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路的盡頭
漢兒學得胡人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這是晚唐詩人司空圖的兩句詩,不僅是唐末亂世的真實寫照,也道出了歷史上很多身在異邦漢人的生活哲學。
對梁氏姐弟來說,漢人的身份,是註定無法迴避的問題。解決不好這個問題,就無法真正贏得党項貴族和軍民的支援,也就無法牢牢掌控權力。換句話說,作為漢人,他們必須要證明自己比党項人更熱愛党項。
如何證明呢?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向故國宣戰,向故國的同胞舉起屠刀,將故國的家園燒為灰燼。只有雙手沾滿故國同胞的血,身上揹負故國的罪孽,才能證明與故國一刀兩斷,才能證明對党項的忠誠。
梁太后,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前期對大宋的隱忍和謙恭,不過是掌權之初的策略而已。
三年後,公元1070年,梁太后親率30萬大軍,帶著百日干糧,向宋朝邊境發動全線攻擊。是役,夏軍幾乎傾巢出動,鋪天蓋地向宋軍襲來。
宋軍猝不及防、連連潰退,夏軍進軍神速,兵鋒直抵榆林城,距離宋朝邊境重鎮慶州(今甘肅慶陽)僅40餘里。其先頭遊騎兵,甚至已直逼慶州城下。一時間,大宋舉國震動。
這年,正是王安石主持變法的次年,年輕的神宗皇帝雄心勃勃,正欲振奮精神、振興國勢,做一代大有為之主。面對夏軍的攻勢,神宗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很想與之決一雌雄。
宋軍正待全面反擊,梁太后卻主動撤軍而去。原來,是旁邊的吐蕃人,眼見西夏傾巢攻宋,便乘虛攻入夏境。夏軍腹背受敵,恐國內有失,便匆忙撤兵。
預料中的宋夏大決戰,就這樣虎頭蛇尾的煙消雲散了。梁氏的野心,神宗的抱負,都沒有了勇武之地。不過,藉由這次聲勢浩大的征伐,党項人對梁氏漢人身份的質疑,確實消減了很多。如此看來,梁氏還是大有收穫的。
當然,宋朝君臣也徹底放棄了對梁氏的幻想。次年,宋軍便展開了報復行動,目標羅兀城(今陝西榆林榆陽鎮)。西北大將種諤發動突然襲擊,夏軍猝不及防,棄城而走。宋軍據城之後,乘勝出兵攻擊西夏重鎮銀州。國相梁乙埋親率夏軍主力迎戰,宋軍力戰不支、連連後退,夏軍復克羅兀城。
未幾,種諤再度來襲。夏軍三千精兵駐紮在羅兀城外的馬戶川,宋軍派六千騎兵出戰,雙方展開了野外的對攻戰。由清晨戰至黃昏,夏軍畢竟人少、漸漸不支,守將率殘部退入城中死守。宋軍組織敢死隊,夜間攀城而入,雙方展開巷戰,最終夏軍棄城逃亡。
羅兀城,經由雙方几番激戰易手,城池損毀嚴重。種諤為圖長期固守,發動上萬民夫加固城牆、修闊護城河,並在城外修築幾座堡寨互為犄角。安排妥當後,他將城池交由部將守衛,自己帶兵回防延州。
得知種諤不在,來年梁乙埋親率重兵捲土重來,守城宋軍陷入苦戰,城中軍士傷亡殆盡,夏軍再奪羅兀城。
至此,雙方重新回到交戰之前的防線,似乎是打個平手。不過,對西夏來說,戰端一開,邊境貿易停頓,國內經濟民生受到重挫,民不聊生、民怨四起。梁太后恐引起更大的社會動盪,便主動遣使向宋求和。至此,梁氏主政後宋夏首次大規模衝突暫告平息。
這輪衝突,雖聲勢浩大,但雙方損失都不大。對於梁氏、宋神宗來說,沒有分出勝負是很難接受的,他們都憋著一股勁,想著要再較量。
果然,短暫的平靜過後,宋夏間又掀起了驚天駭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