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引言

俗話說“寒從腳起,病從口入”,牙齒與口腔的衛生對於身體健康至關重要,因此我們每天早晚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刷牙。在中國古代社會,人們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用一些原始的方法保持牙口的清潔。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古人刷牙的方式也在不斷地改良。

鮮為人知的是,中國最早的“牙刷”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而歐洲直到17世紀才出現,比我們足足晚了六百年。

含漱法:口腔清潔保健思想的早期代表

在遠古時代的氏族社會,人們過著茹毛飲血的群居生活,以捕魚狩獵、採集野果為生。隨著火的發現和使用,人們的飲食條件得到了質的飛躍,身體素質和生活品質大大改善。但是,每次吃完食物之後,都會遇到殘渣塞進牙縫的尷尬之事,既不舒服,也不衛生。

古代又沒有牙籤剔牙,怎麼辦呢?

於是,古人找來細小的樹枝和魚骨,或者直接用指甲,剔除齒間的殘留物,而後用清水漱口,以達到清潔口腔的目的。當時的人們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牙齒和口腔的益處,只是覺得這樣做很舒服,完全出自自然反應,後來一傳十、十傳百,這種潔齒習慣逐漸流傳開來,形成了最原始的口腔衛生清潔行為。

商朝誕生了最早的牙齒與口腔的保健理念。眾所周知,甲骨文是中國已知最古老的文字,它以刻寫在獸骨龜殼之上而得名,在《殷墟書契》中,我們發現了很多與牙齒有關的文字,如“齲”字下部呈口腔中牙齒排列的形態,上部則有一條彎曲的小蟲正在蛀蝕牙齒。“蠱”字則更為形象,也代表牙齒生蟲的意思。

酒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至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前後。元朝以前人們大都喝的是度數不高的發酵酒,但如果飲用過量也會對牙齒造成腐蝕。殷人尤其喜愛喝酒,所以常有患牙口疾病的人,在商朝的甲骨卜辭中,關於“疾齒”的記載共計40多條,而且還對各類口腔疾病進行了細緻的劃分。

據《禮記》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已經養成了每天起床之後用鹽水漱口清潔牙齒的習慣。漢朝醫書《養生方》中則有“朝夕啄齒不齲”,提倡用漱口預防和治療口腔疾病。西漢年間齊中名醫淳于意認為,齲齒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睡覺用嘴呼吸,二是吃過飯不漱口。他讓患者每天用苦蔘湯漱口,一天漱三升,不出一個禮拜即可痊癒。

《殷墟書契》

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百姓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於漱口這件事也越來越重視,不僅飯後,晨起、睡前都要漱口,才能保持牙口清潔,不生疾患。除了用清水漱口之外,還有鹽水、濃茶、中藥湯等多種材料。鹽水不但可以消毒,而且有保健牙齒的功效;濃茶可以調節脾胃,消除煩膩;用草藥熬煎的湯劑則可以有效地預防和治療齲齒等牙口疾病。

揩齒法:牙齒清潔的方式不斷髮展,刷牙逐漸成為人們的日常習慣

含漱法簡單易行,大大改善了古人的衛生習慣和生活品質,對於強身健體、益壽延年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後來,人們漸漸發現了漱口的不足之處,那就是無法徹底清除牙縫間的食物殘渣。於是,古人發明出了一些揩齒刷牙的方法。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手指清潔牙齒,這種方式有著悠久的傳統,最早的相關記載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類苑》中有記載,將鹽或藥物放入嘴裡咀嚼,或者塗抹在手上揩齒清潔。敦煌莫高窟位於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輝煌燦爛的壁畫聞名天下。

在著名壁畫《勞度叉鬥聖變》中,繪有一幅有趣的揩齒圖,只見一位五大三粗的受戒者頭髮剃光,正蹲在地上用手清潔牙齒,左手握著一隻長頸瓶,右手放在牙齒上“刷牙”,畫像栩栩如生,將古人揩齒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

北宋名士蘇東坡名列“唐宋八大家”,著有《東坡志林》一書,書中也有關於口腔清潔的相關記述:“每天取三錢匕(6克)中草藥放在嘴裡,用少量涼開水漱口,然後用手指擦拭牙齒,再喝一些涼開水。長此以往,能夠保健牙齒、鬚髮烏黑、青春常駐。”

唐朝開始,人們學會了用布代替手指擦拭牙齒的方法,人們在手指上纏裹乾淨的白布揩齒,有時還會在揩齒布上蘸抹中草藥。孫思邈是唐朝著名的醫藥學家,也是“懸絲診脈”的首創者,他將在民間積累的偏方彙編成《千金要方》,獲得了“藥王”的美名。孫思邈出身寒微,長大後逐漸對老莊的道家學說產生了興趣,長期隱居於太白山中,別稱“妙應真人”。

