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周朝後期,禮崩樂壞,周天子雖然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但是已經失去了實際的控制能力,天下各地紛爭不斷,人人自危,後世把這段歷史時期稱之為“戰國”。

經過多年征戰,“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國家吞併他國自身逐漸強大,被後人稱作“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

在戰國初期,有非常多的諸侯國,秦國並不是十分強大的國家,但是秦國為什麼可以脫穎而出一躍橫掃六合統一全國了呢?

在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並不是突然失去統治地位的,而是其對於各地的實際掌控力逐漸削弱的。此時周天子雖然在名義上仍然是天下共主,但是實力並不是最強的,反而其通知區域逐漸縮小。在當時各國中有很多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當時秦國地處偏西,國內生產環境遠不如東方各國,實力在各國排行中並不突出,因此時刻受到來自東方各國的威脅。

百家爭鳴

當時社會各地戰亂不斷,各國都在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實力,只有自身足夠強大,才能不懼外部威脅。因此當時思想文化極度開放,人們暢所欲言,紛紛討論強國策略。由於立場、觀點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也湧現出了一大批的思想名人,各地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況。我們所熟知的儒家、道家、發家、兵家等都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各家的代表人物如老子、孔子、韓非子等也是當時的文化名人,紛紛提出自己的強國策略。

各學派教義

一個國家的變革只有思想流派的學說是遠不夠的,想讓一個國家強大,最重要的還是要看這個國家的君王,當然時刻面臨東方各國威脅的秦國也不例外,當時秦國急需一位能帶領秦國走向強大的國主。

秦孝公當上秦國國君之後,立志要改變秦國的現狀,帶領秦國走向強大,而實際上秦國的國力也正是從秦孝公時期開始逐漸強大的。當時的社會,各種思想流派互相碰撞,秦孝公執政之後勵精圖治,為了使秦國走向強大,擺脫來自各國的威脅,從而選擇了法家的思想作為國家的主流思想開始改革變法圖強。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記載的正是這一變法事件。

求賢令

商鞅本名叫衛鞅,出生在衛國,當時人們都是以國號為姓,所以姓“衛”,後來在秦國時封地為商,所以又叫商鞅。商鞅並不是一直都在秦國任職,商鞅開始是在魏國,為魏國國相公叔座的門客。公叔座知道商鞅有治國之才,所以在晚年魏國國君問起公叔座在你死後魏國有誰可以挑起重任擔任國相時,公孫座給魏惠王推薦了商鞅。說商鞅是賢才,有治國之能強國之策,並叮囑魏王想要實現富國強兵一定要重用商鞅,如果不能重用他就殺了他,因為如果商鞅去到別的國家為他國出謀劃策,將來一定是魏國的大患。不過最終魏惠王並沒有聽從公叔座的建議重用商鞅,也沒有按照公叔座所交代的殺了他。

商鞅

商鞅在魏國一直得不到重用,最終決定離開魏國到外地尋求發展,於是輾轉到了秦國。當時的秦國國力不強並且地處偏西,被東方的中原各國視為蠻夷。當時的秦國國君秦孝公求賢若渴,想要變法圖強實現富國強兵。但是迫於各種壓力,遲遲不能順利進行。

秦孝公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為了增強國力打算變法圖強,從根本上解決國家羸弱問題。但是一旦變法就會動搖國家根本,於是秦孝公召開朝會,召集大臣商議此事。對於變法的阻力主要來自舊貴族,由於變法侵犯了舊貴族的既得利益,所以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強烈反對變法,他們認為歷來沿用的古法在古代能用,在現在也能用,社會不安不是法令的錯。

此時商鞅針鋒相對的指出古時的法適用古代不適用現在,現在如果想要富國強兵就必須制定符合現在社會的新法。

立木為信

商鞅變法的前期工作雖然已經準備就緒,但是新法政令並沒有對外公佈出來。他知道世代沿用的法令一旦廢除而使用新法,勢必會造成社會的恐慌,輕易使用新法必定困難重重,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取信於民,活的百姓的信任與支援,於是就想到了一條計策

立木為信

商鞅在國都的南門外放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並且貼出公告對百姓說“如果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北門,就給他十兩黃金。(當時的“金”實際為“黃銅”)”百姓們感到非常奇怪,但是並沒有人相信,也沒有人去嘗試,因為這太簡單了,人們覺得這不可能是真的。

商鞅見狀,便把賞金加大,說道:“你們都不相信嗎?那我就再加大賞金,賞給他五十兩黃金。”商鞅的話音未落,百姓又開始譁然。有人嚷道:“大人說的是真的嗎?這麼簡單的事,真的會給這麼多黃金嗎?”現在,人們不僅沒有相信,反而更加懷疑了,誰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過了很久才見有人從人群中走了出來,雖然覺得不像是真的,但是還是想試試看,看看這位達人最終會不會兌現承諾。只見那人走向前去,抱起木樁就向前走去,很快就走到了北門把木樁放下後,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兩黃金,交給了他。這時人們才相信這是真的,都認為商鞅是守信之人。百姓見到商鞅如此誠信,便也紛紛信服於他,商鞅得到了百姓的信任與支援,他才得以順利推行新法

變法

這次變法雖然得到了百姓支援,但是來自舊貴族的阻力依然不容小覷,經歷了兩次才算基本完成。第一次主要是針對秦國當時的法律和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做出改變。在中央制定秦律,在地方為了加強對百姓的統治對既有的戶籍制度進行的改革。新律令的制定和對舊律令的改革一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另一方面也對社會的各方面進行約束,使其更加的規範化和制度化。這次變法持續了五年之久,各方面逐漸適應之後,迎來了第二次變法。

商鞅

第二次變法是第一次的延續和加深,主要在一些細節方面進行細緻的修繕。另外就是對於土地的改革,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並且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另外對於地方的管理上,實行郡縣制,嚴厲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勢力。

商鞅半生都在為變法圖強努力著,但是晚年卻很悽慘。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繼位,新繼位的秦王聽信讒言抓捕商鞅,商鞅被迫反叛後兵敗而亡,其屍首還被處以車裂之刑。

商鞅雖然被冤致死,但是為了秦國變強所做的變法改革從根本上促進了國家的強盛。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徹底廢除了舊制度,實施有利於國家發展的新法令,刺激了秦國發展活力,使其從各諸侯國中脫穎而出,實力越來越強,為日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6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戰國初期,齊國曾經號令天下,為何後來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