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故事我來說#
至正交鈔,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發行。元朝政府為擺脫財政危機,又實行了紙幣制度的最後一次變革,即發行新鈔“至正交鈔”,同時仍行用中統交鈔、至元寶鈔,而三者比價不同。至正交鈔鈔面文字為“中統元寶交鈔”,只是加蓋至正交鈔字樣,並採取紙幣、銅錢相輔發行的辦法,鑄造至正通寶銅錢與歷代銅錢並用。至正交鈔一貫合至元鈔二貫,合銅錢一千文。至正交鈔無發行準備,是紙幣本位制度。這時已是元代末期,是以政府強制通用的不兌換紙幣流通作為基本的貨幣制度。由於恢復銅錢的使用,更加速了紙幣的貶值,通貨膨脹越發嚴重,直至鈔法全面崩潰。最後到了“皆以物貨相貿易,公私所積之鈔,遂懼不行”,這極大地損害了人民的利益,造成人心動盪不滿,這也是白蓮教起義的導火線之一。
鈔始於唐之飛錢、宋之交會、金之交鈔。其法以物為母,鈔為子,子母相權而行。元初仿唐、宋、金之法,有行用鈔,其制無文籍可考。
元史載:元世祖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始造交鈔,以絲為本。每銀五十兩易絲鈔一千兩,諸物之直,並從絲例。是年十月,又造中統元寶鈔。然元寶、交鈔行之既久,物重鈔輕。二十四年,遂改造至元鈔,與中統鈔通行。依中統之初,隨路設立官庫,貿易金銀,平準鈔法。每花銀一兩,入庫其價至元鈔二貫,出庫二貫五分,赤金一兩,入庫二十貫,出庫二十貫五百文。偽造鈔者處死,首告者賞鈔五錠,仍以犯人家產給之。其法為最善。
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武宗復以物重鈔輕,改造至大銀鈔,自二兩至二釐定為一十三等。每一兩準至元鈔五貫,白銀一兩,赤金一錢。元之鈔法,至是蓋三變矣。大抵至元鈔五倍於中統,至大鈔又五倍於至元。然未及期年,仁宗即位,以倍數太多,輕重失宜,遂有罷銀鈔之詔。而中統、至元二鈔,終元之世,蓋常行焉。
元之交鈔、寶鈔雖皆以錢為文,而錢則弗之鑄也。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初行錢法,立資國院、泉貨監以領之。其錢曰至大通寶者,一文準至大銀鈔一釐;曰大元通寶者,一文準至大通寶錢一十文。歷代銅錢,悉依古例,與至大錢通用。其當五、當三、折二,並以舊數用之。是年,仁宗復下詔,以鼓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