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侵華開始之後,日軍相繼在淞滬、徐州和武漢會戰中獲勝,東北、華北和華東等大部地區都淪為敵佔區。不過隨著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以及38年蘇援物資到位,中日雙方在中國戰場的態勢實際上已經演變成一種膠著的對峙狀態。不過即使是這樣,國軍在正面戰場上作戰依然吃力。
在抗戰中備戰的國軍部隊
本以為1941年二戰開始後日軍大量主力師團徵調南洋,國軍可以趁著日軍兵力空虛展開反攻,卻沒想在1942年的時候,國民政府派出了精銳的遠征軍入緬作戰,支援盟軍作戰。這一系列的舉動確實不利於當時中國戰場的正面對日作戰。
那為何明知道入緬作戰,會對正面戰場不利,為何國軍卻要堅持開闢“第二戰場”?
當時出國作戰的遠征軍們(劇照)
首先,滇緬太重要了國軍之所以選擇進入緬甸作戰,還是認為滇緬生命線實在是真的重要了,在1937年東南沿海和中部失守之後,國軍本就羸弱的軍事工業就基本損失殆盡(當時的我們為貧窮農業國)。依靠著重慶和後方的兵工廠和軍事戰略物資,根本的就很難地堅持抗日下去。
持續飽受轟炸的重慶大後方
在1942年年初的時候,當時的國軍迎來的一個好訊息和一個壞訊息。
好訊息是日軍偷襲珍珠港,英美被拉下水加入二戰,這對於當時正在亞太獨自抗日的國軍來說無異於又多了兩個比日本還強大的幫手,驅逐日寇指日可待。而壞訊息則是,歐洲的另一邊蘇德戰爭的爆發,讓蘇聯已經無暇東顧資源國軍抗戰,從38年開始的蘇聯援助,將會徹底的停止(實際上從40年開始援助基本上援助的物資,就逐漸變少),援華的軍事專家們都要紛紛回國參加衛國戰爭。
國軍精銳第五軍就是裝備蘇軍坦克
這兩個一好一壞的結果,就意味著以後的援華將會以歐美為主。而當時為了抵抗日軍,援華的物資分別是從兩個方向進入中國,一個方向是蘇援,他們從中亞往西北運輸物資,而蘇援停止之後,這條線路將被放棄。而另一條西南方向,則是從太平洋和印度洋,沿著的滇緬公路、駝峰航線和廣西-越南口岸進入。在1940年桂南戰役之後,廣西沿海城市落入日軍的手上,這一條運輸線也被切斷。
故而在1941年以後國軍西南的物資都是從滇緬公路和印度的駝峰航線運輸進來。
駝峰航線運輸下來的物資
不過駝峰航線主要是飛機運輸,一是成本高,危險係數大,二是飛機的運載能力著實有限。據不完全統計,駝峰航線從1942年到1945年3年的時間裡,合計為中國輸送了65萬噸的作戰物資,年均21萬噸。而滇緬公路從開通到結束則運輸了77萬的物資,而且這還不算在1942-1944這3年時間裡日本佔領緬甸後公路被迫中斷的運輸真空期在裡面。
因此1941年以後滇緬公路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抗戰大動脈”。
在滇緬公路路標拍照的盟軍們
事實上,針對於當時是否要派兵進入緬甸作戰,國軍高層確實也是有自己的顧慮,不過在當時蘇軍顧問團總顧問的崔可夫(參加過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暗示下(蘇聯物資同樣缺,從西北進來的物資可能也會被我方截胡),國軍才最終決定進入緬甸作戰。根據後來的抗戰回憶錄《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是這麼記載
“緬甸為當時中國唯一出海要口,且為中國與英美聯絡之唯一要道。不可任其失陷。而使我與英美隔絕。自陷於孤立無援之境,而易為蘇俄所脅迫,故我決議無條件派兵增援緬甸作戰。”
透過滇緬公路進入西南的物資
實際上我們不難猜測,一旦當時緬甸失守,西南口岸被迫關閉防守,援華的物資只能送歐美輾轉蘇聯進入,且不說同樣物資緊缺的蘇聯會不會扣留物資,就算是從西北進入,成本和時間也會增加,不利於抗戰。
故而在蘇聯暗示表態下,國軍高層才決定出兵的緬甸。
其次,這是一場政治秀在1941年的國際情勢是歐洲蘇德在死磕,而非洲則是的英德在鏖戰,英國人在亞太自顧不暇,亞洲的抗戰起碼在亞洲大陸的作戰上還是以中國軍隊為主,因為當時的中國的實際上在盟軍的地位中也算很高,而為了和盟友維繫好的關係的,自然也要出兵緬甸,顯示反德日同盟的共同進退。
參加開羅會議的盟軍領導巨頭們
在之前美國決定透過《租界法案》透過對中國進行軍事物資和貸款援助,而別人給你送東西,總要有個通商口岸的裝卸物資吧,指望從蘇聯進入,也不現實。在東南沿海被佔領的情況下,只能從的緬甸和印度進入。而別人美國給你輸送物資了,你這邊總不能等著的上門吧,如果真的是這樣,盟軍很難看到國軍抗日的決心——你們抗日,就等我給你送物資上門?
所以同盟關係出兵處於當時國軍來說也是責無旁貸的。
中國遠征軍的軍官們(劇照)
此外,還有一點就是,進入緬甸作戰,美國人的要求是——你們國軍的裝備太差了和日軍的打也是白送。因而承諾給當時出征的遠征軍提供美械裝備(李雲龍:美式裝備好啊),按照美軍的標準,進行裝備和訓練,對於當時並不缺青壯的國軍來說,這相當於是“白P”所以正好可以派精銳的軍隊過去接受美式裝備,一方面可以壯大自己,另一方面別人花錢武裝自己,何樂而不為呢?所以當時入緬作戰的部隊分別為第5、6和66軍,希望透過一邊作戰,一邊實現三個軍的從蘇械和其他武裝,直接換成美械,提升戰鬥力。
換裝美械裝備的駐印軍在訓練
因此無論是從政治秀或者在盟軍中的牌面問題,國軍都要出兵的緬甸保護物資援助口岸,持續抗日。
雨田君說1942年正面戰場國軍依然處於劣勢地位,特別是在湖南-重慶一帶,面臨著日軍的壓力。但為了支援其他戰場的抗日,同時保衛滇緬公路生命線,拖住更多的日軍,支援關內戰場,仍然選擇出兵作戰。並打出了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號召大量的青年參軍,討伐進入緬甸的日軍。
雖然這其中有很多的其他的因素在裡面,但是我遠征軍出國作戰,確實打出了中國軍人額血性,在英國盟友抱頭鼠竄,慌不擇路的時候,正是我遠征軍力挽狂瀾,抵住盟軍的頹勢,在第一次遠征作戰中更是取得了同古和仁安羌等大捷,遠征軍也湧現出戴安瀾、孫立人等一大批名將。
故而我們在追憶抗戰的時候,請不要忘記那些在國門之外為我們爭光的遠征軍戰士們。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