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鴻溝議和之後項羽本以為這是一次休養生息的機會,而且事實上項羽已經是放棄了自己西楚北部的控制權,在簽訂協議之前項羽一直在廣武和劉邦對峙,但灌嬰早已經拿下了彭城,也就是說項羽連都城都沒有保住。事實上項羽卻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恢復,長久的戰爭不但是導致了項羽接連失守,甚至是經濟也遭到了惡劣的破壞,軍隊的疲勞和百姓的痛苦,這些都是戰爭之後所帶來的後遺症。
垓下之戰
接下來則是在議和之後劉邦的背叛,很快追兵趕到,項羽也逐漸招架不住。但是在說垓下之前,需要先了解垓下是在哪裡。實際上垓下並不是一個地名,準確來說這裡是在項羽被圍困之後出名的,垓下的本意原本是說開闊的平原地區,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地形的稱呼。那麼這一片區域在哪裡呢?在靈璧,現在的安徽靈璧縣。
這裡距離彭城有一段路,為什麼項羽不是迴歸自己的本營,反而是要南下呢?這種情況耐人尋味。但事實彭城早已經被毀壞,經歷了幾次大型戰役,比如劉邦佔領彭城、項羽三萬重奪彭城,再然後則是灌嬰拿下彭城。因此項羽此次撤退的目的是想要回到自己的發家地,也就是江東。等到項羽在陽夏做了最後一次反擊之後,就一路向東直奔靈壁,隨後則是發生了幾件大事。
項羽
之所以劉邦會在陽夏戰敗,是因為約定諸侯一起包圍項羽,但是到了日子卻發現一個都沒有來。此時張良告訴劉邦說,這是要因為沒有看到好處,坦言之就是韓信、彭越等人雖得到了封王的承諾,但是封在哪裡,領土多少卻沒有任何說法。隨後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這才使得韓信和彭越出兵,恰逢這時候英布突然勸降了項羽的部下週殷,如此來九江全部叛變,這才算是形成了包圍之勢。
項羽
那麼再來說說項羽陷入了包圍之後,有沒有可能突圍呢?事實上項羽之一直都在突圍,只不過突圍的過程之中也逐漸失去了主力。前面提到了項羽多年的戰爭已經是導致了入不敷出,不但是沒有兵源,甚至是沒有糧草。準確來說項羽剩下計程車兵只有十萬不到,在簽訂了協議之後,項羽又被猝不及防地打了一仗,兵力更是削減嚴重。
楚軍在固陵之戰後開始南撤,這時候劉邦在後面追趕,並且在招呼韓信和彭越的同時,聯合灌嬰從東邊出發會師,並且在陳縣與項羽會戰。這一次則是一邊倒的勝利,在《史記》中有多處描寫這一次戰爭的記載,比如樊噲的“圍項籍於陳,大破之”;灌嬰的“從擊項籍軍於陳下,破之”等等,全部都是破之。
垓下之戰
所以這時候的項羽開始突圍了,但是不能帶走大部隊,因此項羽準備前往九江郡,南下壽春再透過淮河。然而前面提到了英布勸降了周殷,所以項羽發現這一條路線根本就沒有辦法突圍,因此邊前往了垓下。這時候項羽才真正的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很多人這時候又會問,為什麼項羽之前能夠三萬人擊敗劉邦,但是這時候卻不能做到了呢?
項羽突圍
項羽破彭城之戰前文也有敘述,項羽之所以能破彭城一在於當時劉邦屬於聯軍,而且在北面有著樊噲駐守,所以將全部的兵力都集中在了彭城東面。但是沒想到的是項羽正是穿過了樊噲所駐紮的地區,直奔彭城,所以猝不及防下劉邦壓根就沒有反應過來。但是垓下之圍不一樣,項羽不但是兵力不夠充沛,而且包圍圈是劉邦有意識的舉動,所以都屬於軍事的合理部署,這時候項羽想要再找一個突破口,基本上是不可能了。因此項羽只能放手一搏,在垓下和劉邦決戰。但是這時候韓信等人已經趕到,並且兵分五路,其中劉邦在後方坐鎮,韓信則是帶領著前軍以及主力和項羽對戰,但是卻被項羽所擊退。隨後兩翼的孔將軍、費將軍則是側面進攻,項羽不得已撤退,此時的韓信則是再一次發動進攻,項羽失敗。此時則是引出了十面楚歌的典故,項羽知道自己已經沒有了希望,所以第二天帶著八百騎兵突圍,劉邦則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
烏江自刎
後來等到項羽穿過了淮水,卻因為田父指路的問題,項羽被五千騎兵追上,此時項羽身邊僅僅只剩下了二十八人。項羽再一次奮戰,向南撤退奔赴烏江,此時項羽知道大勢已去,即使是回到江東也無法作戰,因此親自作戰,直到自刎而死。至於為什麼項羽不肯過江東,理由也有幾個,首先是項羽的基本盤並不在江東,而是在項地,也就是下項。在項羽扶持楚懷王時期,則是在魯地。也就是說江東並不是項羽的老地盤,真正的老地盤早已經被打沒了。其次會稽一個郡能否擋住劉邦呢?項羽在會稽發家,帶著江東子弟,實際上是靠著刺殺殷通實現的,結果項羽在垓下時自己帶著精銳突圍,拋棄了主力,現在想要去江東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