《千金要方》“齒病”一章有言:“每天取少許鹽放入嘴裡,用暖水含漱,用揩齒布擦拭牙齒,同時輕叩百遍,堅持五日,牙齒就能變得牢固緊密。”唐朝佛教碑文《法門寺物帳碑》中有“揩齒布一百條”的記錄,這些揩齒布就是朝廷供奉給佛祖的。

如果說唐朝是中國中世紀的“昏”,那麼宋朝就是近代社會的“清晨”。

宋朝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頂峰時期,海晏河清,民殷國富,科學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醫療保健水平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人們發現了楊柳枝對於牙口保健的特殊作用,“晨嚼齒木”的方法開始出現。人們把楊柳條用水泡軟,將其一段砸平,使其中的植物纖維散開,形成“牙刷”狀,可以上下左右全方位地清潔到牙口的每一個角落

這種用楊柳條製成的揩齒工具質地柔軟、富有韌性,不僅能夠有效地剔除食物殘渣,而且清潔起來令人感覺很舒適。此外,楊柳枝還具有祛風溼、消腫痛的醫學價值,自然成為了人們刷牙清口的最愛,宋朝時期的許多醫學經典中都可以看到相關的記載。

據民間傳說,用楊柳枝刷牙的方法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發明的。釋迦牟尼非常講究個人衛生,他將飯後刷牙列為子弟修行的內容,嚴加約束。在我們的印象中,觀音菩薩永遠都是左手持淨瓶,右手握一根楊柳枝,可見佛教對於楊柳這種植物有著特別的情愫。

古代稱洗頭作“沐”,稱洗身作“浴”,在印度佛教經典《佛說溫室洗浴經》中記載了標準的洗浴方式,提到七種淨身之物:燃火、淨水、澡豆、蘇膏、淳灰、楊枝和內衣。兩漢年間佛教從天竺(古印度)傳入華夏大地,這種用楊柳枝清潔口腔的方法對漢族人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植物“牙刷”:中國使用牙刷和牙膏的歷史領先西方600餘年

據考古學家考證,大約在唐朝末期,中中國人就已經發明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牙刷,同時人們的刷牙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5年,成都的唐代灰坑出土四把骨質牙刷柄。長17.8釐米,前寬後窄,頭部鑿了12個植毛孔,兩排各六孔,與現代的牙刷造型非常類似。

無獨有偶,1953年赤峰的遼國駙馬墓中,也發現了兩把骨質牙刷柄,放置在一個白色的瓷盆中,裡面還有鎏金龍紋的銀碗,三者應是古人洗漱時的配套用具,體現了遼國時期牙刷先進的製作工藝。

古代沒有塑料,牙刷柄一般只能用獸骨、竹枝和木材製作,在頭部鑽兩行細孔,內植刷毛,而刷毛常用馬尾製成。日本道元禪師曾旅居中國,回國後寫下《正眼法藏》一書,其中就詳細記載了1223年他在中國山寺中所見僧侶刷牙的場景。

古人並不將這種清潔口腔的工具稱作“牙刷”,而將其稱為“刷牙子”。第一個發明“牙刷”一詞的當屬南宋人嚴用和,他寫就的《濟生方》一書中首次提到“牙刷”。“每天清晨用牙刷刷牙,再用皁角粉製成的汁液揩牙,可以避免牙齒疾病。”

宋朝已經出現專門製作和經營牙刷牙具的店鋪。南宋都城臨安街市繁華,店鋪林立,“諸色雜貨”中陳列著各式洗漱用品,鏡子、木梳、瓢盆等應有盡有。

宋朝鏡子

商品交易的繁榮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將刷牙看作是日常生活中的必做之事,所以牙刷才會在市場上供不應求。這一時期甚至還出現了最早的牙膏。宋朝人用柳枝、槐枝、桑枝等各類中草藥熬煎成“膏”,混以薑汁、芍藥末,用來清潔牙口。

結語

刷牙是我們生活當中司空見慣的小事,但在中國古代,它卻生動地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以及人們對生活品質追求的提高。從最早的漱口、揩齒,到宋朝的植物牙刷、草藥牙膏,中中國人的口腔衛生不斷改善,口氣清新的同時更能益壽延年。從宋朝人使用牙刷開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是中國對現代人文明生活方式的一大貢獻。

參考文獻:

《禮記》

《夢樑錄》

《千金要方》

《宋朝事實類苑》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陰險小人被當作英雄寫入課本, 18年後水落石出, 公開判處無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