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一箇中國媽媽,一個日本女兒,沒有血緣關係,卻有著深深的羈絆。

電影《又見奈良》揭開了一個隱秘群體的真實人生。

1、戰爭結束後,有一群人留下了

戰爭遺孤,是一群特別的、不怎麼為人所知的群體。

日本佔領東三省期間,發動國民逐步搬遷到東北。但二戰結束後,日本戰敗投降,這些來到中國土地上的日本家庭,有的順利撤退回國,有的則病死、或戰死,留下大量的孩子無人照顧。

於是,這些日本人的孩子們,留在了中國的土地上,被中國家庭收養。

從小生活在中國,這些人裡裡外外——不管是外表、口音,還是思考方式,都和中國人無異。以至於當有人問他們,“你們覺得自己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多數人會操著一口東北口音的普通話回答是前者。

可是他們的故鄉畢竟還是日本。於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陸續有遺孤回日本尋親。

據日本官方統計,大約有2000多名遺孤最終回到他們的家鄉。

但這也只是故事的開始。

遺孤們回到故鄉後,往往會經歷種種不適應:文化和生活習慣上的不適應;日本社會本身並不是很包容外來人融入,遺孤他們眼裡經常被視為異類,因而他們也無法和日本人親密往來;身份和能力問題,導致他們經常只能做服務員、工地工人之類的門檻較低、收入也低的工作,導致他們生活窘迫。

遺孤的二代,也許還少了些文化融入上的距離感,但對於遺孤們來說,雖然身在故鄉,卻有著強大的陌生感,這種身份認同上的偏差,既帶來現實上的困境,也讓他們心理上倍感孤獨。

2、尋親,其實就是尋找自己的姓名

動漫《千與千尋》裡面有一個情節,湯婆婆透過和人簽訂契約,把他們的名字抹掉。當一個人忘了自己的名字時,他也就忘了過去,忘了自己是誰,也就被困在原地。

名字,不單單只是一個稱呼,也承載著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以及一個人的過去。

《又見奈良》裡面,老太太在日本尋養女的時候,遇到最棘手的問題,就是不知道她的日本名字是什麼。

沒有名字,戶政處也不知道從何查詢此人,只能大海撈針,從散落各地的歸國者打聽。

即便找到了曾經租房給她的房東,對方也記不得她姓甚名誰。

為什麼她在日本生活了這麼多年,卻無人知曉她的名字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她並沒有找到自己的家。

回到日本之後,原本以為在奈良找到了家人,但透過血緣鑑定,發現並不是。

她在日本也成了無根之人,只能到處打工,四處尋親。

在退休警察的口中,她甚至因為無家可依,在生命的最後,把幫助了自己的律師的姓氏,作為自己的姓氏。

終於有一個確定的姓名了。好像藉由這種方式,終究也給了自己的尋親之路一個交待。

她有中文名,那是她和養母之間的紐帶;但光由此是不夠的,她始終需要找到真正意義上的故鄉。

有的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麼養女以及戰後遺孤們在日本遇挫之後,不選擇回去中國?

導演鵬飛對此給出了他和戰後遺孤們交流後得出的答案:因為回不去了。

當初決絕地告別養母,想必也是下了很大的決心。離別後的一封封書信,也從來是報喜不報憂。這讓她如何能有勇氣回去?

而對於其他遺孤們來說,也許在中國的養父母已經離世,或者戶籍早已被登出,想回去也不可得。

3、又見奈良,轉角遇見溫情

《又見奈良》雖然從側面反映了戰後遺孤生活的不容易,但並未加諸過多的悲情色彩。

相反,片子裡時常可見溫情的元素。

遺孤二代小澤和奶奶並非有血緣關係,奶奶其實算是爸爸的奶媽,當年爸爸的母親因為沒奶,後面是靠這位奶奶的奶水才得以餵養長大,於是兩家人的關係很要好。

國村隼扮演的警察,因為年輕時忙於工作,沒怎麼陪伴家人,退休後和女兒幾乎沒有聯絡。每晚喝完酒後回到家,他都會習慣性看看門口的郵箱是否有來信,但毫無例外失望而歸。

正是出於想要彌補的心情,他積極陪伴祖孫二人尋找養女,也在過程中把小澤當做女兒來看待。

而奶奶在跨越千山萬水來到奈良之後,即便沒有得到確切的養女下落,但在這個過程中,她看到了女兒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信裡曾經提到過的地方,對她來說,何嘗不是一種滿足?

也許有人會說,結尾要是能與養女重逢該多好。

但生活哪能盡如人意。更重要的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是否重拾起對家人的愛,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思考,對戰爭的反思。

願世界沒有戰爭,也就少一些因戰爭而引發的家庭悲劇。

#電影又見奈良#

12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郭曖為何醉打金枝,你看公主都做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