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中國23位科學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勳章,
這個勳章是為了表彰為中國國防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頒發,
錢學森、王淦昌、于敏等科學家赫然在列。
其中有一位科學家,是唯一一位橫跨核彈、導彈、人造衛星三個領域的科學家,也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勳章的科學家,他就是中國著名力學家--郭永懷。
至此,一個塵封已久的名字才被人們熟知...
1
山河破碎,國外求學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面對日本人的狂轟濫炸,28歲的郭永懷面對滿目瘡痍的國家憤慨難當,深感中國軍事力量的薄弱,他認為要使國家強盛起來,首先要發展軍事科學技術發展航空事業。
為此,郭永懷放棄了自己在北大物理系所學光學專業,輾轉西南聯大,改學航空工程流體力學,隨後郭永懷被中英庚款基金會錄取,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讀研究生。
碩士畢業後郭永懷來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師從著名力學家馮·卡門,與錢學森、錢偉長成為同門師兄弟,並以優異成績獲得博士學位。
在此期間,郭永懷便因在跨聲速與應用數學方面兩項重大成果而名揚世界,更是與錢學森解決了飛機超聲速飛行的問題,為人類突破聲障做出了重要貢獻。
2
名揚世界,一寸丹心圖報國
名揚美國的郭永懷被被聘為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
受聘時,郭永懷在資料表格“如果發生戰爭,是否願意為美國服兵役”一欄中,填了個大大的“不”字。
他說:“中國是我的祖國,我想走的時候就要走。”
並明確表示:“我來貴校是暫時的,將來在適當的時候就要離開”他對各種讓他加入美國籍的來信一概置之不理。
他說:“我是在對日抗戰的初年,因為自感救國無門,帶著慚愧的心情跑到了國外。”
我自認為,作為一箇中國人,有責任回到自己的祖國,建設美好的山河。”
在美國被滯留了5年的錢學森回國,臨走之前,錢學森給郭永懷寫了一封信,邀其一道回國。
無奈,當時郭永懷已答應康奈大學創始人威廉姆.西爾斯做一項研究工作,要一年後才能完成,郭永懷便於錢學森約定:一年後按時回國。
3
幾經磨難,終回祖國
回國前,郭永懷特意邀請了美國所有同事和朋友,在大家閒話的時候,只見郭永懷搬出裝滿自己尚未發表的論文收稿及實驗資料,當著所有人的面一頁一頁地丟進炭盆裡。
妻子李佩十分不解,現場所有人為之驚歎惋惜,郭永懷平靜地對妻子說:“沒事,這些東西都印在我的腦海裡面了。”
妻子李佩便不再言語,她知道,如果不燒燬這些資料,美國又會以各種名義拒絕他們回國。
1956年,郭永帶著妻子及女兒踏上了歸國的郵輪,經過一個多月的海上行程,回到闊別十六年的祖國,當看見鮮豔的五星紅旗和穿著制服的衛兵,郭永懷和妻子李佩高聲歡呼:可不容易,算是回家了。
4
接受任務,報效祖國
1958年9月,美國裝上核彈頭的8英寸榴彈炮,運抵金門。
面對美國的威脅和核訛詐,中國決定開始研製核武器計劃。
在錢學森的推薦下,郭永懷加入了自主研發原子彈的力學保障工作,
加入這次祕密任務的還有實驗物理學家王淦昌、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他們形成了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在當時中國經濟技術都落後的情況下,郭永懷引領科研人員進行大量的課題、資料分析和場外實驗,
從課題設定、方案制定、裝置建立、結構設計、實驗實施和結果分析,無一不親自過問。
在3800多米的青海戈壁灘上,氣候環境十分惡劣,條件艱苦。
夏季酷暑難耐,冬季寒氣逼人,51歲的郭永懷與年輕人風餐露宿,
經常轉進帳篷與參試人員一起研製加工炸藥,
而妻子李佩完全不知道丈夫現在乾的什麼工作,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回,只知道他是在為國家做貢獻,回家的時間也寥寥可數。
為了完成1964年完成第一顆原子彈爆破的任務,郭永懷一邊繼續做著力所的工作,一邊又祕密前往青海研製基地,
高原反應及物質的匱乏加之兩地奔波,郭永懷的頭髮全白了,
中國物理工程研究院工程師鄭百英回憶道:雖然那時候才50多歲,看起來都有六七十歲。
在一眾科研人員的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在倒數聲中,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看著升起的蘑菇雲,所有人都歡呼雀躍,這顆原子彈傾注了郭永懷的太多心血,此時郭永懷卻癱倒在地。
5
投身祖國,攻克難題
在眾人還沉浸在興奮之餘,郭永懷又在思考另外的問題。
雖然原子彈爆炸成功,但是要想讓原子彈成為真正的武器,就必須用一種辦法把它送到預定的目標裡去---那就是擁有導彈。
所以,在原子彈爆破之前,郭永懷早就已經提前在研製導彈了,而這在當時的中國,還沒有人去研究這方面的課題。
於是,郭永懷從喜悅中出來,又開始馬不停蹄的研製導彈。
