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3年,韓信率軍攻佔齊國,而且項羽手上最後一支後備軍也在濰水之戰被韓信一舉殲滅。由此,楚國北線的諸侯國被韓信盡數蕩滅,楚國陷於孤立,等待楚國的將是漢軍的戰略合圍。
平定齊國後,不知是韓信自己的主意還是受到蒯通的攛掇,韓信派人向劉邦上書:“齊人狡詐多變,首鼠兩端,而且齊境南鄰西楚,今日能附漢,明日也能附楚,不可深信。故請大王立臣為代理齊王,以安定後方。”
對於韓信求封,歷來有兩種解釋,一是韓信出於穩定齊國的大局考慮,二是韓信已起裂土之心。此種緣由我並不認可,對於齊國的小股反抗勢力,以韓信之能,何足掛齒?至於裂土稱王,更是荒謬,如若韓信起此歹心,以韓信當時的實力,附楚則楚勝,附漢則漢勝,如若自立,亦可鼎足三分,大可不必求封,自立為王即可;而且後來武涉、蒯通皆勸諫韓信自立於齊,然而被韓信嚴詞拒絕;由此可見,韓信並無裂土之心。
客觀來說,韓信先後破魏、平趙、收燕、滅齊,戰功卓著,威震天下,但除了大將軍的職務外,韓信居然無爵位封邑。平趙,韓信之功,卻是張耳被封為趙王;更有甚者,“寵臣”盧綰何功之有?卻被封為長安侯。所以韓信的心態難免發生變化,而且韓信的要求也合乎情理,以韓信之功,封王並不為過,何況還只是一個假王。
劉邦此時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楚軍攻勢猛烈,劉邦形勢危急。韓信滅齊的訊息傳來,劉邦大喜,每日都在盼望著韓信揮師南下,直搗彭城。
劉邦苦苦等待韓信圍楚以救滎陽之危,怎想等來的竟是韓信的“威脅信”,劉邦震怒,破口大罵:“我軍被項羽圍困日久,已經危在旦夕,韓信不救我之急,竟求封齊王?”此時陳平狠狠踩了劉邦一腳,劉邦疼得叫出聲來,剛要口吐蓮花,張良立刻附耳向劉邦說道:“大王您捫心自問,韓信目前手握重兵,以我們現有的實力,能阻止韓信稱王嗎?如果拒絕韓信稱王,韓信自立門戶,與楚漢三足鼎立,或者倒向項羽,我們還有活路嗎?韓信派使者來求封,說明他心中還有漢王。為今之計,只有先封韓信為齊王,令其南下滅楚。”
聽完張良一席耳語,劉邦逐漸冷靜下來,對剛才大罵韓信有些後悔,畢竟韓信的使者就在不遠處,如果他如實轉告韓信,恐生變端。現在罵都罵了,也不好直接來個急轉彎,所以劉邦就接著“罵”:“大丈夫蕩滅諸侯,不世之功,當就當真王,做什麼假王?”
公元前203年,劉邦派張良趕赴臨淄,冊封韓信為齊王。韓信向劉邦求封假齊王已經是惴惴不安,擔心劉邦會因此猜疑自己,沒想到漢王如此大度,居然直接封自己為真齊王。又聽張良對自己好言慰勸,韓信感激涕零,馬上率兵南下援助劉邦擊楚。
封韓信為齊王,是劉邦的無奈之舉,雖然劉邦對韓信的臨陣要挾極為厭惡,但皮厚心黑的劉邦表面上依然春風和氣,但是此事也為後來的鳥盡弓藏埋下伏筆。