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完了薩爾滸之戰,大明在遼東失去了話語權,後金開始慢慢崛起,萬曆也在公元1620年的七月,離開了這個世界,至於是氣死的,還是愁死的,咱們就不得而知了,緊接著他的兒子,泰昌皇帝朱常洛,才幹了僅僅一個月,就夠奔那時,追隨他老爹去了,接著就是大明第一木工聖手,天啟朱由校上位,可就在他即位初期,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在渾河邊上又發生了一場戰鬥,這就是渾河血戰。
很多人對渾河之戰感覺很模糊,包括許多人喜歡的《明朝那些事兒》中,也沒有提及到這場戰爭,各種書籍中對這場戰爭的記錄也很少,其實我在講秦良玉的時候,曾經略微提到過渾河血戰,正是在這場戰爭中,白桿兵精銳可以說是損失殆盡,那這仗到底是怎麼打起來的呢?今天令狐就跟大夥聊聊這場感覺挺有名,但卻有感覺很縹緲的渾河血戰。
當時明軍是由三大部分組成,浙軍,白桿兵,薊遼兵,對手自然還是努爾哈赤和他手底下的八旗兵,不同於薩爾滸之戰,這次大明的兵力弱,而後金的兵力強,當時後金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挾薩爾滸之勝,兵鋒直指瀋陽,就在這垂危之際,有兩支生力軍趕到,一支就是四千白桿兵,另一支就是三千浙軍,正是這七千多人去正面硬剛人數幾倍於自己的後金鐵騎。
這一戰的慘烈程度可以說是空前絕後,所謂野戰無敵的八旗軍,僅僅一個下午就戰死了參將一名,遊擊兩名,分別是參領西佛先和佐領席爾泰、格朗,對比下數年之後,讓袁崇煥從寧前道一躍成為遼東巡撫的寧遠大捷,守著寧遠堅城,又是紅夷大炮,又是萬人敵地打了兩天多,後金戰死的將領也不過遊擊兩名,朝鮮的《李朝實錄》中記載,“虜中言守城之善,無如清河;野戰之壯,無如黑山。以川兵六七千,當虜騎十萬,雖眾寡不敵,終至於盡殲,虜之死傷者亦相當,虜至今膽寒。”就連後金自己都說,“野戰之壯莫過於渾河”,所以多年以後,提起這一戰,他們仍然是心裡直哆嗦,兩百年後的魏源更是把這一戰稱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
可是戰爭就像數學題一樣,要麼對,要麼錯,結果最重要,勝利還是失敗,是一個簡單明瞭的標杆,這一戰,大明還是輸了,儘管後金確實傷亡不小,儘管是慘勝,但還是勝了,儘管渾河一戰,大明給後金的殺傷很大,但最後明軍還是慘敗了,可是令狐還是要說一句,這一戰明軍還是體現了在面對外族入侵時,中華民族錚錚鐵骨的血性。
其實這一戰失敗的原因也很多,比如被許多人炒得最熱的川浙火併,兩部不和,導致了有浙軍見死不救的說法,其實我覺得雙方看不上眼有可能,但是見死不救不太可能,而且浙軍既然選擇了戰鬥,那麼坐視川軍在北岸拼光,讓自己失去近戰保護有什麼好處?這個從道理實在有點兒說不過去。
咱先說白桿兵,數千人過河,來到北岸,可是還未列好陣型,便遭到八旗軍的萬人圍攻,這才是真正的不講武德,可是白桿兵卻利用長槍陣給八旗軍造成重大傷亡,有一個說法,當時的李永芳,原為明軍遊擊,在萬曆四十六年,投降努爾哈赤,大明第一位投降後金的邊將,找了一個明軍被俘的炮手,從瀋陽城頭,用火炮轟開了白桿兵的陣型,結果導致白桿兵全軍覆滅,帶兵將領秦邦屏戰死,秦邦屏就是我之前講過的秦良玉的哥哥。
