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的關家堖血戰,是彭老總耿耿於懷的生平四大敗仗之一。
到底關家堖的真實地形如何?各種資料都缺少詳細的描述。
本文適合喜歡看文章的朋友,但確實——用文章來談地形,不如三維地形影像有表達力。
【現場地形實景】關家堖一帶地圖
關家堖,位於山西省東南部的武鄉縣蟠龍鎮,是一個群嶺環抱的小高地,
關家堖高地北側,也就是現在的關家堖紀念碑附近,多為懸崖峭壁,難以攀登;
關家堖北坡
東西南三面,則是層層梯田疊落。看似整體坡度不大,實際上每層梯田臺地高差至少也有三四米高。
其中正南面山坡坡度較緩,並有一條蜿蜒崎嶇的小路,從山腳通向堖頂,南坡小路邊半山腰,有幾十孔窯洞。
小路及臺地高差
從山腳下小路起點,到堖頂部的直線距離約350米,相對高度也就七十多米。
關家堖高地頂部是一塊平地,南北長約兩百六七十米,東西寬一百多到兩百米不等,頂部平地方圓約3千多平方米。
這樣的原始地形,決定了最便捷的進攻方向就是南側小路。
如要從東西側進攻,難點則在於梯田臺地的高差處。
實際的戰鬥中,八路軍往往透過人梯,才能攀登至上一層臺地處,一層層向上進攻。
關家堖與其東南的柳樹堖
在關家堖東南方向五六百米處,就是那個被日軍連夜偷襲奪取的柳樹堖高地,地形與關家堖類似。
後來的戰鬥中,正是柳樹堖的日軍火力,控制住了關家堖南側的上山小路,造成戰局的極大被動。
【日軍工事】10月29日晚八點半,岡崎支隊佔據關家堖,500多日軍和300多被裹挾民夫立刻連夜開始挖掘工事。逃出民夫證言,在完成工事後,民夫們多數被日軍殺害。
在八路軍合圍之前,日軍利用這幾個小時寶貴時間,將於己不利的運動戰,變為了陣地攻堅戰。
日軍的野戰工事以山腳外圍、山腰窯洞、山頂核心工事三線配置。
他們沿著關家堖山腳,挖了300多個散兵坑,形成外圍陣地。
山腳散兵坑
在關家堖臺地頂部,則構築了八卦形雙道戰壕及中央核心陣地,並用交通壕連線至臺地邊沿。
臺地外圍的一圈環形戰壕工事,修築在臺地邊稜線之後十多米處,這樣既能避開稜線處的火力打擊面,又致使我軍登上山頂的戰士,剛一露頭就會暴露在日軍火力之下;
每條戰壕都修得很深,側壁還挖出了不少能藏人防炮的貓耳洞;
每一個重武器都準備了2-3個備用掩體;
南坡唯一的上山小路兩側的窯洞口,被堆起了胸牆,各窯洞間被打通,改造成暗堡群。
窯洞暗堡
八路軍即使攻下一個窯洞,也會遭到其他窯洞的側射火力,日軍也能透過窯洞之間挖通的洞口反擊,奪回窯洞。
洞口前面,還挖了防彈壕,令八路軍的手榴彈,大多掉入壕中,並未形成過大威脅。
小路兩側的窯洞式暗堡各有四個,裡面的交叉火力,後來給我軍造成了極大的傷亡。
【鮮血中的學習】關家堖戰鬥結束幾天後,日軍增援部隊剛剛撤走,彭德懷、左權、劉伯承、鄧小平、陳賡等,就重返關家堖,帶領幹部們研討得失,逐一勘察我軍進攻路線、詳細研究日軍防禦工事。
工兵專家、參戰時的新10旅28團團團長,開國少將王耀南,對日軍陣地考察後評價: “工事構築得非常規範,完全按教範實施。” “證明日軍士兵訓練是有素的,土工作業是熟練的。”
129師戰後總結中,也評價:“敵對土工作業異常注意,無論進攻或防禦,均能迅速構築工事。一般的掩體,均有掩蔽部,並有預備陣地。對陣地的選擇也較為適當,掩體均築於稜線後面一二十米外,以減少火力的殺傷,並築有消滅死角的工事。”
我軍是世界上最擅於學習的軍隊,正是透過這樣不斷的學習、改進,才在未來,讓國內外諸多對手們叫苦不迭。
關家堖東南向鳥瞰
淮海戰役中,被圍在雙堆集的黃維,面對地下戰壕長城,無能為力,他的對手正是劉伯承、陳賡。
抗美援朝中,彭老總推廣坑道作戰,原因之一肯定與關家堖血戰留下的深刻印象相關。
堅守上甘嶺,在讓聯合國軍無可奈何的志願軍12軍、15軍,前身都源於經歷過關家堖血戰的129師部隊。
關家堖血戰中,負責從西北側進攻的769團一營,營長就是未來的上甘嶺前線總指揮,志願軍12軍副軍長,開國少將李德生。
【浩氣長存】
關家堖之戰一直存在極大爭議。
傷亡過大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地形不利、武器火力差距、一線具體指揮的團營長們多次失誤,我軍疲勞、技戰術能力差、戰術簡單等。
但是真實的抗日戰爭,哪裡像神劇中那樣輕鬆。
“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新的長城”不是煽情,而是血淋淋的事實。
彭老總自認敗仗,是光明磊落、胸懷坦蕩,嚴以律己。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不管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中國軍隊與日軍作戰,長期保持著10:1甚至更多的敵我交換比。
關家堖之戰傷亡,也只是平均水準。
關家堖頂
不是所有戰鬥,都是精確計算後才能打的,如果這樣,難道抗日戰爭、抗美援朝都不用打了?
面對強敵,就算實力懸殊,也敢於亮劍。
彭老總在關家堖戰前的動員命令,至今仍然擲地有聲:“部隊要百鍊成鋼,就不能怕傷亡。減少傷亡,要靠戰術技術,靠指揮藝術,多打硬仗,才能培養出能攻善守的過硬本領,這正是鍛鍊戰鬥作風的時候,怎麼能不讓他們參加戰鬥?”
“決心已定,要不惜任何代價,徹底消滅岡崎大隊!哪個部隊不上去,就取消他的番號。”
山河破碎、實力懸殊之時,有無數像關家堖血戰中,那些以簡陋武器向裝備精良的日軍發起決死衝鋒的中國軍人。
正是他們在屍山血海的戰場上拼死力戰,在危急時刻撐起了中國的脊樑。
浴血關家堖 浩氣傳千古。
烈士之血,革命之花——彭德懷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