面軍副參謀長佐藤賢了大佐聯手來了一回下克上。擅自做主從陸海兩路向印度支那進攻。這兩人就用武力的方式強行進駐了印度支那北部。

法國維希政府當然也出兵反抗,但是哪擋得住如狼似虎的日軍。

可是這本來能和平解決的事情,硬是又被日本人搞成了用武力解決。

這個就是著名的南部法屬印度支那進駐事件。

中國抗戰

維希法國告狀了,造成兩個影響

國際社會聽到這個訊息後一片譁然,這個事件的兩個影響就出來了!

第一個,法國政府就找德、美等國投訴啦,你看看這日本怎麼這樣子搞呢?德國希特勒看了也極為不爽,自已這個大哥當得賊沒有面子,說好的事情又一次攪黃了,索性不管了。

這個世界總得有個講理的地方不是?德國不做主,美國可以維護正義啊!

日本,這個行為透露出的訊號非常危險。什麼事情都得按規矩來,你這樣憑自己能打,就見誰都打的姿態是不行滴。

第二個,激怒了美國人,日本人在印度支那部署的陸軍,不但可以直接威脅英屬馬來半島,還可以直接威脅美國的殖民地菲律賓,美國的民眾也憤怒起來。羅斯福總統這個時候必須要警告一下日本了。

三十年代美國街景

下面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就來了。

1940年7月,印度支那事件的使得國際社會對於日本的反應強烈!

第二天,在美國的要求下,英國丘吉爾首相迅速重開滇緬公路,並率先宣佈貸款1000萬英鎊給中國。隨後美國國會也透過貸款5000萬美元給中國,並宣佈對日製裁,要求日本從中國和越南全面撤軍!

第四天,日本為報復英美,日本又做出了一個衝動性的決定。宣佈加入三國軸心同盟,條約規定:如締約國一方受到目前未參與歐戰或中日"衝突"的某一國之攻擊時,該國將得到其他兩國一切可能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援助。

第五天,羅斯福總統馬上針對三國軸心事件的發表嚴正宣告,明確反對軸心國,指出納粹就是侵略性的國家。並制定了針對世界局勢的代號“狗”的戰爭計劃,並開展全國戰爭工業動員。

到了1941年,美國和英國聯手,開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把日本的石油資源給卡死了。同時,又加大了對中國的援助。

日本的處境就越來越困難了。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插曲。

到了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德軍悍然進攻蘇聯。但這裡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德國沒有提前告知日本。

而恰恰在1941年4月13日,日本為了提前結束在中國的戰事,為免蘇聯掣肘,與蘇聯談判。在莫斯科克裡姆林宮,日本外相松岡洋右與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

這讓日本措手不及,很惱火,也很為難。大哥你既然想幹蘇聯,你就早點說一聲嘛。我好不容易剛剛和老毛子簽了條約了,你就自已幹起來,什麼意思嘛?

德國裝甲部隊

日本歷史上也的確沒有在簽署條約後馬上違約的先例,比如《華盛頓海軍條約》,日本都是等條約到期才開始瘋狂造艦的。這種違約在國際上影響很壞了。

當然,你可以說日本為了軸心國利益,委屈一下自已,就是要違約去攻擊蘇聯,以達成軸心國戰略目標也行嘛。

但是這裡就有二個問題擺在日本人面前!

1、蘇德戰爭爆發之時,日本還是一直儘量避免與美國鬧僵。當時日本正派野村大使與美國進行談判。如果連剛籤的條約都不算數,那麼日本與美國的談判就毫無任何可能,馬上就會招來美國的全面制裁。

2、美國已經開始明確支援蘇聯。1941年7月,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僅僅一個月後,美國就透過租借法案大力援助蘇聯,這也讓日本沒有考慮的時間視窗。

此時進攻美國正在援助的蘇聯,影響歐洲戰場的格局,必然將招致美國的進一步的極力反對與報復。

左也是得罪美國,右也是得罪美國。進攻蘇聯的事也就更不在日本的考慮之中了。

而且日本與德國畢竟不是一體,同樣日本在1941年12月偷襲珍珠港時也沒有事先告知“希特勒”,也算小小“報復”了一下希特勒。

進攻蘇聯是不想了,可是仗還是要打的啊。

美國一制裁,這一下就要了命了。

首先,美國對中國的援助從縝緬公路不斷進來。而日本人又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一下,中國戰場的事情就不知會拖到何年何月,日本人就更急了。

日本坦克生產線

其次,是石油資源的枯竭,當時日本的石油基本上只夠用3個月,也就是說三個月後,他們所有的戰爭機器都要報廢。與此同時,日本在中國還有個巨大的戰場包袱。這等於小日本要眼睜睜的看著自已一步步被掐死。

你說這時候他打蘇聯還怎麼打?坦克開到莫斯科都會熄火。

日本人的兩條路!

