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01年,衛宣公十八年,一艘小船正向衛國和齊國的邊境莘地駛去,船帆上醒目地掛飾著犛牛尾巴的旌旗——白旄,船頭站著一個身長玉立的年輕公子,他臉色沉靜,從容不迫。
突然,一群強盜把船攔了下來,其中一個強盜指著旌旗說:就是他了。幾人一擁而上闖上船來,一刀把那公子殺了,奇怪的是這公子竟沒有任何抵抗,像提前已經知道似的。
強盜們正覺得奇怪,後邊又一艘小船趕了上來,一個帶著酒氣的中年男人在船上大聲喊叫:別殺他!你們要殺的是我啊!說完,只見他跳上年輕公子的船,抱著已死去的公子大哭起來,強盜們不由分說把他也殺了,完事後派人去向僱主報信。
要殺這兩個人的僱主,就是死者兩人的父親衛宣公姬晉。老話說“虎毒不食子”,這個老國君怎麼鬼迷心竅到要僱用強盜來殺死自己兒子呢?
衛宣公姬晉年輕時,與父親的姬妾夷姜苟合,並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為伋。父親死後衛宣公繼位,他立姬伋為太子後,要求兒子迎娶齊國的宣姜為妻,但因為聽說宣姜美豔不可方物,衛宣公便動起了歪心思。
他先打發姬伋出使他國,然後自己在淇水邊修了個宮館,李代桃僵,與宣姜做了夫妻。衛人見國君如此荒淫無度,還作了首諷刺詩,把衛宣公比喻成了個又老又醜的癩蛤蟆:
新臺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蘧篨不鮮。(《詩經·邶風·新臺》)
詩意:新臺建得明麗輝煌,河水湯湯向東流淌,宣姜本想嫁個如意郎君,沒想到最後自己的夫君卻醜得像只蛤蟆。
這衛宣公在溫柔鄉里快活過日子,宣姜無奈只有認命,還替衛宣公生了兩個兒子,公子姬壽和姬朔。隨著兩個小公子長大,太子姬伋 —(宣姜本來要嫁的男人),成了宣姜的絆腳石,她開始為自己的兒子謀劃未來,動起了除掉姬伋的腦筋。
太子姬伋是個仁愛之人,弟弟姬壽非常喜歡這個同父異母的大哥,經常和他在一塊探討理想和人生的意義。姬壽的同胞兄弟姬朔卻是個利慾薰心的壞小子,他和母親宣姜一拍即合,無論如何都要除掉太子姬伋,自己取而代之。
為此,母子倆開始不斷給衛宣公洗腦:姬伋大哥多麼恨您哪!老男人都偏愛小兒子,更何況還有宣姜軟綿綿的枕頭風。
衛宣公把本要嫁給姬伋的女人佔為己有,本來心裡就有個疙瘩,怎麼看這個長子都不順眼,而姬伋的母親夷姜已經失寵上吊自縊了,於是衛宣公心一橫,一不做二不休,乾脆來個一了百了,把大兒子姬伋也殺了。
於是,衛宣公派太子姬伋出使齊國,並預先通知邊界莘地的強盜:你們幫我殺掉一個人,那人的船上掛著裝飾有犛牛尾巴的旌旗,那是使者的標誌——白旄。
此時,太子姬伋仍被矇在鼓裡,但弟弟姬壽意外得知了父親的計劃。他一向崇拜大哥,怎麼忍心看著大哥被害?他急忙趕去告訴大哥:“這次差事去不得!父親要殺你,你快跑吧!”
得知訊息,太子姬伋先是很難過,但轉念一想,自己身為太子,有皇命在身,逃跑等於違背皇命,違抗皇命苟且偷生他做不到。姬壽見苦口婆心勸不動大哥,又想了個辦法:“那我給你餞行吧!上酒!”