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破僅兩年後,中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了,這樣的速度就連當時武器先進的美國都望塵莫及。
6
不幸遇難,七尺之軀保護材料
郭永懷似乎還不滿足於這一切,又開始全身心研製中國第一顆熱核導彈。
1968年12月5日,郭永懷在實驗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他需要立即趕回北京,
儘管為了保護像他一樣的科學家的生命安全,中央特地採取了保護措施,其中之一就是不讓坐飛機,他對助手說:乘飛機節約時間,夜航打個盹就到了,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
凌晨,郭永懷乘坐的民航飛機在首都機場距離地面400米時,突然偏離軌道,失控墜毀在機場附近。
趕來搜救的人們從飛機的殘骸中吃驚地發現,有兩具被燒焦的遺體保持緊緊地抱在一起的姿勢。
遺體被吃力地分開後,在兩人中間掉出一個皮質公文包,竟然完好無損,開啟後,令現場震驚,是一份熱核導彈絕密試驗資料。
而用生命緊緊保護絕密材料的兩個人,一人就是郭永懷,另一人則是郭永懷的警衛員牟方東。
前來接應的警衛員看見這個公文包,一下子反應過來,瞬間跪倒在地。
郭永懷常戴的一塊表,永遠定格在半夜3點03分。
郭永懷的離去,是中國科學界的巨大損失。
不久,訊息便傳到周恩來總理那裡,周恩來總理聽到訊息後,失聲痛哭。
錢學森無不傷感嘆息:就那麼十秒吧,一個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優秀力學家就離開了人世,生和死,就那麼十秒。
在郭永懷離世22天后,中國熱核導彈爆炸成功,可惜這位至死都用生命在保護著資料的科學家,再也見不到了。
7
祖國不忘,榮獲授勳
1999年9月18日,23名為中國國防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獲得了國家頒發兩彈一星勳章。
郭永懷,是唯一一位橫跨核彈、導彈、人造衛星三個領域的科學家,也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勳章的科學家。
2003年,李佩先生代表丈夫將這枚代表著郭永懷一生貢獻的珍貴的勳章捐贈給了中國科技大學,李佩先生說:讓他的學生們都知道,有這麼一個人,都做過了哪些事。
中國科技大學校長郭世傑,雙手接過這沉甸甸的勳章,說道:
這枚勳章是空前絕後的,中國如果沒有兩彈一星,恐怕很多事情不是今天這個樣子了。
這樣的一個獎章,不單單是純金質的獎章,更多的是他們金子般的精神,在我們國家應該永遠的流傳下去。
8
平沙莽莽黃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
在美國之時,很所人曾不理解郭永懷為什麼要放棄優越的國外生活回到中國,在國外過悠閒富足的科研生活不好麼?
郭永懷聽後平靜的只說了一句:“國家貧瘠就是做兒子的無能。”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飽受戰爭、侵略,歷經無數次生死存亡時刻,然而這個民族卻從未被這些磨難所毀滅,時至今日,我們這個民族仍然堅定地生存著,我們民族的血脈仍然得以延續下來,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力量在支撐著我們?
也許郭永懷這樣的科學家們給了我們答案:
即使民族危難,即使國家千瘡百孔,即使國家身處暗夜,總有那麼一些人,挺身而出,從未放棄過對光明的追求,在黑夜裡堅定前行。
他們在國家貧瘠時沒有嫌棄她,在國家孱弱的時候沒有鄙視她,在國家有需要時沒有拋棄她,為了這個深愛的國家放棄自己優越的生活,不求名利,隱姓埋名,他們選擇了一條艱難坎坷之路,將自己奉獻於這個國家。
他們在科學技術中刻苦鑽研孜孜以求,他們不被浮名絆此生,在歷史車輪中無名無利亦無悔,他們猶如那蒼穹裡的一顆顆明星,指引著人們前行。
因著這些人的信念精神,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麼會有:
寧可放棄國外優越生活,排除萬難,奮不顧身回到中國,為祖國航天事業做貢獻的兩彈一勳錢學森;
才能理解為什麼會有滿頭銀髮、腳著一雙舊皮鞋,在高鐵上爭分奪秒做研究的78歲院士劉先林;
才會理解為什麼會有一句囑託便許一生,隱姓埋名30載的中國氫彈之父于敏,
才能理解在重病晚期,拒絕手術,將辦公桌搬入病房,生命最後一刻,邊呼吸氧氣邊將資料資料存檔,用嘶啞的嗓音喊著再不儲存就來不及了的林俊德院士,
才會理解在生命最後一刻,以血肉之軀將實驗材料緊緊護於胸前的郭永懷與警衛員。
平沙莽莽黃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
這些身懷民族信念和理想的英雄們應該被歷史銘記,應該被民族銘記。
在我們民族的每一個歷史轉折點,正因為這些無名英雄,最終撐起了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他們奉獻著青春,奉獻著智慧,奉獻著勇氣,甚至奉獻著生命。
我們的民族血液,因著這些英雄,得以延續;
我們的民族魂魄,因著他們,得以傳承;
我們這個多難的民族,在他們的奉獻中,得以走向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