打完白桿兵,後金又按開始攻擊河南岸的浙兵,有人說這是戚家軍,在這裡令狐想多說幾句,渾河之戰中的浙軍,沿用的是戚繼光在任薊鎮總兵時創制的戰車車營陣法,戚家軍的魂死在1588年,就是戚繼光被彈劾後病逝的那一年,而肉體則在1595年,薊鎮之變誘殺戚家軍殘部中消亡,所以這支浙軍已經不再是大明軍神戚繼光手下的那支接近現代化軍隊的鐵血勁旅了,如果非要說還有什麼關係的話,只是領軍將領戚金,他是戚繼光的侄子,這一戰,他也戰死疆場,沒有辱沒他叔叔的一世威名。
史料記載,川兵營甚堅,後金多次進攻無果,八旗勁旅“死於槍弩者數千人”,就在北岸血戰之際,南岸以童仲癸、陳策率領的浙軍,在離渾河五里處佈列戰車銃炮,紮營響應,總兵陳策、童仲揆、張明世、戚金積極佈陣,誓後金兵決一死戰。明軍以火器射擊,殺傷相枕。火藥用盡,兩軍便開始短兵相接。戰鬥極為激烈,明軍的步兵沒有弓、撒袋,他們持三尺長的竹竿槍和腰刀,披甲冑,外套一層厚棉,刀、箭不入。在夜幕降臨時與後金兵交戰,一度勝負未分。但後金增援部隊加入,明軍卻久等援兵不至,結果浙軍全軍覆沒,陳策戰死。後金萬矢齊發,童仲揆與戚金、張名世及都司袁見龍、鄧起龍等也一併戰死。但後金前後也損失雅巴海、布哈、孫扎欽、巴彥、雅木布里、西爾泰、郎格、敦布達哈、木布、祿汪格等戰將,所以說,見死不救的,不是死戰到底的浙軍,而是朱萬良。
遼軍總兵朱萬良領三千餘援兵,行至白塔鋪,觀望不戰。遣兵一千為哨探,在後金兵向浙兵營圍攻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明總兵李秉誠、朱萬良、姜弼始進前一戰,可是遇到阻擊先後敗去,尤其是朱萬良部稍經交手即行潰退,沿途被皇太極一路追殺,傷亡三千多人,他本人後來也身死於遼舊之役。
因為賀世賢的輕敵導致瀋陽陷落,所以才會有川浙總兵陳策帶兵前去救援,但是快到瀋陽時發現瀋陽已經淪陷,便決定撤軍,就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說,的確也應該退兵,可是他遭到了諸位將領的反對,尤其以遊擊周敦吉為首的低階將官們堅持請戰,可誰知道這一戰卻是那樣的結果,當時的大明軍隊雖然腐朽不堪,但“軍魂”尚在,面對強敵不畏死,敢憑一腔熱血薦軒轅。
只可惜渾河一戰,把大明軍隊最後的魂打沒了,渾河之前,不管後金多強,明軍還敢於正面對剛!但渾河一戰之後的許多年裡,都只能靠大炮城牆混日子,此戰結束之後,努爾哈赤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祭天祈禱,祭奠死於此戰的九位親貴將領,留下了白骨累累的渾河,為刀光血影的渾河之戰拉上帷幕,為屍山血海的明清易代戰爭的正式開始吹響了號角,昭告著遼東乃至中國百姓的災厄降臨。
渾河血戰,大明輸了,其實作為有正常理智的人,都不會拿這個大吹大擂的,縱觀任何一場戰爭,無論打得如何氣貫山河,但是大家記得的,只是落敗的一方那最後的慘劇,由此可見,失敗者不管多英勇,最後的獎勵都是很差的,可要是隻記得這些失敗者的事蹟並一直沾沾自喜,令狐感覺這彷彿像是一種別樣的自卑心理,面對強敵,固然要敢於亮劍,但是更重要的是,可以戰則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