姬壽把太子姬伋給灌醉了,偷了白旄,冒充兄長的使者身份,義無反顧地走上死路。強盜們只認犛牛尾巴,就把姬壽殺了。酒醒的太子姬伋知道不妙,一路趕來,看見弟弟已慘死,悲痛欲絕之後也被殺死了。
一對仁義兄弟,一起蹈難而死,知道真相的衛國人悲憤難平。咱們的國君做出這種禽獸不如的事情,把這兩個好公子給禍害了!人們又寫了首詩來懷念他們: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願言思子,中心養養!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願言思子,不瑕有害!
詩意:兩位公子乘船走了,船隻隨水漂流遠去。我們是多麼思念你啊,心中的眷戀難以排除。兩位公子乘船走了,船影漸漸消逝無蹤。我們是多麼思念你啊,真希望你們沒有遭遇災禍!
衛宣公、宣姜要殺的原本是姬伋,沒料到強盜們連姬壽也殺了。老頭兒經受不住打擊,沒多久就魂歸西天了。這下最得意的是姬朔,他如願以償登上了皇位,是為衛惠公。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衛惠公的所作所為,在衛國非常不得人心。繼位幾年,他已惹得天怒人怨,大臣左、右公子發動政變,扶持了太子姬伋的同母弟弟黔牟上位。衛惠公則逃到了自己的舅舅齊襄公(宣姜的哥哥)那兒避難,尋求政治保護,並在齊國一住就是八年。
雖然衛國人已經自己選擇了新的君主,可其他國家並不認同。齊國找了個藉口,糾集了魯、宋、陳等國一起攻打衛,要護送衛惠公姬朔回國。
衛國兵力有限擋不住,左、右公子皆被殺害,新任國君黔牟也逃了。多國部隊開進衛國,衛惠公復位。雖然這個人道德敗壞,但血統還算正,是衛國國君的血脈,處於弱勢的衛國人只能捏著鼻子接受了。
民心向背是會影響國家政局的,衛惠公姬朔當了十幾年國君就駕崩了,他的兒子繼位,是為衛懿公。衛懿公和他父親一樣胡鬧,被狄人殺了,國君之位再次空懸。
宣姜的哥哥齊襄公率軍把外甥衛惠公送回衛國之後,霸道地讓衛國人接受這個國君之外,他還更霸道的——威逼太子姬伋的同母弟弟姬頑迎娶寡婦宣姜。齊襄公的理由是:宣姜原本要嫁給太子姬伋的,陰差陽錯嫁錯了,太子姬伋也死了,那就由他的親弟弟來娶宣姜。
雖然姬頑一百個不願意,但在齊國的重壓下,他也只好從了這個後母,還生下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多年後,其中一個兒子姬申因衛國內亂,跑到曹國去避難。一開始,跟隨著他的衛國人有七百多,漸漸的曾漲到幾千人團結在他的周圍。
山不轉水轉,衛懿公駕崩後,衛國人思念太子姬伋,找來找去找到姬申,把他請回來立為衛戴公。萬萬沒想到,衛戴公沒多久就去世了,於是衛國人又找了姬頑和宣姜的另一個兒子姬毀,將他立為國君,史稱衛文公。
繞了好大一個圈啊!不畫張家譜圖都搞不清楚這人物關係!衛文公算是一個不錯的國君了。衛國和狄人開戰時,衛文公就給大家一句話:誰能治理好國家,我就把國君的位子讓給他。這可把大臣們急壞了,好不容易等來個明君,不能又給整脫了啊,於是大家眾志成城,把狄人打退了。
衛國亂了這麼多年,終於安定下來。衛文公繼位的時候,衛國才三十輛兵車。由於他在位期間愛民強國,經濟有著不錯的發展勢頭,到他去世時,兵車已經曾加到三百輛了。
看過很多衛國曆史傳記,大都把衛國內亂外患的責任歸到宣姜這個女人身上。西漢劉向就說:衛國的那個宣姜啊,想害死太子姬伋,立自己的兒子姬壽,結果姬壽也死了。衛國五世不得安寧,都是宣姜這個禍水引起的!
真的是她的錯嗎?古人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衛宣公荒亂無度,先是霸佔自己兒子的女人,然後派強盜追殺自己的兒子,是他的惡行埋下的禍根,造成了衛國的災難。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