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991年12月,隨著蘇聯解體,冷戰拉上了帷幕。

蘇聯之所以會解體,既有蘇聯國內因素,蘇聯在國際輸出革命上的眾多失敗也是原因之一。

冷戰後期,由於美國實力全面領先蘇聯,蘇聯的小弟們一個個被美國挖走。

儘管蘇聯曾經對自己的兄弟國家進行了大公無私的援助,但最後很多都跟其反目成仇。

蘇聯跟埃及的關係,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二戰結束後的一段時間內,埃及跟蘇聯幾乎沒有什麼來往。

因為埃及是大英帝國的傳統勢力範圍,蘇聯剛建國沒有實力跟英美進行全面抗衡。

埃及國王法魯克曾經要求蘇聯提供軍事援助,迫使英國從埃及撤軍,但是被斯大林毫不客氣拒絕。

埃及跟蘇聯關係開始發展,開始於蘇伊士運河戰爭。

當時埃及軍官納賽爾推翻了國王統治,建立了埃及共和國,雄心勃勃想成為中東地區的主宰。

當時美國也想發展同埃及的關係,美國國防部長威廉訪問埃及,表示願意為埃及提供武器。

美國此舉遭到了其盟友英國和以色列的堅決反對:你幫我們的敵人是幾個意思?

要知道兩國是美國的鐵桿盟友,美國不想因小失大。

於是美國提出折中方案,建議埃及加入美國主導的中東防務組織,跟中東國家一起對抗蘇聯。

如此就可以讓英國、以色列滿意,美國好向埃及提供武器。

但是美國的建議,遭到了埃及拒絕。

納賽爾認為,我跟蘇聯無冤無仇,跟英國人卻有很深恩怨,讓我反蘇沒道理。

1955年2月,以色列軍隊對加沙地帶的埃及軍隊發動了襲擊,讓納賽爾如夢初醒。

他終於明白,美國跟以色列是盟友,不能給埃及保護。

由於納賽爾跟蘇聯接觸較少,他透過中國領導人周恩來牽線,跟蘇聯開始就有關問題進行談判。

經過一系列談判,埃及終於在1955年9月,從捷克得到了包括坦克、潛艇、飛機在內的一大批蘇制武器。

這些武器價值8500萬美元,全部按照成本價收款,莫斯科的豪爽讓納賽爾感激不已。

蘇聯這樣做也是逼不得已,因為美國正在對它進行全面圍堵。

1955年,在美國推動下,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等國成立了《巴格達條約組織》,它的用意非常明顯,就是為遏制蘇聯建立的。

在此情況下,蘇聯可以透過跟埃及建立關係,擺脫自己的孤立處境,打破美國建立的對蘇包圍。

對於埃及向蘇聯靠攏,美國醋意大發,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指責埃及目光短淺。

納賽爾是個有遠見的政治家,他明白美國不好惹,不打算跟美國鬧翻。

在購買蘇聯武器一個月後,他派埃及財政部長訪問美國,表達了願意繼續保持兩國友好關係的意願。

但是美國對埃及的做法無法原諒:想左右逢源沒門!

1956年7月,美國中止了對埃及的財政援助。

三個月後,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和英法入侵埃及。

在關鍵時候,蘇聯選擇跟埃及站在一起。

除了在安理會譴責英法以侵略,要求他們從埃及撤軍;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還對英國發表了最後通牒:“英國不要忘記,埃及的背後有一個擁有毀滅性武器的國家。”

