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雄爭霸、兵戈擾攘的歷史長河中,項羽是一位失敗的英雄。太史公司馬遷在其史學鉅著《史記》中,專闢《項羽本紀》為之列傳,成功地描繪了這位起於行伍,一霸天下,叱吒風雲,悲壯雄烈的千古英雄。項羽雖然未能獲得劉邦那樣高吟《大風歌》衣錦還鄉的榮耀,但其金戈鐵馬、兵攘血刃,浪擲頭顱去,不肯過江東的英風豪氣縱貫千秋,受到後世景仰。
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項羽生於亂世,“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天性豪放,驕狂剛愎。他自幼不師古訓,書劍無學,立志要學“萬人敵”的兵法,但“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因此,他一生統領三軍南征北戰的軍事才幹,是在戰爭實踐中鍛煉出來的。他從不崇拜權威,幼年時期看到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出遊,不僅毫無敬畏之心,卻脫口說出:“彼可取而代也!”其叔父項梁急掩其口:“勿妄言,族矣”。少年時代的項羽,已表現出他的兀兀反骨和貫天豪氣了。及至陳勝吳廣於大澤鄉揭竿而起之時,天下豪傑各樹旗幟,爭霸稱雄,項羽亦乘勢興兵,躍馬馳騁,佐項梁,立懷王,殺宋義,滅秦嘉,奪會稽,戰鉅鹿,“威震楚國,名聞諸侯”,在一片反秦爭霸的廝殺吶喊聲中,以歷史主角的身份,登上了群雄逐鹿的歷史舞臺。
然而,項羽畢竟不師古訓、不重典則,政治上自有其先天的不足。項羽個人品質最大的缺陷是驕狂自大,剛愎自用,不善於吸納英才,不能任屬良將,不聽人謀,吝於封賞。大將韓信譏諷他是“匹夫之勇” “婦人之仁”。正因為如此,他手下的韓信、陳平、英布等最後都投靠了劉邦。“亞父”范增是項羽身邊最重要的謀臣,但他的許多謀略一直不被項羽採納。最後由於陳平的離間,反而遭到項羽的猜忌。范增失望至極,憤然離開項羽回鄉,在途中因背疽發作而死。項羽還好急怒,嗜殺戮。他還在項梁帳下時,帶兵攻取襄陽,“已拔,皆坑之”;鉅鹿之戰,“楚軍夜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攻入咸陽,更是大開殺戒,“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與田榮一戰,“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肆行殺戮,只能使民眾畏懼背遠,攻城略地,卻得不到民心。此外,他逐殺義帝、誅韓王成以及“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的言論,都暴露了項羽缺乏戰略遠見。太史公將項羽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 ,遂招王侯叛己;又“奮其私智而不師古”,“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且“至死不自責”,而致兵敗身亡。這樣的結論是非常精當的。總的說來,項羽性格粗率驕狂,戰略上缺乏遠見,政治上不善韜晦機變,只能算是一個草莽英雄,一個勇冠三軍的武將,卻不是雄韜大略的統帥,更不是老謀深算的政治家。他長於披堅執銳率軍破敵,卻短於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所以,在此後多年楚漢相爭波譎雲詭的軍事較量和政治角逐中,他終於敗倒在機變詭詐的劉邦手下,結束了他悲壯雄烈的人生歷程。
流傳千古的“鴻門宴”,是中國政治軍事史上的精彩華章。項羽與劉邦聯手攻秦,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結果劉邦先入咸陽,收降秦王子嬰。而項羽軍事實力遠勝於劉邦,且已令天下諸侯歸心。初聞劉邦已破咸陽城,“欲王關中”,項羽大怒,傳令“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大有橫掃漢軍、“滅此朝食”之勢。劉邦十萬兵馬自然不是四十萬楚軍的對手。情急之下,猥瑣機詐的劉邦大驚失色,原形畢露,再無王者的功架和尊嚴。他急急惶惶一再詢問謀士張良“為之奈何?”“為之奈何?”。項伯來訪,他謙恭有加,自降身份,“以兄事之”,“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博得了項伯的好感與同情。及至到了外接美酒、內伏刀兵的鴻門,他低三下四,俯首稱臣,在項王面前一付屈辱可憐相。酒酣耳熱之際,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伯亦拔劍對舞,蔽護劉邦。張良使樊噲持劍闖入,斗酒彘肩,威震軍帳。劉邦由張良掩護抽身如廁而逃。一場鴻門宴,項羽威重如山,劉邦如鼠遁穴,范增籌劃落空,張良機謀善變,項莊張牙舞爪,樊噲威勇懾人。真個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劉邦能涉險脫逃,一靠張良之謀,二靠範噲之勇,也說明他善用人謀,長於機變,韜光養晦,能屈能伸。項羽違背“兵不厭詐”的訓條輕易放走了劉邦,失去了一舉擒王的絕好機會。但他作為一代梟雄,主要目的還是讓劉邦自甘臣服,放棄“欲王關中”的企圖,未必非要揹負“背盟” “不義”的罵名而殺掉劉邦。況且兩軍對壘,能以威勇屈人之兵,不以陰詐奪人之帥,亦為大將氣魄。
項羽生得慷慨,死得悲壯。在四面楚歌、兵敗垓下之後,退至烏江渡口,烏江亭長欲渡他過江逃生,項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無愧於心乎!” 言罷,棄馬持劍,返身再戰,漢軍人多勢眾,項羽負傷不敵,遂拔劍自刎。在保全自己生命與永存英雄氣節相矛盾的關頭,他毅然選擇了後者。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悲壯之言,撼人肺腑,遂成千古絕唱,令此後多少末路英雄詠歎效仿而慷慨赴死。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相比之下,生死關頭的漢王劉邦可謂狼狽猥瑣而又極端自私。在潰敗竄逃、楚兵追逼的急迫情況下,他為了自己逃生,可以把親生兒女推墮車下;在項王烈火高俎欲烹太公的危機時刻,他並不急迫痛心,而是狡詐油滑地對項羽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乃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骨肉拋於路,老父置於俎,仁何存?義何在?精於帝王之術的劉邦,不仁,不義,不慈,不孝,卻穩坐了八千里江山,真是“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了。
虞姬虞姬奈若何
項羽最終是失敗了,但其英雄本色並未泯滅,戰場敗亡並不能遮蓋其人性光輝,其人格魅力讓後人欽敬不已。太史公稱讚他“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所未嘗有也”。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也留下許多歌詠項羽的詩篇——
《題漢祖廟》
乘運應須宅八荒,男兒安在戀池隍。
君王自起新豐後,項羽何曾在故鄉。
(唐·李商隱)
《烏江》
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
英雄去盡羞容在,看卻江東不得歸。
( 唐·汪遵 )
《詠項羽》
北伐雖全趙,東歸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唐·於季子)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宋·李清照)
時不利兮騅不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