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漢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前後,在司隸州(東漢國都洛陽的周邊地區,都歸司隸州管轄)的河內郡,發生了一起命案,一個張姓公子因私怨殺了一個人。案情並不複雜,但張家在當地頗有些勢力,受害人家屬很是擔心。意外的是,張公子很快就認了罪,等待被處決。被害人家屬總算得到些安慰。然而沒想到,當年三月,皇帝宣佈天下大赦,張家公子將因此而被赦免。如此的反轉,讓受害人家屬只能哀嘆老天不公。
世上好多事,多數小人物們看到的只是偶然,而少數大人物才會看穿其中的必然。
這次看似突發的大赦,其實早就被一個大人物算到了。他就是張公子的父親,張成,史書稱其“善風角”。“風角”是古代的一種占卜方法,主要是依據來自四面八方的風,判斷吉凶。正因為張大師算到不久將會有天下大赦,所以才會讓兒子很痛快地認罪。
但是,張大師這種級別的人物,對小人物有絕對的勝算,但面對更厲害的大人物,則不堪一擊。這個大人物就是司隸校尉李膺,國都洛陽周邊地區的衛戍總司令,東漢八俊之首,當世士大夫的精神楷模。他爺爺曾官拜太尉,他本人更是立身立功,出將入相。他一眼就看穿張大師的小算盤,於是,公然違抗皇帝大赦的聖旨,硬是將張公子直接斬立決。
張大師不會坐嘆蒼天不公,兒子是因為信自己而丟了性命,此仇必須要報。於是,他搬出了身後更厲害的大人物,皇帝寵信的宦官們。張大師“善風角”,他給皇宮裡的宦官,乃至皇帝,都占卜過,且頗有些靈驗,因此與宦官們關係很鐵。
至此,這次事件背後真正對決的兩大集團,宦官集團和士大夫集團,悉數亮相登場。張大師若不是宦官集團的爪牙,怎麼能算準皇帝要大赦?李膺公然抗旨,殺的不是張公子,而是宦官集團的囂張氣焰!
漢桓帝時期的東漢政壇,就是宦官集團和士大夫集團的角鬥場。原本,士大夫集團憑藉梁大將軍連立三位皇帝,掌握著絕對權力。但梁大將軍這個二貨,一手好牌打個稀爛,被宦官、士大夫,乃至皇帝,一起痛恨。於是,宦官集團果斷出手除掉何大將軍,幫助皇帝重掌皇權。宦官們因此五人同日封侯,一舉登頂政壇巔峰。但宦官們的最大缺點,就是讀書少,貪財。雖然士大夫官僚集團,也貪汙成風,但他們骨子裡還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和氣節。他們本來就瞧不起宦官,更無法容忍這些宦官們分享他們的特權。於是,兩大集團針鋒相對,勢同水火。
延熹八年三月大赦令的頒佈,是兩大集團對決的一個爆發點。當朝皇帝在位23年,發生了6次日食,12次地震及地裂,這些都是社稷凶兆。為了攘災和祈福,皇帝先後頒佈了13次大赦令,想借此感動上蒼。但可惜,上蒼未曾被感動,宦官們卻很激動。他們的爪牙四處斂財,多為不法,大赦是脫罪的最好時機。但這種方法用多了就不靈了。延熹八年的大赦,選擇抗旨的,不僅有李膺。還有南陽太守成瑨,他直接將宦官們在南陽郡的錢袋子,富商張汎及其賓客和親族200多人,全部拿下斬首;太原太守劉質也直接將貪橫放恣的一縣巨患,宦官趙津,抓捕殺掉。
宦官們當然不會善罷甘休,第二年,延熹九年六月,他們先成功將那兩名官員下獄致死。接著開始羅織李膺的罪名。他們知道皇帝最恨梁大將軍,最怕官僚集團抱團對抗皇權。於是,在十二月,用交結朋黨、誹訕朝廷的罪名,成功將李膺及一大批士大夫精英打入大牢,史稱第一次“黨錮之禍”。
士大夫集團也在奮力反擊。獄中,李膺決定玉石俱焚:既然說我結交朋黨,那我不妨就多說些朋友,比如各位宦官大佬們的至親好友,大家一起作朋黨。這讓宦官領袖們頭疼不已。接著,士大夫集團的領袖,東漢“三君”之一,全國軍隊總司令,太尉陳蕃,上書解救,但很遺憾,解救不成反被撤職。隨後,另一位“三君”領袖,皇后的父親,外戚竇武,也上書營救。
最終,決定兩大集團對決勝負的終極大BOSS,漢桓帝,不得不正式登場。
漢桓帝這一生,跌宕起伏,他15歲被梁大將軍扶上皇位,登上人生巔峰,但隨後,後宮被梁大皇后管制,朝堂被梁大將軍掌控。他忍辱負重十幾年,終於靠宦官集團幹掉了梁大將軍,但治理國家還得要靠士大夫集團。當年誅殺梁大將軍的宦官五侯,不是病死就是被士大夫集團逼死,他只得再扶植新的宦官領袖;梁大將軍死後,他又培養了新計程車大夫領袖,而當新領袖有失控之勢時,他又得借宦官之手來敲打下。兩大集團的勢不兩立,很難講是不是他有意為之。他是皇帝,天下之主,註定要制衡天下。
於是,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六月,他宣佈,天下大赦,悉除黨錮。
諸葛亮一句“未嘗不痛恨於桓靈也”,將漢桓帝與漢靈帝劃了等號。其實不然,桓帝不是好皇帝,但要比靈帝強太多。他內滅權臣,外抗強敵,能獲諡號“桓”,就是對他武定四方、克敵服遠功績的肯定。但他也留下了極其不好的政治遺產,比如,販官鬻爵、寵信宦官等,還有這次的黨錮之禍。他死後,漢靈帝沒有他制衡的本事,發生了第二次黨錮之禍,這直接動搖了政權根基。內有黨錮之禍,外有黃巾起義,脆弱的東漢末代政權,最終土崩瓦解。
張大師的這一卦,不僅害死了自己的兒子,也間接葬送了東漢195年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