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之死,死於自己政治投機介入朱家皇位繼承人的家事中,干預老朱家的內事,引起老謀深算的朱棣懷疑,再加上又被皇子朱高煦告了狀,落得個悲慘的下場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
”伴君如伴虎“、”爬得越高,摔得越深”,“不做就不會死”解縉為這三句話做了最好的註釋。
解縉
一、少年解縉的傳說解縉本是個聰明人,自幼便號稱“神童”,他的鄰里鄉親認定他長大以後必定有出息。
在關於解縉的民間故事中,說解縉的父親賣豆腐沒有文化,但解縉少年時天資聰穎,小小年紀就展現出極高的天賦。
如有一次少年解縉在下雨天走路時,不小心摔了個狗啃泥,眾人一看,都來笑話他;解縉不樂意了,出口成詩:
“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殺一群牛。”
眾人一聽,都閉嘴啞口無言,知道解縉在罵他們。
還有一次,一位私塾教師故意出對聯難為解縉,說道:
”“兩猿斷木,小猴子也敢對鋸(句)”。
小解縉嘻嘻一笑,隨口張來:
“一馬陷泥,老畜生怎能出蹄(題)。”
這位私塾教師羞得滿臉通紅。
少年解縉
當然,這些都是民間傳說,但也說明解縉確實是從小到大學習成績優異,但關於他父親是賣豆腐的而且沒有文化這是錯誤的。
事實上,解縉的父親名為解開,是個有本事的人,文化水平很高,朱元璋想請他做官輔佐,但解開看透了伴君如伴虎,堅決不去,而是回老家隱居。
二、年少成名受挫折解縉長大以後果然不負眾望,在19歲的時候就考取了進士,被授予中書省庶吉士的職務。
朱元璋
朱元璋曾經對解縉說:“朕與你表面上是君臣,實際上就像父子一樣。”由此可見,一開始的世歐,朱元璋對解縉是予以重望的。
但解縉初出茅廬,一則年少氣盛、二則政治上不夠成熟,幾次在重要的事項上頂撞了朱元璋,按照老朱的臭脾氣,換做是別人,早就砍頭了。
但朱元璋給瞭解縉機會,只是讓解縉的老爹解開把解縉帶回老家再調教調教,說好了保留官職,十年後再回京城做官。
三、“官迷”解縉——政治投機分子1、投靠建文帝
要說解縉,還真是個“官迷”,在被“遣散”回家後的第八年,朱元璋死了,建文帝即位;解縉馬不停蹄地奔赴京城,想覲見新皇帝,在新主子面前圖個好印象,謀個好職務。
誰料到馬屁沒拍著,反而被人告了一狀。
有人向建文帝告狀,說解縉是個不忠不孝之人:朱元璋讓他在家反省十年再回京城,他竟然擅自提前回京,這是不忠;解縉母親去世,他不在家守孝,這是不孝。
建文帝是個孝順的人,最看不慣別人不忠不孝,一怒之下,連面都不見解縉。
建文帝
解縉沒有辦法,託人找到建文帝身邊的寵臣,請人求情,好說歹說,建文帝讓解縉當了翰林院待詔的閒職,但也不中用他,就這麼涼著。
解縉沒有如願當上大官,心中很不爽。
2、再投朱棣門下
然而,老天很快就給了他天大的機會。
建文帝在皇帝寶座上屁股還沒有坐熱,就被自己的叔叔朱棣趕了下來;解縉一看變天了,趕緊向新皇帝朱棣靠攏,率先向朱棣覲見表忠心。
朱棣
朱棣一看,解縉這小子挺識相啊,而且早就聽說他有才華;況且自己正是用人之際,還要向天下人表明自己“廣納賢才”的態度,就重用瞭解縉,還讓他進入內閣擔任首輔。
這一下,解縉簡直就像坐了火箭一樣,從一個“閒人”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牛人。
古話說得好“福禍相依”,解縉進入了最高決策層,也接觸到了皇帝家的內事,這就為他的悲慘下場埋下了禍根。
四、大禍臨頭朱棣一直在兩個兒子,長子朱高熾和次子朱高煦之間搖擺不定,立誰為太子一支下不了決心。
二人各有各的優勢,朱高熾是嫡長子,符合繼承人的傳統,而且得到了朝中文人集團的支援;次子朱高煦有將帥之才,在朱棣推翻建文帝的鬥爭中立下汗馬功勞,還曾經救了朱棣。
朱棣個人內心是喜歡朱高煦多一些的,但是立”嫡長子“的傳統又讓他不得不慎重。
有一次,朱棣私底下詢問解縉的意見,解縉早就把籌碼壓在了嫡長子朱高熾身上,於是就極力地說朱高熾的好話,並說世子(朱高熾)的兒子,您的孫子朱瞻基是“好聖孫”。
誰知道,本來是二人很隱私的談話不知怎麼地就被傳出去了,朱棣很生氣,對解縉產生了不滿。
禍不單行,朱高煦知道解縉不僅不幫自己,還在自己老爹面前說自己壞話,咽不下這口氣。
朱高煦
於是朱高煦也向朱棣幾次告解縉的狀,於是朱棣覺得解縉是在干涉自己老朱家的內事,而且說不定存了什麼壞心思,於是開始疏遠解縉,於是找了個理由把解縉貶到廣西當了一個小官。
後來又發生了一件事,解縉徹底惹怒了朱棣。
一次朱棣外出御駕親征,皇太子朱高熾在京城監國,正好解縉有公事回京城辦事,藉機見了朱高熾一面。
這一見不要緊,朱高煦小題大做,在朱棣面前誣陷解縉趁皇帝不在京城,私自會見皇太子,這是有所圖謀。
朱棣龍顏大怒,命令錦衣衛把解縉抓捕,關進天牢大獄。
五、下場悲慘又過了五年,朱棣在檢視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呈上來的大獄囚犯名單時,看到解縉的名字,心生不快,就說“此人還在監獄裡嗎?”。
紀綱是個心思縝密的人,一下子明白了朱棣話裡有話“解縉怎麼還活著?”
於是紀綱命令手下把解縉灌醉,找了個天寒地凍的時候扔到冰天雪地裡活活凍死。
一代才子解縉,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