這時候擺在日本面前的就兩條路,一條是放棄七七事變後吞併的中國土地,退回到以前的狀態。這一條行不行呢?

不行!

別說日本軍人哪,就是日本老百姓也完全接受不了。想當初日俄戰爭勝利後,日俄簽訂了一個沒有賠款的《朴茨茅斯協議》。民眾指望的大筆賠償金落空。數萬群情憤怒的日本國民猛烈地襲擊了公園附近的內相官邸,警察局等,全國都為之震盪。

現在中國已經投入了那麼多資源,死了那麼多的人,這個時候如果打退堂鼓,怎麼和大家交代,誰都有損失厭惡心理的嘛,所以要收手已經不可能了。

另外,自從明治維新之後基本上就是一些戰爭狂人在得勢,那些軍閥頭目極為好戰,他們極力鼓吹對外擴張策略,如果誰要是在那個時候提出收手,就跟叛徒一樣,是要“天誅國賊”的,軍隊自已人就會分分鐘把他幹掉。

這是第一個選擇,退回到以前,他們堅決不幹。

要命的第二個選擇

那第二個選擇是什麼呢?

就是賭一把,投入所有的資源來一場速戰速決的戰鬥。先打通石油的供應渠道,解決石油的供給問題,把最棘手的能源問題搞定,然後迅速擺平中國,形成既定的事實,等手裡握著中國這塊土地的時候,再和美國談判,商量具體的利益格局。

如果希特勒那邊也發展得不錯,這樣兩邊一夾擊,美國再厲害也顧及不到亞洲的利益了。這樣一來,他們擴張的計劃就基本能夠實現。

那麼問題就來了,要繼續開戰就得有石油,怎麼找到石油呢?

要找油

我們開始就說了,蘇聯的石油是可望而不可即。

而當時的印度尼西亞有石油,不過中間恰好被菲律賓給擋著,菲律賓又是美國的殖民地,石油還是被美國控制著。

緬甸也有石油,不過緬甸又是英國的殖民地,一時半會還拿不下。不管怎麼樣,大的方向已經有了,只要佔領這兩個地方,就能補給戰爭。

美軍收復菲律賓

賭國運

時間不等人,先搞定菲律賓再說。菲律賓有駐紮在珍珠港的艦隊保護著,對於日本來說,現在可以直接進攻,和美軍正面對掐。

1894年,在沒有人看好的情況下,日本打贏了亞洲老大大清國

1905年,又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日本又打贏了俄國老毛子。

1941年,日本人決定再一次“賭國運”。

於是,二戰最弔詭的一幕就出現了,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

所以,日本在二戰時,你說飢不擇食也好,痴心妄想也罷,只能是選擇南進。因為與德國之間的彆扭,又因為沒有時間視窗與資源保障、足夠時間去進攻蘇聯。

諾門坎戰役讓日本人怕了嗎?

有人會說,不對啊,你怎麼不提諾門坎與張鼓峰戰役呢?

與眾所周知的恰恰相反,日本並不懼怕蘇聯。

日本諾門坎與張鼓峰戰役並沒有引起恐懼蘇聯的心理。日本透過二次戰役瞭解了自已的戰鬥力。日軍的素質完全高過蘇軍。只是日本大本營因為中國戰爭的原因,並不希望擴大對蘇聯的戰事。

日本火炮生產線

就拿諾門坎戰役來說:蘇軍是整個國家的力量全神貫注的打,以致當時西伯利亞鐵路的

運力幾個月內都是超負荷運載的。當時蘇聯最高指揮部指示,一旦日軍有所行動,就要全力以赴的壓上,所以蘇軍是押了重注的。

而日本這邊,則是日本關東軍第23師團小笠原中將的輕率行動(戰後他亦為此引咎自

殺)。關東軍並沒有做全面的部署。

整個戰役過程中,日本大本營就明確表示反對將日蘇戰事擴大。並在戰役剛結束時1939年9月3日釋出命令,強令關東軍解散已經集結的所有反攻部隊。

整個戰役的實力對比來看,蘇軍有超過7比1的坦克裝甲車數量優勢,6:1的火炮數量

優勢,3:1的兵力優勢,但傷亡比日軍更大。

蘇軍最高指揮官朱可夫說:“我一生中最危急的時刻,不是在莫斯科,也不是在斯大

林格勒,更不是在庫爾斯克,而是在哈拉欣河!”

