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閥制度,起源於東漢,鼎盛於兩晉,消亡於隋唐。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總稱。門第可以看做是高高的臺階和門檻,閥閱則可看成是門口兩邊的柱子。如此,合起來則是一個高檔別墅的門口景象,這樣看來,門閥就是有錢有勢有地位的人家,他們或世代為官,背景強大,或世代從商,富可敵國,所以門閥也可以說是世家大族或地主豪強。門閥亦可看做一種思想,譬如結婚,人們常說門當戶對,這其實也是一種門閥思想,這種思想可追溯到人類起源或者人類文明發跡之時。但其全完運用於政治則是在兩晉。一,東漢,門閥政治式的開國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漢光武帝劉秀的個人簡歷: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東漢王朝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九世孫。這個簡歷中的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值得注意,這個九世孫也可以說是劉秀當時的名片,有了這個強大背景和名片,劉秀立國就名正言順了。根據劉秀族譜來判斷,劉秀家是世代為官,或者是世代為皇戚,這也就很符合我們對門閥政治的定義了。所以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也可以說是門閥中人了。
《後漢書上·光武帝紀》: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發生舂陵節侯買,買生鬱林太守外,外生鉅鹿都尉回,回生南頓令欽,欽生光武。
其次,東漢門閥政治的開端也可以從開國之前劉秀與郭聖通的政治聯姻看出端倪。我們來看看郭聖通的簡歷,郭聖通真定槀城人,出身中山郡豪門,東漢王朝第一位皇后,陽安思侯郭昌之女,真定王劉揚外甥女。劉秀在更始二年也就是公元24年的時候迎娶的郭聖通。劉秀稱帝后,同陰麗華一起冊封貴人。後冊立為皇后,史稱光武郭皇后。
《後漢書》:“光武郭皇后諱聖通,真定槀人也。為郡著姓。父昌,讓田宅財產數百萬與異母弟,國人義之。仕郡功曹。娶真定恭王女,號郭主,生後及子況。昌早卒。郭主雖王家女,而好禮節儉,有母儀之德。更始二年春,光武擊王郎,至真定,因納後,有寵。及即位,以為貴人。”
為什麼說這是一次政治聯姻?第一,劉秀當時迎娶郭聖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拉攏郭聖通的舅舅劉揚,因為劉揚的勢力對於當時的劉秀來說是非常需要的,而當時劉揚的選擇也介於劉秀和更始帝劉玄之間,最終劉揚選擇了劉秀,作為政治籌碼,郭聖通被許配給劉秀。
第二,劉秀成名前曾說過“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由此可見,劉秀的真愛實際上是陰麗華,並不是郭聖通,郭聖通只是劉秀迫不得已才娶的。
第三,在劉秀取得天下之後,郭聖通被冊封為皇后,但這並不是劉秀的本意,而是為了安撫郭聖通一方的河北派人心。後來廢掉郭聖通皇后之位,也是因為河北勢力已不成氣候。
綜上所述,劉秀不僅自己是門閥中人,就連東漢的開國也是以門閥政治為基礎的。這也為東漢中後期的宦官干政,外戚奪權埋下了伏筆。
二,東漢黨錮之禍的根源東漢第一次黨錮之禍發生在漢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當時的官宦權力已經隱隱壓過士人集團(黨人集團)的勢力,清流與濁流的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終於在以趙津,侯覽為代表的濁流的挑釁下爆發。起因是因為漢桓帝大赦天下。官宦集團在大赦天下之前趁機為非作歹,企圖在大赦之後以大赦的名義逃脫罪名。但是士人集團並沒有給他們機會,在大赦之後仍然按律辦事,如此,積蓄已久的矛盾爆發了。結局很簡單,漢桓帝聽信了官宦所言,士人集團大受打擊。這是第一次黨錮之禍。