赫魯曉夫可不是隻做姿態,戰爭初期,蘇聯在埃及的軍事教官們就駕駛米格15加入空戰,並且擊落了一架英國偵察機。

10月31日,英法軍隊對埃及進行大轟炸的時候,效能更先進的米格17也來到埃及投入戰鬥。

這種新型的戰機,埃及飛行員不會操縱,剛開始駕駛它的自然都是蘇軍飛行員。

蘇聯飛行員甚至駕駛伊爾28噴氣式轟炸機,轟炸了以色列本土。

11月5日,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林加寧致信英法領導人,威脅要對兩國開戰。

需要指出的是,在這場戰爭中美國也立場堅定的反對英法以,對英國施加了巨大的外交、經濟、軍事壓力。

在美蘇的共同努力下,英法被迫在11月7日宣佈從埃及撤軍。

蘇伊士運河戰爭埃及大獲全勝,讓埃及對蘇聯感激涕零,兩國關係進一步升溫。

戰爭結束後,蘇聯立即向埃及提供了價值7億盧布的軍事、經濟援助。

1958年到1960年,蘇聯又向埃及阿斯旺水壩一期二期工程豪擲11億盧布。

到1965年,蘇聯對埃及軍事援助達到15億盧布,佔蘇聯同期對外軍事援助的三分之一還多。

由於蘇聯的支援,埃及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1958年,埃及還完成了和敘利亞合併,儼然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袖。

但是就在這時候,埃及和蘇聯關係也出現了波折。

1958年7月,伊拉克發生左翼軍人領導的政變,他們的主張跟埃及不同,因此納賽爾指責共產主義者破壞阿拉伯統一,說埃及只是被蘇聯利用的“反帝工具”。

赫魯曉夫也對納賽爾鎮壓共產主義者的行為表達不滿,兩國的矛盾顯現出來。好在赫魯曉夫覺得埃及不能拋棄,做出積極努力,彌合看雙方裂痕。

1961年,納賽爾宣佈走社會主義道路,把自己變成共產主義者。蘇聯人對此非常滿意,稱納賽爾“同志”,兩國關係進入蜜月期。

與此同時,美國跟埃及關係卻漸漸降溫,兩國漸行漸遠。

1967年6月5日爆發的第3次中東戰爭中,美國完全站在以色列一邊,和埃及徹底決裂。

1967年6月21日,蘇聯則源源不斷向埃及提供軍事物資。 在這段時間,蘇埃關係逐步升溫,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可是這一切,都隨著薩達特的上臺而發生改變。

1970年9月28日,納賽爾總統逝世後,薩達特擔任了埃及總統。

薩達特也是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他立志收復失地,名垂青史。

他明白要想實現遠大理想,必須要跟美國改善關係,蘇聯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無法與美國相提並論。

薩達特上臺後,迫不及待希望跟美國恢復友好關係。

他在這一年給美國總統尼克松寫信,表示埃及不是蘇聯的小弟。

1971年,薩達特在國會發表演講,表示願意和平解決跟以色列的領土爭端。

70年代正式蘇聯國力的巔峰期,蘇聯正在全球進行戰略擴張,是與美國劍拔弩張的時候。埃及這時候拆老大哥的臺,老大哥豈能容忍?

於是,在薩達特不再忠誠後,蘇聯開始減少和停止對埃及的援助,蘇埃關係進一步惡化。

1972年7月,薩達特一聲令下,1.5萬名蘇聯軍事顧問和專家捲鋪蓋走人。

薩達特還霸氣的宣佈,沒收蘇聯在埃及領土一切設施和軍事裝備。

同時,薩達特還指責納賽爾取消自由經濟和私營工業,照搬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扼殺了埃及經濟的活力,給埃及帶來了“可怕的災難”,決定在埃及實行市場經濟。

1976年,埃及廢除了“埃蘇友好合作條約”。

至此,埃及跟蘇聯徹底翻臉。

蘇聯人節衣縮食向埃及提供了幾十年援助,到頭來卻發現,他們養了一隻恩將仇報的白眼狼,成為了冷戰中,蘇聯輸出革命的又一個失敗案例。

從結果上講,薩達特的舉措譭譽參半。他的確透過和平手段完成了與以色列的和解。但這一舉措極大的得罪了阿拉伯國家,讓埃及成為了阿拉伯國家眼中的叛徒,最終薩達特雖然獲得了和平使者之名,卻被極端民族主義者刺殺,沒有完成自己的全部抱負。

1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翻臉的技術和藝術,權謀家關鍵時候就要敢於捅老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