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中華民族脊樑式的人物,其愛國精神貫穿整個華夏幾千年文明的始終,縱觀青史,無數仁人志士莫不受之影響,成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傑之士。
屈原才華橫溢,一身正氣,被任以要職,擔負重任。萬鈞重擔於一生的屈子,內處政事,頒行法律,井井有條,百姓安寧,國家行穩;外交諸侯,合縱連橫,以御暴秦。在風雨飄搖之際的戰國末期,屈原憑一己之力,挽救了大廈將傾的楚國
然而,天妒英才,昏聵的懷王廢黜大賢,親者痛、仇者快,一心為國的屈子遭受世間最大的不公,若換成他人,恐早就“良禽擇木而棲”了吧!在野的屈原仍心繫楚國,頻上善策,可換來的是更殘酷的對待。“一封朝奏九重天,西貶洛陽路八千”,歷史上,不知多少像屈原這樣的愛國之士,最後含恨九泉。時也,命也!雖是時勢造英雄,卻更像是老天在故意開他的玩笑。
汨羅江邊,屈原的生命來到了末期,他與隱士漁父討論了一個哲學問題——擇生與擇死。屈原認為,一個人處世,必須保持高潔的志向,不能隨波逐流,為世俗所玷汙,更不能因時勢而移性轉志,隨時從分。漁父則認為屈原是愚忠,效命於昏庸之主。聖人與世推移,不滯於物,不斷更改自我目標,以適應不停變換的形勢,而不是懷揣美好的理想而無法實現。孔子雖是周邦之臣,但彼周禮崩樂壞,國之不國,遂棄舊迎新,舍周遊說,此為聖賢之道。
屈原身負萬丈凌雲之才,遊於諸國,何國不容?可身為楚國的決策大臣,國姓屈氏,肩負興邦安民的重任,一旦國滅,即為貳臣,亦或亡奴,這在屈原身上,是不可能接受的。
死,可以明志,當理想隕落,造化弄人,國破家亡,沒什麼比死更容易讓屈原解脫。屈原以一人之死,撐起了整個中華民族的脊樑,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一批批的屈原,前赴後繼,用生命捍衛中華民族的尊嚴,才讓中華文明延綿至今,未曾中斷。正如屈平的名字,剛正不阿,忠貞烈強,堅守理想,活出生命的價值,這是懷石而死的屈原,幾千年後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