朱可夫元帥為何這麼說呢?

在諾門坎戰役中,在航空兵方面,蘇軍就損失207架戰機,蘇軍投入的500架戰機幾乎一戰就損失了一半。而日本才出動了190多架飛機,損失飛機64架,空軍損失將近是1:3的戰損比。

蘇軍投入坦克524輛,裝甲車385輛,壓制火炮542門,飛機500架。卻遭受了比日軍更大的人員傷亡,蘇軍坦克被擊毀280多輛,裝甲車損失90輛,日軍只損失了30多輛裝甲車輛。

連裝備遠不如蘇軍的中國軍隊,在臺兒莊戰役中能擊毀日軍坦克40輛,裝甲車30多輛,戰果都超過了諾門坎戰役中強大的蘇軍,也可見中國軍人的英勇善戰和頑強不屈的精神。

從航空兵與裝甲兵的作戰能力上,日軍明顯領先於蘇軍,日軍只是敗在兵力兵器準備不足上。

你說這種戰損比情況下,一向狂妄的日本皇軍會畏懼蘇聯軍力嗎?

所以,日軍懼怕蘇軍而不北上是一個偽命題,是一個簡單思維的結果。

到了這裡可以總結一下:

日本人初期其實一直不想擴大戰事,一不想打蘇聯,更不想打美國。而是希望先解決中國問題,所以與美國、蘇聯都在談判。

但問題是你一旦侵略了中國,就形成了這樣一個邏輯鏈條。

日本想與美國和談穩定資源——蘇聯利益與資源又不確定,又簽有條約——中國戰場拖得太久,要找資源——印度支那事件出現了下克上事件,激怒法國——法向德、美求助——英、美國聯合制裁日本——日本生氣加入三國——美國更生氣,要求日本退出中國與越南——談判陷入無解,日本能源需求急迫——找最近的東南亞解決能源——最終導致日美開戰,而不是蘇聯。

所以,當年日本為什麼從一個理想的此岸卻走向了一個黑暗的彼岸呢?

1、不要輕易違背規則,違背規則的成本很低,但事後的代價很大。

如印度支那事件,日本人本來想只是解決中國問題,然而卻一步步不自覺的招來了美國這個巨無霸。有時看起來違背規則是捷徑,但是常常不得已導向萬丈深淵。

2、組織結構的完善永遠比戰略戰術更重要。同樣是印度支那事件與諾門坎事件,日本都出現了下克上的嚴重組織架構問題。

說明頂層組織出現不和諧,任何戰略戰術都無法貫穿。在商業競爭中,再有市場利益在面前,你的組織架構不合理。就象著名的雷士照明,就因為股東管理架構不完善,相互傾軋,在巨大的市場空間面前,也是迅速倒下。

3、有一分實力說一分話,有十分實力做七分事。

二戰時的美國,在這一方面就做得比較好,在國力長期居於世界首位時,並沒有主動發起戰爭。

華盛頓造艦條約簽署後,美國也從來沒有像日本一樣,把軍艦數量造滿過,航母的數量一直就低於日本。

以致日本輕視美國海軍的實力。然而一旦戰爭爆發,美國軍艦象下餃子一樣,最快時可以達到一天一艘的速度。巨大的差距直接就壓垮了對手。

日本人一味地炫耀暴力,卻最終倒在了暴力下。

企業也是一樣,多少公司老闆以吹牛的方式套取資金,把自已吹成了胖子,而最終都倒在了吹牛上。因為你一旦吹了,只有不斷的吹下去,最後把自已吹爆。

今天,但願當年日本人走錯的路,留給我們當代人的一些有益的啟示。

往期回顧:

參考資料。

《落日:日本帝國的覆滅》

《光榮與夢想》

日本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戰史叢書》

《諾門坎事件爆發原因及對日蘇關係的影響》 

1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為《覺醒年代》中郭心剛的原型郭欽光所作的詩:郭欽光:第一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