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柳永曾經寫道:“輾轉數寒更,起了還重睡。”

這可實在不能怪古人在冬日貪婪暖被而起床困難,那時可沒有如今充滿整間房子的暖氣空調,大多需要用火爐火盆來取暖。

但取暖需要燃料,採煤的技術不發達,故而木炭非富貴人家難以承擔。因此,大部分的平民百姓只能用柴火來取暖。

那時的炭主要可以分為白炭、黑炭和竹炭。以白炭最為珍貴,因為白炭是將原材料炭化後再次精煉所得,更輕、更堅硬,價格是黑炭的三四倍。

在電視劇《知否》中,小明蘭提到老太太用的是銀骨炭,這種產自西山窯的稀罕物件可算得上御用之物。

《清稗類鈔·物品·銀骨炭》記載 “銀骨炭出近京之西山窰,其炭白霜,無煙,難燃,不易熄,內務府掌之以供御用。”

總而言之,取暖的燃料可是過冬的生活必需品,政府為保障燃料供應,專門設定機構如“木炭使”、“惜薪司”等,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管冬天煤炭柴火供應的部門。除了民眾自主購買,政府也會直接發放一些燃料,其中古代官員的俸祿也是包含薪炭的。

正如我們在古裝劇裡看到的,達官貴人的取暖方式可豐富多了。在古代的宮廷裡常有暖閣,暖閣裡面有類似地暖的構造,例如在故宮的東西暖閣有1.5米左右深的地洞,洞內的火爐和地下的火道相通,可以為與暖閣相連的整間屋子取暖。

後蜀的歐陽炯有 《菩薩蠻》詞雲:“紅爐煖閣佳人睡,隔簾飛雪添寒氣。”

閣內佳人雙頰醺紅,迷濛睡態,雲鬢微亂,簾外雪花飄飛,冰裝玉裹,自有一番冬日之情趣。

除了暖閣壁爐,權貴們往往還有各式精緻的手爐、腳爐、燻爐,有景泰藍的、銅鍍金的,有雕刻山水的、有鑲嵌花鳥的。據考究,手爐在宋朝逐漸普及至民間。

《紅樓夢》第六回劉姥姥進大觀園時,就看見王熙鳳—— “端端正正坐在那裡,手內拿著小銅火箸兒撥手爐內的灰”,可見手爐已經很常見。

寒冷的冬日,哪怕買不起木炭,也可以用熱水為自己的被窩帶來暖意。

瞿佑甚至寫了首詩《湯婆》來讚歎它帶來的溫暖:“布衾紙帳風雪夜,始信溫柔別有鄉。”

放到當代,很難想象有人給懷裡腳底的暖水袋寫詩,畫面太美……

冬季的來臨總伴隨著一些與寒冷、孤寂有關的意象。

天寒地凍,長夜漫漫,當代的人藉助便利的科技,無論處在室內室外都不曾停歇與外界的聯絡。

而古人的條件可就大打折扣了,無法出行的冬日,對於才華橫溢的詩人們正是絕佳的創作時刻,時而窩進暖榻,時而臨床賞雪,寫下無數不朽的詩篇。

僅寫雪就有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杜甫的“窗汗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還有蘇軾的“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等等,可謂是無盡的靈感源泉。

著名的詩人陸游曾寫道:“西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

這句詩裡撲面而來的暖意和同系列的另一句詩“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形成鮮明的對比。

根據題目可以判斷,這兩首詩同樣是寫於風雨大作的十一月四日,看來冬天的保暖措施是否到位,竟然直接導致詩人的作詩心態,從而寫出前後氛圍截然不同的兩種詩,非常有意思。

杜甫的詩句“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和陸游的”僵臥孤村不自哀“也產生了基於寒冷冬天的情感呼應。

或許在古代的冬日,想要有“綠蟻新醅酒”般的詩意,先得為詩人保好“紅泥小火爐”的暖呢。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甯戚是個戲精,自導了一出好戲,最後被齊恆公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