第二次黨錮之禍發生在漢靈帝建寧元年,與第一次黨錮之禍時隔兩年。起因是因為時任太尉的陳蕃上書竇太后(東漢竇妙,不是西漢竇漪房),反對官宦參政。但竇太后的立場很明確,她選擇了官宦。而在陳蕃竇武計劃準備自己動手除掉官宦的時候,官宦發動政變,持靈帝,挾竇後,並以此為籌碼對士人集團發動了又一次的毀滅性打擊。
第三次黨錮之禍發生在漢靈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時任永昌太守曹鸞上書為前兩次受黨錮之禍而下獄的士人們鳴冤,靈帝處死了曹鸞,並下令凡是黨人門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罷免,禁錮終身,並牽連五族。
《後漢書·黨錮列傳》:“大長秋曹節因此諷有司奏捕前黨故司空虞放、太僕杜密、長樂少府李膺、司隸校尉朱寓、潁川太守巴肅、沛相荀翌、河內太守魏朗、山陽太守翟超、任城相劉儒、太尉掾範滂等百餘人,皆死獄中。餘或先歿不及,或亡命獲免。自此諸為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眥之忿,濫入黨中。又州郡承旨,或有未嘗交關,亦離禍毒。其死徙廢禁者,六七百人。”
這三次黨錮之禍都以清流黨人的失敗而告終,直接導致了東漢王朝的覆滅,如果深挖原因,這與門閥政治不無關係。門閥政治導致了東漢內部的外戚勢力越來越強大,在外戚勢力威脅到皇權的時候,也只有官宦勢力的參與才能保住皇權的正統性和權威性。但後來官宦集團的做大做強威脅皇權是東漢皇帝們沒有想到的。皇權,外戚,官宦,這三股勢力組成了東漢這個豪華別墅的裡外。外戚和官宦這兩根門前頂樑柱丟了任何一個這個豪華別墅的門房都要坍塌。這是東漢門閥政治所形成的必然結果,因為總要有一方勢力牽扯另一方,所以門閥政治也是導致東漢滅亡的一個因素。隨著東漢的滅亡,門閥政治制度並沒有消亡,相反,這個畸形的政治制度卻越發強盛。
三,曹魏的九品中正制讓門閥士族如虎添翼九品中正制,簡單來說就是將官員分為九個等級,分別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級越高,官階越高,相應的權力也就越大。
《三國志·魏志·陳群傳》:“文帝在東宮,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在曹魏統一三國後,世家大族也越來越強盛,原因很簡單,要處理好東漢舊臣與新王朝的關係,就必須給與這些東漢舊臣或者說東漢世家大族應有的權力。而曹丕所實行的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無疑給了這些世家大族更大的權力和更快的發展速度。
在九品中正制實行之後,世家大族利用自己的影響,長期把持著曹魏官員的任命權。在當時的魏國,只要有關係,就能當官,如果是家世顯赫,還可以步入上品中品官階。如此看來,九品中正中的上品和中品已經被世家大族的人所霸佔,甚至連下品官階也沒有寒門士子的容身之處。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正是門閥政治制度所帶來的結果,此時的九品中正已不是曹魏選拔人才的制度,而是門閥士族階級的選官工具。
四,王與馬共天下的無奈在經過了三國鼎立和曹魏統一後,門閥制度越發成熟,也越發的讓統治者頭疼。尤其是在東晉,更是出現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這裡的王就是世家大族,門閥士族的代表——琅琊王氏,馬則是指皇族,司馬家族。為何不是“馬與王共天下”呢?因為琅琊王氏家族的勢力已經超越了皇族司馬家。
作為晉朝四大名門望族之首的琅琊王氏則被稱為“華夏首望”,據《二十四史》中記載,從東漢至明清1700多年間,琅琊王氏共培養出了以王吉、王導、王羲之、王元姬等人為代表的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由此可見琅琊王氏的勢力之大。而在東晉,琅琊王氏則是以王導、王敦倆兄弟為代表。王導主內,聯合南北士族,把控朝政,政令己出。王敦主外,總掌兵權,專任征伐。據統計,在當時的朝廷中,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官員都與王家有或多或少的關係,或親戚,或朋友,或門生。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王導,字茂弘,光祿大夫覽之孫也。父裁,鎮軍司馬。導少有風鑑,識量清遠。年十四,陳留高士張公見而奇之,謂其從兄敦曰:“此兒容貌志氣,將相之器也。”
