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民初的歷史上,黎元洪是一個特殊的人物,他簡直是一個堪比程咬金的“福將”,不但都多次逢凶化吉,而且都做過“皇帝”,程咬金不過是做了一年的“大德天子”,而黎元洪則“兩為總統,三為副總統”,這運氣,連程咬金都望塵莫及。
黎家本是湖北武漢黃陂人,家境貧寒,幼年時隨家人移居天津,黎元洪成年後在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輪機駕駛,畢業後被編入北洋水師,參加過甲午海戰,在清朝海軍中有一定的人脈關係,這在後來武昌起義過程中也發揮了一定作用。
他後來被清末洋務大臣張之洞起用,脫離海軍,到日本學習軍事,歸來後在張之洞掌政的湖北統領湖北新軍。辛亥革命前黎的職務是協統,大致相當於旅長的職務,是當時湖北軍界僅次於張彪的角色。
黎元洪帶兵寬仁,為士兵所愛戴,這個人為人也謹慎厚道,當時湖北新軍中革命黨人眾多,黎發現後多不動聲色的遣退而己,很少痛下殺手。革命黨人對其也多有好感。所以就有了後來“床底下抓來大都督“的說法。
辛亥革命的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當時武漢的革命黨領導人基本被朝廷一網打盡。孫文黃興這些人要麼遠處海外,要麼身在外地,而要基本穩住局面,武昌就急需一位資歷能力威望人脈都有一定水平的人主持大局。所以治軍寬仁的黎元洪就被辛亥革命這批年輕士兵認為是此時的不二之選。
而此時的黎元洪正躲藏在他的外室家中,他宦海沉浮半生,好不容易熬得高位,個性又謹慎暗懦,又安肯隨這些普通士兵反叛清廷?所以,當革命軍戰士衝入他外室家中搜尋他時,倉皇間他藏在了臥室床下。
無奈革命軍是有備而來,大肆搜檢,最後在黎元洪小妾香榻之下將這位後來的民國大總統揪了出來。
黎元洪自分必死,嚎啕大哭,革命軍又氣又樂,說明來意,黎元洪仍是不肯,連說這是株九族的買賣,如何做得?
革命黨人無法,只得將黎軟禁起來,對外以黎的名義釋出公告,宣佈他為湖北革命軍政府的大都督,就這樣,黎元洪稀裡糊塗成為中華民國的“開國元勳”。
但一段時間後,他眼見形勢已穩定,海內響應,各國也宣佈中立,革命似有可為,清廷也似乎不再是堅不可摧,於是漸漸也轉變態度,和革命黨人開始合作,履行起湖北軍政府大都督的職責起來。
黎元洪這個人在當時湖北軍政兩界資歷頗深,其軍政能力也很出眾,所以很快使湖北革命形勢發展起來。後來南北和談,清帝退位,袁世凱就任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就以武昌首義之功,位列副總統。
但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和袁世凱這個北洋大臣比起來,協統出身的他簡直是個小白,所以在袁世凱面前他一向很恭順。
但恭順不代表沒有態度,袁世凱稱帝后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但黎堅辭不就,以示對袁倒行逆施的反對。
袁世凱在做了八十三天皇帝后在全國的反對聲中不得己退位,然後因病而死。而根據當時約法,總統在任期內死亡的,由副總統繼任。黎元洪就這樣在武昌起義白撿了個大都督後,又白撿了個大總統。
白撿是白撿,但當時武昌是群龍無首,他帶著一夥大頭兵,說話還是算數的。但此時北京是北洋的天下,馮國漳段祺瑞徐世昌,哪個不是千年修煉的老狐狸?哪容他一個湖北人說了算?
這其中安徽人段祺瑞更是奇人一枚,老段一生不愛錢不愛地不愛女人,唯獨愛權力。他是袁世凱小站練兵時就有的嫡系,號稱“北洋之虎”,對於“撿漏”成了大總統的黎元洪那是相當的看不上,直以“阿斗”視之。
但黎元洪並不這麼想,他現在畢竟是名義上的民國大總統,有棗沒棗總要打三杆子,於是他和段祺瑞史稱“府院之爭”的爭鬥就開始了。
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他一個湖北人在北洋的地面上和北洋的老資格們爭鬥,自然沒好果子吃,最後段祺瑞的軍師,“小扇子”徐樹錚帶兵將黎元洪趕下了臺。
黎元洪病急亂投醫,竟然電請當時的長江巡閱使張勳進京相助。卻沒料到這個張勳竟然是個如董卓一樣包藏禍心的傢伙。帶著五千辮子兵進京後,沒有幫黎元洪的忙,反而是請出了清遜帝溥儀,復辟了滿清王朝。
這個時候黎元洪的立場倒是和袁世凱稱帝時一樣站的很正,不但痛斥前來勸降的滿清官員。還與北洋諸將摒棄前嫌,支援段祺瑞組織“討逆軍”討伐張勳。
張勳鬧劇平定後,黎元洪自責禍自己招,加之厭倦政爭,遂通電罪己,引咎辭職,退出政界。從此開始投資實業,走“實業救國”之路,他在湖北及廣東等地投資,工農業商業都有涉及,建果頗豐。其家教也甚嚴,子女多所成就,後世留在國內的子孫多在教育界。
縱觀黎元洪一生,真是運氣來了擋也擋不住,一個大都督,一個大總統,可能別人九死一生,屍山血海也換不來,黎元洪靠撿漏就能撿來,但不得不承認,他才具有限,性格又偏於闇弱,在袁世凱身後的亂局中,難所建樹,也是可想而知。但此人在辛亥革命後的三觀頗正,在袁世凱稱帝與張勳復辟這兩件大事上立場堅定,大節無虧,於國於民,可告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