王氏家族鼎盛的背後是司馬家的無奈,在“八王之亂”後西晉的統一實際上已是搖搖欲墜,“五胡亂華”更是給了西晉致命一擊,公元316年,西晉滅亡。朝廷雖然亡了,但皇家的火種並沒有滅絕,在“衣冠南渡”後,司馬睿於建武二年,公元318年繼承大統,史稱東晉。雖然司馬睿建立了東晉,名義上是皇帝,但實際上王導卻手拿朝中大權。因為沒有王導,司馬睿並不能得到南北士族的支援建立東晉,而在當時,南北士族可以說是一群足以左右天下走勢的群體,所以王導的權力實至名歸。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王敦之反也,劉隗勸帝悉誅王氏,論者為之危心。導率群從昆弟子侄二十餘人,每旦詣臺待罪。帝以導忠節有素,特還朝服,召見之。導稽首謝曰:“逆臣賊子,何世無之,豈意今者近出臣族!”帝跣而執之曰:“茂弘,方託百里之命於卿,是何言邪!”乃詔曰:“導以大義滅親,可以吾為安東時節假之。”
在司馬睿看來,這樣威脅皇權的門閥士族卻不得不打壓。後來的事實證明,門閥士族並不是好惹的,尤其是像王導王敦這樣勢大力沉的,在利用了劉隗壓制王家勢力後,性格暴躁的王敦在永昌元年,也就是公元322年起兵,直攻建康。此時司馬睿所尊稱的“蕭何”王導在幹嘛呢?此時的王導一家人不說兩家話,暗助王敦攻入建康,在皇權與門閥家族的利益面前,王導選擇了更有前途的家族利益,因為家族的權力遠大於司馬睿的權力。
經過此事後,司馬睿更加是一個光桿司令空架子,而王氏兄弟對朝野的把控愈加得心應手。這也就是東晉的“王與馬共天下”,門閥士族離了皇權可以獨立,但皇權卻離不開門閥士族支援,這也算是歷史上皇權最悲哀的時刻了吧。
五,門閥士族的沒落,寒門士子的崛起公元420年,劉裕廢晉恭帝自立,建國宋,史稱南朝宋,是為宋武帝,東晉至此滅亡。隨著東晉的滅亡,劉裕政策的轉變,門閥士族受到了致命打擊。以劉裕的鐵腕手段,是絕不可能讓盛極一時的門閥士族掌握核心權利。劉裕吸取了東晉的教訓,任命寒門士子為朝中各機要官員,把門閥士族安排到無關緊要不拿實權的位置上,自此,門閥士族開始沒落,但這個時候的寒門士子並沒有真正的崛起。
《南史·卷一 ·宋本紀上第一》:自晉中興以來,朝綱弛紊,權門兼併,百姓流離,不得保其產業。桓玄頗欲釐改,竟不能行。帝既作輔,大示軌則,豪強肅然,遠近禁止。至是,會稽餘姚唐亮復藏匿亡命千餘人。帝誅亮,免會稽內史司馬休之。
寒門士子的崛起是在科舉制度實行後。在隋文帝楊堅再一次建立大一統國家後,或者說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選拔人才的方式開始從門閥士族手中牢牢地掌握在朝廷手中,從這個時候開始,門閥士族開始消亡,寒門士子開始崛起,從東漢中期被壓制到南北朝後期的寒門士子開始真正的進入帝國的權力中心。值得一提的是,後來的關隴集團也可以算做門閥士族,只不過他們已經從文人演變為軍閥了。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離不開關隴集團的支援,所以隋的開端也是以門閥政治開始的,不同的是,隋在大一統後對門閥士族的處理非常到位,提拔寒門士子的同時,開始著手打壓門閥士族,亦稱關隴集團。
結語:門閥士族所形成的門閥政治形態,不僅讓世家大族為家族撈取政治資本,還試圖把控政權權力。隨著越來越多政治資本掌握在門閥士族手中,寒門士子這個群體已沒有容身之地。兩個極端化群體的矛盾在一定程度後會爆發出來,引發新的革命之路。門閥士族在東漢到隋唐都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而門閥士族所演變出來的門閥制度在這些朝代建立之時就扮演了重要角色,但這種制度也是讓一個帝國坍塌的重要因素。一句話,成葉門閥,敗葉門閥。史料來源《後漢書上·光武帝紀》《後漢書·黨錮列傳》《三國志·魏志·陳群傳》《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南史·卷一 ·宋本紀上第一》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